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益于《集王圣教序》的书法大家

 不易齋2 2019-10-07

        佛门弟子怀仁在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时候,已经预见到了这块碑会成为千古传奇。如果他不是抱着这种信念,也不会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于王羲之的书法中去寻觅和布局,集王圣教序也绝对不会成为千古绝唱。怀仁为李世民集的这篇序言,为唐僧玄奘立的这块碑,在未来的一千多年里,成了书法史上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历数古今书家,究竟有多少得益于《集王圣教序》,是不可细数的,这里只将书法史上那些绝对大牌来做个解说——


一、承前启后者

         这几位书家,早于怀仁,当然没有见过《集王圣教序》。但《集王圣教序》里面的每个字,都是王羲之过往所书,因此他们所学习的经典,想当然被怀仁搜集了。

智永

         智永上承魏晋,下接唐宋,是书法史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不仅继承了祖先的传家之宝《兰亭序》,更继承了王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法。

       他对王家的笔法的继承堪称忠实,因此,他所抄800本《真草千字文》,成了天下人探求二王笔法的敲门砖。

李世民

         在李世民执掌大唐之前的几百年间,王羲之远不如他的幼子王献之受宠。可以这么说,没有李世民,也许会没有王羲之今天的地位。

        作为王羲之的超级粉丝,李世民虽然霸业无敌,却一直向往着王羲之的书法。平心而论,李世民的书法是相当不错的,放在后世,一定会是宋徽宗那样的大家。然而很不幸,他生在了书法名家如云的大唐。李世民作为千年一帝,在他的极力推崇下,以一己之力颠倒了乾坤,终于让老子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超过了儿子。

二、直接受益者

       下面的书法家,绝对是《集王圣教序》的直接受益者,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享受着《集王圣教序》带来的荣光。

李邕


        在王羲之以后,常与书圣并列的也就李邕一个人了:“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北海学王,但是书风却陡然一变,有了自己的风格。

         李邕是个天才,少年成名,一生狂傲,然而他有狂傲的资本。

        但那种狂傲的姿态,一般人还真学不来。因为一句话,“学我者俗,似我者死”。

颜真卿

        人家还说,世上行书只有两路,一路是王羲之,另外一路是颜鲁公。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所以,有人故意不碰王右军,去找颜真卿讨饭吃。

        依我看,既然长了凡眼,就不要换什么凡骨了。无论是《争座位》,还是《祭侄稿》,固然有颜家面貌,但这颜家面貌,仍然是王家的书意所传承。

        所以,世上行书只有两路,一路是王羲之,另外一路也是王羲之。

孙过庭


        在唐代的书法界,孙过庭只是个无名小卒,根本算不上大家。也亏得他写了《书谱》,补了书学理论研究的空,才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资本。在王氏子孙以外,孙过庭被认为是最得王羲之笔法的人。后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常常从孙过庭这里抄近路。

怀素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李太白以“草书歌行”绝赞一代草圣怀素。

        怀素以狂草著称。 不过,怀素早年人醉书狂,到晚年却恬淡从容,于是有了这篇大异其趣的小草千字文。据说他写到兴头上,“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幸好没有视频传下来,否则也会吓到人的。

       在恬淡平和间,最能看出基本功,虽然没有记载怀素怎样学过二王,但我相信,他那著名的“笔冢”,定是为晋人而埋的。

三、广采重收者

         这几位书坛大家,距离《集王圣教序》年代较远,但是大宋朝的精良拓片和印刷术的出现,足以让他们得意而得益了。

米芾


        米芾集的古字,多半都是二王。写下《蜀素帖》的时候,米老正值壮年,虽然有了姿态,但底子仍是王羲之的。

赵孟頫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在经历了唐之尚法,宋之尚意之后,江山落入元人之手,但赵孟頫发起的复古运动,收拾了文化的旧山河。如果没有赵孟頫,书法史会发展成什么样,真的很难说。不过,这个时候,必须出现赵孟頫,他是历史的选择。

        他希望全面继承王羲之的衣钵,但终究隔得太远,晋人很难够到了。可即便如此,赵孟頫也已不朽,达到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四、紧追不舍者

        明代以后,书坛高手们必追晋唐,虽建树颇丰,但没有一个像赵孟頫那样的绝对信徒,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似乎略有不足。

董其昌

        董其昌他楷书得益颜真卿,行书在李邕身上下过苦功,随后便一路随着王羲之步伐。不过,先天的缺陷使他很难做到临帖逼肖,索性干脆着眼大局,不拘小节,这样一来,反而得了晋人神韵。

王铎

        王铎13岁开始学《集王圣教序》,他自己说,临王居然能做到如灯取影,不差分毫,可见形象思维能力很强。

        不过,缺点是模仿惯了,总在不经意间带着古人的痕迹,尽管极力挣脱,还是挣不掉。

八大山人

        乍看上去,八大的字和王羲之离得很远,完全不是一路。八大山人的书法近年很火,想和传统书法保持点距离的书家,都想在八大山人这里搜寻一番。

        但是抛开提按、顿挫等一些个性分明的点画,用结构一对照就会发现,八大也还是从王羲之门里溜达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