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第一相是如何从布衣拜相的?对齐国及后世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昵称413468 2019-10-07

管仲,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早年经商,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帝位斗争中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辅佐桓公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全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对外,管仲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正是他的精心辅佐,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管仲治理齐国时的许多政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尊王攘夷”政策不仅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还保护了华夏先进文化。

公元前6865年的一天,齐国都城临淄郊外。刚刚登基不久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亲临郊外,隆重欢迎一个刚刚被押解回来的囚徒,并恳请他出任齐国的国相。这个从阶下囚一下子变成一国宰相的人,就是后来号称“春秋第一相”的管仲,而正是这个阶下囚,帮助齐桓公开创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可以说,没有管仲,就不可能会有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一、管鲍之交

据说管氏本是姬姓的一支,和周天子是同姓。管仲出身于没落贵族,他的父亲管庄曾经做过齐国的大夫,只是后来家道中落,管仲也就成了一名寒士。管仲青年时代非常困苦。他替人养过马,做过小商人,游历过很多地方,积累了广泛的社会经验,他也曾几次谋官求仕,都不成功。管仲有一位少年时的好友,名叫鲍叔牙。管仲家贫,经常需要鲍叔牙的救济,可是鲍叔牙一直对他很好。他们合伙经商,每到分红利的时候,管仲总是给自己多留一些,鲍叔牙是个重义轻利的人,对此丝毫也不介怀。有人替他不平,说管仲见利忘义,不够朋友,鲍叔牙就替管仲辩解说:“并不是管仲贪图钱财,见利忘义,是我自己愿意多分一些给他,因为管仲家境很不好。”后来,管仲曾经替鲍叔牙谋事,谁知道不但没帮上忙,反倒使鲍叔牙的仕途更加困窘,鲍叔牙却一点都不怨管仲,因为他明白,并不是自己的好朋友愚笨不会办事,只是时机不利罢了。管仲刚进入仕途时非常不顺,几次谋官,几次被君主驱逐。鲍叔牙从不曾鄙弃他,还安慰他说:“这绝不是因为你没有才干,只是你运气不好,生不逢时。总有一天,你会遇见赏识你的君主的。”管仲曾经参加战争,结果三败三逃。于是又有人讥讽他贪生怕死,不具备勇武的精神。鲍叔牙知道了,又出来替他辩护说:“管仲绝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只是他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全依赖他一个人赡养,所以他明知会遭人嘲笑,也只得保全性命。”甚至后来,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败死,和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的召忽殉主自杀,但是管仲却没有尽忠死节,而是含羞忍辱地活了下来,鲍叔牙对此也非常理解。他知道管仲有经世治国,扬名天下的大志,所以才不拘小节。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推荐,管仲才能够为齐桓公所用,成为春秋第一名相。对于鲍叔牙的深情厚谊,管仲心里万分感激。他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也成为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二、从囚犯到宰相

春秋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要想在这样的时代里出人头地,就必须文才武略,样样皆通,而管仲正是这样的一个全才。他从小就熟读《诗》、《书》,通晓礼乐,射箭、驾车的本事也很高超,所以几经波折之后,管仲终于做了齐国公子纠的师傅,而他的好朋友鲍叔牙也做了齐国另一个公子小白的师傅。公子纠和小白都是当时齐国国君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主,把国家搞得一团糟。管仲和鲍叔牙敏锐地感觉到大乱将起,便护送各自的主子出逃,公子纠逃到了母家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等待时机,以图大业。

果然,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他的堂兄弟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做了国君。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一时间,国内无主,齐国大乱。鲁庄公得知齐国无主,立即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齐国的正卿高傒和公子小白从小就是好友,他便连同另一大夫国氏,暗中派人请公子小白火速回国即位。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向莒国借了百辆兵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管仲知道公子小白已经出发,就带了一支队伍去截击。等公子小白的车马走近了,管仲一箭射向小白的心窝,小白应声倒下,有人大叫:“不好了!公子被箭给射死了。”管仲对自己的箭术非常自信,他也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去护送公子纠回国。谁知,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急中生智,惨叫倒下,还咬破舌尖,假装吐血而死,管仲却信以为真。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小白却已经心下警惕,他立即改换轻车旧服,抄近路抢先回到国都临淄。等到管仲和公子纠六天后到达临淄时,公子小白已经在国氏和高氏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这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鲁庄公得知这一突变后,立即增派人马,想趁桓公立国未稳,为公子纠夺回王位。结果,鲁军大败,桓公要求鲁庄公杀死公子纠,将管仲送回齐国治罪。鲁国的大夫施伯进谏庄公说:“我看齐国不是要杀死管仲,而是想用他为政。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辅佐的国家一定会称霸天下。如果管仲真的被齐国所用,必然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不如把他和公子纠一块杀了。”但是鲁庄公刚刚战败,不敢违抗齐国,只好听命送管仲回去。管仲上路以后担心庄公变卦,派人追杀,于是心生一计,对押送他的役夫说:“你们整天赶路,真是辛苦。不如我来教你们唱歌吧,这样可以减轻疲劳。”役夫们听了,都很高兴。于是,管仲就编了一首歌,教给他们。役夫们边走边唱,越走越起劲,竟然忘了疲劳,一天半内就赶到了齐军驻地。等庄公后悔,派人追赶时,为时已晚了。

管仲回国后的命运,倒真是被施伯猜对了,桓公确实是为了重用他,才把他从鲁国要回来的。这还得归功于鲍叔牙。桓公即位后,一心想创一番大业,他有意请鲍叔牙出任国相。但是鲍叔牙诚恳地对桓公说:“我只是一个平庸的臣子,不能担此重任。大王如果想把齐国治理成最富强的国家,那就非管仲不可。”桓公惊讶地问:“先生难道忘了,管仲曾经箭射寡人,是我的仇敌吗?”鲍叔牙劝道:“管仲真的是天下奇才,他箭射大王,那只是些私人恩怨,大王如果赦免管仲的罪并且重用他,管仲一定会像效忠公子纠那样,为大王尽心尽力的。”桓公是个求贤若渴、宽宏大量的人,于是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向鲁国索回了管仲。管仲回到齐国后,桓公想请他来议事,鲍叔牙又说:“对待管仲这样非同寻常的人,那样草率行事可不成。大王应当选个黄道吉日,亲自去迎接他,而且一定要给他个相位。这样人们都会知道大王礼贤下士,宽宏大量,都会来投奔齐国了。”桓公再次听从鲍叔牙的劝告,选了一个吉日良辰,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进宫商议国事。见面后,桓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祸乱已平,国家是不是可以从此安定了呢?”管仲知道桓公是个雄心大志的君王,只苦于没有人给他贡献定国称霸的大计,于是就说:“大王如果下决心称霸诸侯,心中有了远大的目标,齐国就能安定富强;如果只安于现状,胸无大志,安定富强恐怕就不可能了。”桓公有些犹豫,说:“现在我还不敢说有这样的雄心,但是如果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不会错过的。”管仲又说:“大王赦免了我的死罪,是我的万幸。我之所以苟且偷生,不为公子纠死节,就是想富民强国,成就一番大业。要不然,我岂不成了贪生怕死、追名逐利、不忠不义之徒了吗?”桓公深受感动,于是拜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非常感激桓公的知遇之恩,就尽心尽力地辅佐桓公,开创霸业。

三、富国强兵

管仲深知,要想称霸诸侯,必须要有强盛的国力,所以他当政以后,首先集中精力整顿内政,以期富国强兵,为争霸大业建立基础。管仲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他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仓廪充实,人民衣食无忧,然后才会有光荣耻辱的观念,才会知礼守法。他把发展经济当作治国的第一要务,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许多“富民”的经济政策:他放弃公田制度,分田到户;又废除劳役地租,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收实物地租,这样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贫瘠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管仲还规定盐铁官营,设立“轻重九府”,由政府掌握铸币权,并根据每年的收成,收购或抛售谷物,既可以平抑粮价,又能够从中得利。管仲也非常重视商业贸易,尤其是境外贸易,发挥齐国临海的地理优势,大兴鱼盐之利,甚至以免税的方法来进行鼓励。

管仲还改革行政组织,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国”指的是都邑,管仲把都邑划分成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士乡15个。又把15个士乡分成三份,由桓公和国子、高子各管理一个。“鄙”就是乡村,管仲把乡村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治理,还在“属”下设立了县、乡、卒、邑四级行政组织。行政区划规定好了之后,管仲下令禁止随意迁徙,禁止杂处改业,使人们各定其居,各守其业,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接着,管仲又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按照行政组织来设立军事组织,人们平时生产,战时从军。每逢春季、秋季农闲之时,就集合进行军事训练。训练结束后,不许迁徙,使同一支队伍中的士兵彼此熟识,祸福与共。管仲的这一举措扩大了兵源,也增强了战斗力。当时的齐国军备非常缺乏,管仲就实行了用兵器或者铜铁赎罪的政策,就连一般的民事诉讼,也可以用箭作为诉讼费,如此一来,齐国的军备很快就得到了充实。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之后,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争霸大业了。

四、尊王攘夷

内政的改革整顿告一段落之后,管仲转而向外,想协助齐桓公取得霸主地位。当时各路诸侯都是天子属国,谁都不服谁。为了得到诸侯的认同,管仲为桓公筹划了“尊王攘夷”的策略。“王”指的就是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夷”是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所谓“尊王攘夷”也就是名义上仍拥戴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打着天子的旗号,称霸天下,号令诸侯共同对抗北方戎狄部落的侵扰。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派使臣去朝见周天子,取得周天子的信任和授权,然后开始了自己的争霸战争。管仲建议桓公先出兵灭掉谭国。谭国是个小国,桓公出奔在外,曾受过谭君的冷遇,后来桓公即位,谭国也没有来祝贺。在格外讲究礼法的春秋时期,想要出兵,这个理由已经足够了。灭掉谭国之后,齐国的领土向西延伸了很多,更接近中原了。正在这时,宋国发生了变乱。公元前681年春,桓公以天子的名义,邀请诸侯在齐国西南的北杏集会,商讨安定宋国的方法,想借机收买人心。结果,前来参加的只有宋、陈、蔡、邾四国,桓公觉得很没面子。管仲建议桓公拿遂国开刀,以儆效尤。遂国非常弱小,离集会的北杏又很近,竟然也敢不去,结果招致了灭国的厄运。遂国被灭以后,一些大国也都归顺了齐国,被孤立的鲁国无可奈何,只得同意与齐国结盟。

结盟这天,齐国在高坛下遍布甲士,又规定鲁国只准一君一臣登坛,其他人在坛下守候。鲁庄公的随员曹沫顶盔束甲,提剑护送庄公登坛。齐国的东郭牙对曹沫说:“今日两国国君在此会盟,任何人都不许佩戴武器,请曹将军把短剑除去。”曹沫怒目而视,眼眶都要瞪裂了,东郭牙惊恐失色,曹沫仍旧手持宝剑,沿阶而上。就在双方要歃血为盟时,曹沫忽然拔出短剑,逼住桓公。管仲急忙插到二人之间,护住桓公说:“将军这是什么意思?”曹沫义正词严地说:“如今齐强鲁弱,贵国不断地侵犯鲁国,现在鲁国的城墙倾颓,就会压在齐国境内了,请您多加考虑。”桓公只得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曹沫于是撒手扔剑,下坛归座。

事后,桓公非常恼怒,就想劫持鲁庄公,背弃诺言。管仲劝桓公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只为一时痛快,背信弃义,必然会失信于天下,以后的霸业就更困难了。”桓公觉得有理,就听从管仲的劝告,归还了鲁国的土地。

公元前680年,齐国又征服了背弃盟约的宋国。管仲建议桓公趁此机会,再次会盟,提高齐国的威望。这年冬天,桓公在鄄城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参加,齐国成了事实上的诸侯霸主。公元前678年,周惠王正式任命齐桓公为“侯伯”,“伯”是领袖的意思,“侯伯”就是诸侯的领袖。从此以后,桓公的霸主地位,就真的名正言顺了。

这时,远在江南的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兴兵北上,侵扰中原。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和管仲统领中原八国的联军,挥师南下,征讨楚国。楚成王十分谨慎,先派屈完为使臣,前去打探虚实。屈完拜见齐桓公说:“大王远在东海,楚国僻处江南,两国风马牛不相及。不知大王长途跋涉,来到鄙国,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一旁的管仲替桓公回答道:“齐国的先祖太公曾受命于天子,可以征伐不从王命的诸侯,辅佐周天子。楚国受天子之封,却不向天子进贡,所以我们大王前来责问。而且,当年天子周昭王南巡到楚国,竟再没回去,大王也要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多年没有进贡,确实是我们不对。至于昭王为什么会死在汉水之中,那您只能去问问汉水了。”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就率领军队继续前进,双方一直相持到夏天。楚成王再派屈完出使,同齐军讲和。桓公和管仲本来也只是想显显霸主的威风,让楚国宾服,见占了上风,也就及时收场。齐楚两国在召陵会盟,此后,楚国暂时收敛,不敢再兴兵北犯了。

桓公还听从管仲攘夷的建议,号令诸侯,存邢救卫,多次击退了北方戎狄对中原的侵扰。公元前664年,山戎大举南下进攻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援。当时,桓公正想出兵讨伐楚国,管仲劝他说:“大王应当先击退山戎,等北方安定了,再去征讨楚国,经略南方。而且帮助燕国抗击山戎,可以提高大王的威望,收拢人心。”桓公觉得有理,便暂时放过楚国,出征山戎,一直追到孤竹国。在追击山戎的途中,齐军在一个叫迷谷的地方迷失了道路。那个地方干旱无水,黄沙漫天,如果不赶快离开,人马都要渴死。君臣将士都束手无策,管仲忽然灵机一动,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挑几匹当地的老马,放在前面带路,应该能走出去。”桓公立即命人照办,那几匹老马果然带领齐国大军走出了迷谷。这就是著名的“老马识途”的故事。

这次战役之后,山戎再也无力为患了。燕国君臣对齐桓公感恩不尽,诸侯列国也更加钦佩齐国,桓公的声望更高了。

桓公征伐山戎的时候,曾请鲁国共同出兵,鲁国口头答应,却一兵未发。桓公对此很恼怒,就想去攻打鲁国。管仲劝他说:“大王现在是天下霸主,要有霸主的气量,为了一点小事,就举兵征讨,恐怕不太合适。大王这次长征,得到了很多中原没有的珍宝,不如送一些给鲁国,来祭祀周公。鲁国一定会感激归顺的。”桓公依照管仲的主意,给鲁国送去一些珍宝。鲁国见桓公如此宽宏大量,果然非常敬服。

公元前66年,太行山一带的狄人攻灭了黄河北岸的卫国,卫国有700多人逃到了黄河东岸,加上原来住在东岸的人,整个卫国只剩了5000人。新即位的国君戴公,带领这5000人,临时驻扎在曹城。他们既没有御敌的军队,又缺乏生活必需品,桓公和管仲雪中送炭,派公子无亏率领军队来帮助卫国防御,还带来了各种物资,援助卫国。公元前658年,在管仲的筹划下,桓公又联合了几家诸侯,在曹城附近的楚丘,给卫国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卫国以此为中心,又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管仲还说服桓公帮助邢国抗击狄人的侵略。公元前662年,狄人进犯邢国,管仲对桓公说:“诸夏一家,齐国是诸侯之首,邢国有难,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应该出兵相救。”狄人听说齐国发兵,很快撤退,邢国转危为安。但在公元前659年,狄人卷土重来,又一次大举进攻邢国,并占领了邢国国都。桓公和管仲派了大军,联合宋、曹两国,前往救援,击退了狄人,并替邢人在靠近齐国的夷仪建了新都,并把邢国旧都收集的财物都交还给了邢国。

救邢存卫,是桓公和管仲的两大功业。它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对保护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叛乱,攻进京师洛邑。齐桓公又派管仲到周天子的京城,帮助襄王平定了叛乱。

在管仲的辅佐下,桓公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帮助周天子平定了一次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亲自去探望他。看到管仲病势严重,就问他:“相国病得这样厉害,如果您有个意外,谁可以继您之后为相呢?”管仲说:“隰朋可以,他为人宽厚仁慈,对大王又忠心不二。可是希望大王能斥逐易牙、竖刁和卫公子开方这三个小人。”桓公很吃惊,说:“易牙为了给我做肉羹,连亲生的儿子都烹了,难道这样的人还需要怀疑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儿子的,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忍心杀死,又怎么会忠于大王呢?”桓公又说:“竖刁为了进宫侍奉我,自残身体,这样的人难道也需要怀疑吗?”管仲叹息说:“人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忍心伤害,又怎么会忠于大王呢?”桓公又问:“卫公子开方已经侍奉了我十五年了,连父亲去世,他都没有回去奔丧,这样的人难道也要怀疑吗?”管仲说:“人没有不敬爱自己的父母的,自己父亲去世,他都忍心不回去,这样的人,大王怎么能指望他为您尽忠呢?”但是这一次,桓公没有听信管仲的话,仍然宠信这三个小人。就在这一年,管仲病逝,仅仅三年之后,桓公就被易牙等人饿死宫中,尸体直到60多天后才被收殓埋葬。管仲和桓公去世之后,齐国的霸业也就终结了,可惜管仲的远见卓识和苦口婆心,没能改变这位春秋第一霸主悲惨的结局。

管仲对齐国及后世的影响

管仲死后,有《管子》一书传世。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还有一些齐国的历史档案,以及后人对管仲思想的解释、发挥。管仲治理齐国40年,使齐国国富民丰、兵强马壮。他的许多政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像西汉桑弘羊就曾修“桓管之业”,实行盐铁专营;他的平准法,也是学习管仲“轻重九府”的政策。管仲“尊王攘夷”的政策,不仅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还援助燕国、匡救邢国、保存卫国、压制楚国、安定周朝,为保卫华夏的先进文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称赞管仲帮助桓公称霸,但却不以武力压人,还有谁能比他更仁爱呢。孔子还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管仲帮助桓公称霸,匡救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受他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自己恐怕也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穿衣襟向左的衣服呢。可见,孔老夫子对管仲是非常推崇的。当然管仲也有他的缺点,他生活极为奢侈,其程度甚至可以和国君相媲美。孔子也因此批评过他不知节俭,不遵礼法,多所僭越,但是,毕竟瑕不掩瑜,管仲终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梁启超把管仲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管仲是当之无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