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汉振兴三部曲(二):诸葛亮不遗余力,蒋琬、费祎前赴后继

 金色年华554 2019-10-07

东汉时期的益州治所成都地形舒缓,东部是广阔平原,西部环山拱卫,河川纵横,沃野千里,气候湿润,风景秀美,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李白曾称赞“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巴蜀粮食生产素来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稻米经常外运。因此,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足地区。

蜀汉振兴三部曲(二):诸葛亮不遗余力,蒋琬、费祎前赴后继

蜀汉建国后,本来就“土地肥美”的巴蜀之地,又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执政时的精心治理,蜀汉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刘备取得成都后,经过连年战乱的益州大地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诸葛亮的主政下,蜀汉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地方农业经济,让百姓“安居复业”。诸葛亮作为蜀汉王朝的实际治理人,深知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是“富国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复汉室的前提条件。

因此,他始终重视发展农业这件大事,推行闭关息民、养育民物的政策。有关史书上对于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闭境劝农,育养民物”“休士劝农”等的记载比比皆是。

据《三国·蜀·诸葛亮》中记载,诸葛亮认为:“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意思就是说只能鼓励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不要耽误农民耕种收获的时间;只能减轻农业税收,不要使农民财产枯竭。如果是这样,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岂不是很好吗?诸葛亮为此专门设置了督农官,主管农业生产的扶持和发展。同时,蜀汉还专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的生产和管理,以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

诸葛亮十分重视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发展,尤其重视蚕桑的生产和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蜀地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据明朝学者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记载:“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鬻花木蚕器,号蚕市”。秦汉时期,蜀中的蚕桑发展较快。汉武帝年间文翁治蜀时,竭力提倡植桑养蚕,为丝织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蜀汉建国后,成都的丝织业尤其是蜀锦生产闻名遐迩。诸葛亮率先垂范,致力于蚕桑发展。他在自家住宅的周围种植桑树八百株,并教育自己的子孙养蚕为业以供衣食。这不仅反映了诸葛亮高风亮节、为官清廉,而且也说明当时蜀地的植桑养蚕十分普及。

诸葛亮在大力扶持和发展地方农业经济的同时,还积极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实行分兵屯田制度,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蜀汉振兴三部曲(二):诸葛亮不遗余力,蒋琬、费祎前赴后继

据有关史料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屯田于渭滨。建兴十二年,即公元 234 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由于诸葛亮大力发展农业和积极推行屯田制度,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的可喜局面。

蜀汉振兴三部曲(二):诸葛亮不遗余力,蒋琬、费祎前赴后继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先后执政,继续执行诸葛亮的既定国策,使蜀汉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发展。据《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直至蜀汉末年,益州依然“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农业生产依旧得到正常有序的发展。为了保证农业丰收、粮食增产,诸葛亮更是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

蜀汉振兴三部曲(二):诸葛亮不遗余力,蒋琬、费祎前赴后继

自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来,这项工程一直是巴蜀农业生产的命脉。诸葛亮主政治蜀后,便继续精心维护都江堰水利设施。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诸葛亮曾派一千二百人维护都江堰,并专门设置了主管都江堰的官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护一个水利工程,可谓前无古人,充分表明了诸葛亮对水利设施的重视。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大量兴建各类水利灌溉设施,时人称为 “诸葛堰”“小诸葛堰”,并在各地河道两岸加筑坝堤,以防水患。

据《成都志》记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因此,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