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卜居》读记 (小河西)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年初到达成都后,或受到时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的裴冕等人的关照。先是安排寓居一古寺,后又帮助选址草堂。此诗便是写选址草堂事。卜居:本自屈原诗篇《卜居》。字面意是选择居处,也借指对人生道路的抉择。 卜居(杜甫)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浣花:浣花溪,一名百花潭,在成都西郊。为锦江(南河)支流。杜甫结草堂于溪畔。《方舆胜览》卷51成都府 “(浣花溪)在城西五里。一名百花潭。” 出郭:出城。《木兰辞》(南北朝):“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下邽(guī)感旧》(唐-韦庄):“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 尘事:尘俗之事。《闲居即事》(唐-朱庆余):“超然尘事外,不似绊浮名。”《山中作》(唐-吕从庆):“老子于今得此趣,纵有尘事难纠缠。” 澄江:清江。澄澈的江水。《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齐-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销:通“消”。《汉书-东方朔传》:“销忧者莫若酒。”《汉书-刘向传》:“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 大意:主人卜居浣花溪西岸,靠近树林水塘环境特别幽。俺知道城外俗事烦扰少;更有清澈的江水可以洗客愁。 鸂鶒(xī-chì):水鸟名。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鸂鶒》(唐-李中):“流品是鸳鸯,翻飞云水乡。”《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杜甫):“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乘兴:典“扁舟乘兴”。《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题张氏隐居》(杜甫):“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大意】无数的蜻蜒一齐飞上飞下,一对对鸂鶒戏水时沉时浮。【参见:《入若耶溪》(梁-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题张氏隐居》(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此处可东行万里之外的山阴,像王子猷一样乘兴泛舟。 【诗意串述】此诗首联写卜居地点及环境。卜居地点是浣花溪西岸。周围有树林有水塘,环境幽静。次联铺陈“林塘幽”。又是“少尘事”又能“销客愁”。三联写景。蜻蜓上下,鸳鸯沉浮。自由而不寂寞。一个幽居的天堂。末联宕开。此处连着长江,通过长江可达万里之外的山阴。如有兴致的话俺也可像王子猷一样来个“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岂不快哉!诗人在经历人生动荡后,憧憬隐居与安逸,对此地建草堂非常满意。此诗标志杜甫从华州辞官以来半年多的漂泊生活暂时结束,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开始。(首句不合律。) |
|
来自: 小河西 > 《杜诗解读(卷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