分享

女排夺冠:我们为何会热泪盈眶?

 凤凰山居士 2019-10-07

体育 >019年10月06日 08:00:00

最近,我们一直被女排姑娘们连胜11局的战绩感动,甚至不知为何,只是看着她们紧张地投入在比赛当中,看着她们听着郎平教练的指挥,看着她们终于站上领奖台,就忍不住热泪盈眶。

真的很奇怪,因为一般来讲,我们看比赛的时候,尤其是这种竞技赛,更多的感情发泄会是“好球!”,“厉害!”,“卧槽!”,而非热泪盈眶。

其实如果一定要说的话,甚至她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既没有运动员的经历,又没有分到任何好处,我们到底怎么会热泪盈眶呢?

女排精神是怎样的?

我们为何热泪盈眶的原因,我们只能从女排精神的内核上找,看看她们到底是用什么感动了我们。

1.竭尽全力

中国的男女三大球,总共6支球队,在大型赛事上,总共获得过十金九银,其中的十金五银是女排姑娘们获得的(其余的四银是女篮女足分别获得两枚)。听起来女排似乎成绩很出彩,可其实排球和乒乓球不一样,各国实力相当,甚至女排曾连续多年未获得冠军。

排球是一个很危险的比赛项目,郎平的两根小拇指拦网时骨折;前女排队长惠若琪,用了7根钢钉才保住胳膊,永久无法取出,2次心脏病手术后继续用生命比赛;颜妮自称“女排胶带大王”,从脚到肩都是,每天缠胶带至少需花费100多元。

她们真的太难了,满身伤病,压力大,没多少钱。可是她们没有放弃,始终坚持,她们只要穿上中国队的队服,目标就是“升国旗,奏国歌”。

2. 朴实自律

1994年出生的朱婷已经拿MVP拿到手软,去土耳其打球年薪135万欧元,可是她仍然坚持不懈地训练,是球场上的劳模,她还会用自己的毛巾帮队友擦汗。她用60万让父母住的更好,又捐钱给村里,帮助更多贫穷的孩子。

她们11局连胜回国,还是第一次享受坐包机的待遇,下飞机时,自己推着自己的行李箱,没有助理,也没有任何球员穿其他国家队的队服。

最近男篮的周琦成了热门词,关键词包括“吃煎饼果子”,“卧推重量是张常宁一半”,“高薪低能”。他凭什么拿着和易建联平齐的2000万年薪,无非仗着当年打的好,去NBA镀过金,回来就享受了高薪。

这是不公平的,对那些真正付出的人是不公平的。可是这种对比,却更加凸显了女排的可贵和美好。

3.自信尽兴

在对打完阿根廷后,从朱婷开始,中国女排一半的队员直接在场地上来了一个俯冲式滑翔庆祝。自由人丁霞只有170多的身高,比起其他2米左右的队友来说,确实太矮了,于是合影的时候,袁心玥和龚翔宇直接把丁霞架起来悬空拍照。

为什么她们玩的开,玩得起呢?因为她们自信到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觉得这样会有任何的丢脸。

我们很多人太在乎自己的形象了,指甲不能露出本来的颜色,头发每个月要去修剪一次,拍照必须得先把项链头发整理好。

为什么?因为需要用这种方式,告诉别人,我是有身份的,我是有地位的,我混的还不错。马爸爸需要这样吗?不需要,他根本不需要任何外物来帮忙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了。

已经是世界冠军的女排,如此自信,如此自娱自乐,作为看客,我们没有感到丢脸,反而觉得可爱又率性。

女排精神为何让我们感动?

说起男足男篮,我们几乎不会有任何想要热泪盈眶的想法。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唯独对女排如此心生敬畏,热泪盈眶呢?

是因为,我们从她们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希望。

我们的生活容易吗?中考高考,答辩毕业,找工作落户口,省吃俭用,攒钱买房……生活仿佛是在升级打怪,有时赢有时输,但总归是困难重重。

虽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确实很舒服”,可是,我们活着总想争口气,总想让父母能够为我们骄傲,总想对得起仅此一次的生命

我们是多么渴望成功,多么渴望付出能换来回报。我们知道人生艰难,知道会有九九八十一难,所以我们愿意竭尽全力,愿意拼个头破血流,只求给我一个回报。

怪兽那么多,石头那么多,我们愿意一直坚持,一直赤诚。我们愿意持续学习更多的技能,我们选择放低自己的姿态,那不是因为自卑和胆怯,而是我们知道世界很大,知道我们还需要继续成长。

我们一点点成长,我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们需要去学习端起姿态,故作光鲜亮丽吗?我们不想,我们也不需要,我们只想做我们自己。

作家亦舒说过:“内心真正富足的人,从不炫耀拥有的一切,他不告诉别人读过什么书,开过什么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他没有自卑感。”

我们何尝不想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可取代的能力,内心充满成就感,活得自信有底气,根本无需在乎别人的眼光,无需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可艰难前行中的我们需要一个榜样,告诉我们,即便平凡如我们,只要坚持,也有成功的可能。而前面所说的一切,刚好就是女排的样子,她们竭尽全力有所得,赤诚坚持谦虚自律,她们自信从容活得尽兴。

我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不去做,梦想永远都只能是梦想。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那么,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目标明确

乍一听,这完全是一句废话,谁不知道?

但事实上,就是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知道自己想有钱,想出名,然后呢?没有了。

这不叫目标明确,这叫好高骛远。好的目标是要符合SMART原则的,也就是要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能够达到的、相关的、有时限的目标。

比如,我想在这个月内读完2本书,分别是《偷书贼》和《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既然有了目标,那就把这个目标放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这样的话,当闲暇的时候,就会优先来完成这个目标,而不是刷刷朋友圈、看看抖音、逛逛购物软件,时间把不知不觉地偷偷溜走。

既然有了目标,那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完成了,这就涉及到了规划。

规划

女排的灵魂人物自然是教练郎平,她分析队员,研究对手。她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让队员练习,增强大家的技能,同时也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地打法。

她在做什么?她在规划。如果方向是错误的,那么走的越快,错的就越多。我们一定要保证在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快更容易地到达终点。

继续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根据2本书的厚度发现,《偷书贼》预计18天读完,《乌克兰拖拉机简史》需要12天读完,计算出来平均每天需要读多少页后,再根据自己的看书速度,来计算每天需要多长时间。

这样计算后,我们就可以避免拖延,避免想着“明天再说吧,反正这本书看起来也不是很厚,明天多看点就是了”。继而根据目标来调整日常的作息安排,有没有可能在地铁上听书呢?或者午休的时间是否可以利用?

而这,就涉及到如何利用时间。

时间利用

时间管理的书籍卖的太火了,为什么?自然是因为大家在管理时间上都存在困难。

此处推荐一本书,《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该书的作者就是靠着“微习惯”,成为作家,并且健身成功的。

简单说,微习惯是小到可笑的习惯,比如每天做一个仰卧起,每天读一页书。但人们总是会有“既然都做了,那就顺便多做几个吧”的想法,所以微习惯也就渐渐成为了习惯

用在我们这里,就比如当你空闲的时候,你可以把书拿出来,哪怕只要求自己读一段,可你一旦读上之后,就会不自觉地一直读下去,那么积少成多,这本书也就被看完了。

我相信,即便是如此简单的微习惯,可是开始读还是难的,毕竟葛优躺起来是如此的舒服,那怎么办呢?那就不要拖延,开始做就好了。

避免拖延

不瞒你说,我也是个拖延癌晚期患者,可我还是想推荐一本书给你《拖拉一点也无妨》,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不靠谱了。作者为了避免写这本书,竟然跑到海边去跳绳。

而这就是他的发现,他发现“人们会为了逃避做一件事,而把所有其他事都做了”,比如,为了避免写作业,而完成了擦地扫地、洗衣洗碗、取快递。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给自己设定一个并不需要完成,但看起来很大的目标就好了。真样的话,我们为了不做这件事,就会把其他那些看似小,但真正的目标都完成掉

比如我们设个大目标“年底减重20斤,每天跳绳2000个”,好啦,估计没人想完成,那为了避免跳绳,我们总得找个看似比跳绳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做吧,比如读《偷书贼》这个目标就不错。

恭喜你,目标达成了。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持久的自律,是极为可怕的力量,是可以摧毁一切前路阻碍的力量。

让我们从每一刻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责任编辑:裴江祥 PN2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