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趣闻
近日,偶然间又于网上看到了影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王朗”的经典剧情画面,虽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并非史实,但作为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其魅力确实是令人难以抵挡。
在《三国演义》中,彰显诸葛亮“无双”口才的“舌战”主要有两场,一生在江东舌战群儒,二就是和王司徒这场“骂战”对决了。我们注意到,其实王朗的表现并不差,那么,他为何会输得那么惨呢?
这场经典“骂战”发生在诸葛亮的北伐期间,当时曹魏的统帅为曹真,司徒王朗为军师。话说曹真也算是被罗贯中黑得最惨的三国名将之一了,曹真在正史中可是一位真正的猛将,曾有平定河西,击溃羌胡,兵围江陵,大破吴军等功绩。
在《演义》中,魏蜀两军于祁山对阵,王朗莫名自信:“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于是,我们得以看到王司徒被骂死于阵前的经典画面。
“舌战”一开,王朗即要抢占先机,先送上一句“无名之师”热场。《汉书》有云:顺德者昌,逆德者亡。两军对决,抢占大义至关重要。当然,诸葛亮一句“奉诏讨贼”就顶住了。
之后,王朗继续加强攻势。先是“天理自然”的理论开头,然后就开始旁征博引,“讲道理”了。说到黄巾起义,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引出曹操席卷八方,应运而生,黎民归心,是天命所归。
夸完了曹操,紧接着又夸曹丕。说到曹丕,其最大的黑点就是“篡汉称帝”了,因而,王朗自觉地来堵“黑点”,将“篡汉自立”美化为“法尧禅舜”,也就是所谓的顺“天心人意”。
夸完了主子,又夸耀国力。“带甲百万,良将千员。”以事实为依据,将蜀魏对比化为“荧光”之于“皓月”。最后劝对手投降,以表现自身的大度。一套说法下来,称得上是有理有据有节了。
王朗一通说完,自然就到诸葛亮反击了。说实话,相对于王朗,诸葛亮的用词可谓“凶”得多。直接以“粗鄙之语”总结对手的发言。而后,“禽兽食禄”、“狼心狗肺”、“奴颜婢膝”、“天地不容”等等,一个个往外蹦。
一通乱骂,气得此前一心要“讲道理”的王朗回了一句“诸葛村夫”。但之后,诸葛亮没给对手喘气休息的机会,立马“住口!无耻老贼!”然后,“谄谀之臣”、“潜身缩首”、“苟图衣食”、“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迅速跟上。
说完“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后,眼见对手快不行了,诸葛亮即加大音量“大声斥责”,以“断脊之犬”、“狺狺狂吠”接上经典的收尾词: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酣畅淋漓!王朗,一个年过古稀,以孝廉入仕的老士人哪里遇到过这样的场面?一下子就没抗住,真的去面见那二十四帝了。当然,这是小说,史书中并没有王朗作为军师随军出征的记载。
就这场“骂战”来看,我觉得,王朗主要还是输在“一心讲道理”上。毕竟年纪大了,词锋没年轻的诸葛亮犀利了,再加上声名的束缚,没有诸葛亮放得开,原本口才就没有优势,如此惨败于诸葛亮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