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研究了1000 多个刑事案件,总结出16个潜规则(好用)

 天坛之家 2019-10-07

刑事业务一直被喻为是法治状况最灵敏的晴雨表。随着近几年来刑事律师执业环境的改善,“春江水暖鸭先知”,越来越多的青年律师选择投身刑事领域。

刑事案件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东西,对于刑辩律师来说,办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有人说,刑事辩护是最高端的律师业务,因为刑事辩护保护的是人,维护的是人自身的生命自由等精神性人格利益。

因此,刑事业务专业性非常强,专业化是刑事律师不可逆转的方向。唯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降龙十八掌,才能去华山论剑,到法庭为被告人辩护。

然而因为刑事业务的独特性、专业性,大多数的刑事律师都会面临学习得不深入、不透彻,进而产生业务技能方面的困扰,具体而言,主要概括为:

1、缺乏学习的针对性。

对于刑事业务技能的掌握,需要有专门的学习方案和目标。不少青年律师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却没有系统的、专门的学习思路,只是就案论案,因事而学,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以致相关业务技能也不会有较大的提升。

2、学习的有效性不足。

青年律师在学习刑事业务技能时,因缺乏指导,往往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学到哪里算哪里。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更多的只是从案件到法条,而不太注重寻找规律性要素和总结经验方法,缺少在技能方法论上的提炼。

如接待、处理当事人的问题,始终是很多青年律师认为难以掌握的技能,这主要就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做过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太关注其中的方法论问题,大多是来一个算一个,或者是机械地进行处理,相关技能获取就不会有较大提升,也间接限制了业务层次的突破与发展。

3、学习的可持续性不够。

律师职业是应当学习终身的。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当下,刑事法律的变更与调整也是日新月异,仅凭旧的经验和方法是难以为继的,学习也应当是始终进行的。一些青年律师在学校期间是很认真学习的,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教室里看书,但一旦踏上社会从事执业,就会因忙于业务而“荒废”了学业,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可持续性不强,处于一种“吃老本”的状态,这也大大限制了相关业务技能的更新与发展。

青年律师对于刑事业务技能掌握的不足是制约相关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业务技能主要来源于:自己学习、跟师学习、专门培训、办案总结等。为了更好地

具体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但不少青年律师仍然有种“本领恐慌”的困扰,这种困扰追根溯源,仍是对于学习以及方法的认识局限,不知道学什么、向谁学、如何学。即办案技能的不足,是因为没有掌握刑事业务的相关规律,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思考,以致形成有点“害怕”、“不会”办理刑事案件的尴尬情形。

刑事律师的技能是立身之本,理论是行动方向,实战是成长契机。刑事律师,因为从事的业务涉及人的生杀予夺,由不得半点马虎和草率,所以知识储备须更加丰富,业务技能得更加精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