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

古代文人写诗,特别喜欢以古讽今,像是杜牧写《阿房宫赋》,表面上说秦始皇贪婪残暴,说他“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其实是在借此讽刺当时的唐朝皇帝生活奢靡。但是古人提起当朝的皇帝,一般出于为尊者讳的缘故,不敢骂得太狠,甚至不敢指名道姓。
但有规则就有例外,历朝历代总有那么几个勇者敢于明着骂皇帝的,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虽然体弱多病,但在武则天势力正盛的时候却骂她“狐媚偏能惑主”;比如李商隐就用“夜半宴归宫永漏,薛王沉醉寿王醒”来讽刺唐玄宗强娶儿媳杨玉环,败坏人伦的举动,当时可还是李唐王朝的天下啊!
一般写诗骂皇帝的,都是些什么人?大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人或者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李商隐是前者,骆宾王是后者。郁郁不得志的人,反正仕途无望了,倒不如讽刺一下皇帝,万一皇帝因此想起你这么个人,把你起复了呢?靠骂皇帝加官进爵的,真的少见,虽然不是没有,但一般都是像魏征这样的清流铮臣。想靠劝谏皇帝、批评皇帝得以任用,想法有些天真,因为皇帝被骂后多半会被气得半死,不弄死你才怪!被骂了还特别高兴的皇帝,历史上恐怕不多见。
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绝大部分皇帝对敢于冒犯自己尊严的人下重手收拾之时,唐德宗却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写了首《寒食》,以五侯(汉代的五个宦官)来讽刺他宠幸宦官,祸国殃民。结果唐德宗看了韩翃这首诗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他高看一眼,从此之后,韩翃平步青云,进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众所周知,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朝的制度规定,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但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韩翃此诗正是因此有感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写的是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在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汉桓帝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汉成帝时,也曾封其舅王谭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红阳侯﹑王根曲阳侯﹑王逢时高平侯)。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那些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寒食禁火,作为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一般的官宦之家,在这一天家中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独这些“五候”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由一斑而见全豹,这不禁使人感到这些宦官平日是如何的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由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
不得不说,韩翃这首诗写得真是太有水平了,以致流传开来后,立刻得到世人偏爱,上至流氓权贵,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一个不喜欢的。他也因此不但没有被朝庭收拾打击,反而被皇帝提拔重用。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流传范围之广,得到的表扬之多,受到表彰的层次之高,于当时无出其于右者。
为什么唐德宗会有如此举措呢?
原来,唐德宗自己刚坐上龙椅之初也不太喜欢宦官,对宦官干政十分反感,前期极力打压宦官,直到后来被藩镇引起的兵乱弄得逃出长安之后,才开始重用宦官,对藩镇采取姑息的态度,以求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唐德宗这么做,是因为宦官不像其他官僚阶层易于形成利益集团,轻易就能够摆脱对皇权的依附,宦官们其实对于皇帝来说是最好控制和掌握的一群人。
可能是韩翃的诗触动了唐德宗的内心,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岁月,再加上韩翃这首诗的文采极高,见猎心喜,就大度地给了他一个平步青云的机会。当然,也可能是唐德宗没看明白诗词中的暗讽,只是单纯因为这首诗的文采造诣高超,而决定重用韩翃。但不管原因如何,凭着写诗骂皇帝而平步青云的,韩翃可以说千古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