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宝藏》打卡之“上海博物馆”

 李平东方明珠 2019-10-07

自从看了《国家宝藏》,娃就要求要打卡九大博物馆。虽然有点难度,但这个要求还是可以尽量满足哒!上次去了南京博物院,这次,我们来打卡上海博物馆!话说,我这么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居然培养出了一个爱逛博物馆的娃,嗯,不错不错!

上海博物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天圆地方”的寓意。博物馆一共四层,一层层逛吧!

一进去博物馆,一层的第一个展厅是“中国古代青铜馆”。各种瓶瓶罐罐,眼花缭乱!

先来说说青铜食器。这是“母癸甗(yǎn)”,甗是古代的蒸锅,下面装水,上面蒸饭。

“攸武使君甗”。在时代的变迁中,青铜器的造型也会不断变化,这个甗与上面的就很不一样。

“鼎”是一种大家所熟知的青铜器,用来烹煮肉食。上博的镇馆之宝便是这件“大克鼎”。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看《国家宝藏》里讲到大克鼎流传的过程,真的是深深钦佩潘家人的气节。大克鼎之所以是镇馆之宝,不仅仅在于其形体的庞大,更重要的是鼎内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龙纹扁足鼎”,通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千克。与其它商代晚期的扁足鼎一样,这件扁足鼎也是浅腹,器身的花纹抽象而神秘,腹下龙形扁足高而宽,龙尾斜卷,这种扁足的设计使鼎的支撑点缩小到最低限度,造型设计,构思巧妙。

“交龙垂鳞纹鼎”。此种类型的器物又称为升鼎。春秋中期,各诸侯国开始大量铸造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使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继商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此时的楚国迅速崛起,楚器的风格也开始形成。其中尤以升鼎最具地域特色,并反映了楚人标新立异的精神。

“倗生簋(guǐ)”。一只碗,坐高台,米饭高粱装进来,这说的就是“簋”了。

“鄂叔簋”。很多青铜器在岁月的流逝中把盖子弄丢了,不过有的原本就没盖子。

“镶嵌几何纹敦(duì)”。敦的造型比较奇特,上下完全相同,像个大西瓜,作用和“簋”一样,是用来盛装煮熟的粮食的。

“透雕蟠龙纹豆”。“簋”和“敦”是用来装粮食的,而“豆”是用来装调味的酱料的。

介绍完了青铜食器,来介绍一下青铜酒器。

“兽面纹尊”。“尊”有普通的尊和动物形尊两种,普通的尊像个敞口大花瓶。

“牺尊”,牺特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牺尊是一件温酒器,背上有三个洞,三个洞内部的肚子是相通的,把盛冷酒的锅放到中间的洞里,再往两侧的洞里注入热水,然后盖上三个盖子,不一会儿,牛肚子里的热水就把锅里的酒暖热了。可惜,这件牺尊的盖子遗失了。

“共父乙觥”。第一个字打不出来,字形和“共”类似。“觥”很特别,它的盖子是一个头背相连的小动物。

“兽面纹卣(yǒu)”。“卣”的造型是和现在的酒坛子最相似的。

“曲折雷纹卣”。这件青铜器被发现的时候,已经碎成了70多片,如今修复完成的模样真是一点都看不出来呢。

“兽面纹壶”。“壶”是个高个子,脖子细细的,肚子很鼓。

“莲瓣盖龙纹壶”。这是个大家伙,高76.4厘米,腹径39.5厘米。此壶形体雄伟,纹饰繁缛。

“镶嵌几何纹方壶”。“壶”除了有圆形的,还有方形的。

“兽面纹龙流盉(hé)”。“盉”像三只脚或四只脚的大茶壶,前面细细长长的脖子叫“流”。

“吴王夫差盉”。小口,设平盖,顶有环钮,套铸短链,另一端与提梁内侧相连。提梁为镂空的龙形,龙身由无数相互纠缠的小龙组成,小龙身上也一丝不苟地饰有发丝般纤细的花纹,其精美细密,堪称鬼斧神工。

“兽面纹罍(léi)”。“罍”的肚子上有个环,像肚脐一样。

“亚夫方罍”。和壶类似,“罍”除了圆形的以外,也有方形的。

“兽面纹瓿(bù)”。“瓿”是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四羊首瓿”。此器羊首直接覆盖在肩部纹饰之上,由此推断羊首是以分瓣法制成,即先铸成瓿的主体,在肩部留有孔道,后在孔道搭陶范铸成羊首。火纹与“亚”形纹相间的的构图仅在商代早中期殷墟以外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发现,铸造地域仍是迷团。

上面介绍的尊、觥、卣、壶、盉、罍、瓿都是盛酒器,通俗的说就是酒坛子,下面介绍点不一样的酒器。

“旅祖丁爵”,看电视剧,一直以为爵是用来喝酒的,其实不是哦,它有长长的流,更有可能是祭祀时用于倒酒的礼器。

“黄觚(gū)”。“觚”的底很细,口却很大,像个大喇叭,下半部分是空的。

“兽面纹斝(jiǎ)”。“觚”和“斝”的用途,至今仍是考古学家的谜题。

再来看看青铜水器。“盘”是洗手时在下面用于接水的水器,这件“子仲姜盘”是青铜馆里的大明星哦。子是敬称,仲是第二,姜是女子的姓,从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为妻子制作的盘,这个妻子姓姜,是娘家的第二个女儿。盘里面的小水鸟和小鱼还会随着水流转动呢!

“吴王夫差鉴”。鉴是大型的水器,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具体用途有三种,一般用来盛水,也可盛冰用于冰镇食物;在铜镜没有盛行之时,古人常以之照容;此外还有沐浴功能。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盛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这些青铜的食器、酒器、水器都很笨重,所以是祭祀或是重要宴会时才会使用的礼器,人们平时还是用陶器或者漆器,又轻巧又健康。

“龙纹钟”。“钟”是最常见的青铜乐器,能敲出两个不同的音,一个正音和一个稍高的音。

“镂空蟠龙纹鼓座”。鼓座成半球体,圈足,正中突起的空心圆筒用来插放鼓柱。12条相互缠绕噬咬的圆雕蟠龙攀爬于半球体的鼓面上。龙首为圆雕,口衔圆环,龙体为高浮雕。十二条大龙双目圆形中空,可能原有镶嵌物,现已遗失。龙角的两端为空槽,可能也曾有类似的装饰物。整器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手法融汇一体,使用了分铸、铸接、铜焊、镴接、镶嵌等工艺,以多变的形态和对称的布局构成了群龙仰首弄尾、穿插纠结的立体造型,是铸造工艺和艺术造型相结合的典范。

“镶嵌十字纹方钺(yuè)”。青铜还可以用来制作兵器,“钺”是战斧,斩杀兵器,也是帝王手执的权杖,权力的象征。这件方钺上镶嵌的是绿松石,为了使青铜器更加美观,古人常用绿松石装饰青铜器。

“吴王光剑”。剑身修长,剑刃锋芒犀利,剑格饰变形兽面纹,镶嵌物已脱落。铸造精良,剑体铸铭文为鸟虫书,字体很大,每字长度为2.5-3.2厘米不等,共二行八字:“攻吾王光,自作用僉(剑)”,意思是它是吴王光,即吴王阖闾所使用的剑,也因此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征战不断,促成了兵器铸造业的大发展。兵器的产量、质量均有大幅提高。当时的吴和越是铸剑名邦,兵器质量精纯,装饰华丽,行销天下,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八牛贮贝器”。贮贝器是储存贝币的器皿,跟储蓄罐一样的作用。贮贝器来自云南古滇国,风格更加写实一些。

一楼除了青铜馆,还有“中国古代雕塑馆”。雕塑馆里最多的,就是各种佛像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南北朝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受到皇室的推崇,因此,雕塑馆里的各类佛像石刻,大多是南北朝时期的产物。

“佛像石碑”。佛教通过约300年的造像,在北齐达到了一个高峰。北齐造像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既富有外来宗教艺术的韵味,又体现出本土化的特征,异常优美。此件北齐佛像石碑,虽然上部残缺,现存的六个佛龛依然十分精美。六个龛中有多宝佛、弥勒菩萨、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释迦摩尼佛等。龛下部中置博山炉,两侧各有一狮子。佛像用高浮雕以及透雕的手法,人物神情各异,形态自然,刀法细腻。体现了北齐造像的精湛。

“千佛石碑”。北周,通高171厘米。此碑上共刻有千余尊佛像,在碑的中上部有一大龛,雕刻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主像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旁各有一狮子作守卫状。虽然这千尊小佛像形体很小,但每尊小像,人物的刻画却极为精致,眉、眼、鼻、嘴、雕刻精细。刻画如此众多佛像,与大乘佛教宣扬的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有关。

“阿弥陀佛三尊铜像”,隋。常见的金铜佛像往往为单件,而这件作品则以佛床的形式来表现,给人以立体的空间感,似是将佛国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此阿弥陀佛三尊像,制作工艺精湛,头光使用失蜡法铸造,采用透雕工艺,其精细程度让人惊叹。菩萨璎珞上的珍珠颗颗清晰,最前两只狮子身上的线条(如毛发等)是在整器铸成之后,用刀阴刻而成,相当细致。

“迦叶木雕头像”。唐朝木雕像保存至今是实属难能可贵。此迦叶木雕头像脑后龛有一镂空方框,用以支撑头光,另一方面,该结构也意外地起到防止木头开裂的作用,使这件木雕头像得以保存至今。此头像约1米之高,可以想象,其身体之巨,而当时该造像放置于寺院之内,试想寺院的庙宇又该有多高啊?

“菩萨漆金彩绘木雕像”。此像原出山西境内,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这种随意安坐、舒坦自在的坐式,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种表现,亦是典型的宋代风格。

“菩萨彩绘泥塑像”。各种佛像、菩萨像的材质各种各样,石刻的、木雕的、泥塑的、青铜的……

“抚琴陶俑”。除了佛像外,雕塑馆里也有一些很有趣的陶俑。这尊抚琴俑,塑造手法简洁,形象生动,充分表现了抚琴者心旷神怡,沉浸在乐曲声中的神态。东汉的陶俑,不论是抚琴俑、吹笛俑、劳作俑、庖厨俑等,脸部始终充满微笑。

“陶文吏俑”&“陶侍女俑”。这对南唐时期的陶俑,是从南京博物院调拨的。

逛完一楼,来到二楼的“中国古代陶瓷馆”。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使用陶器了呢!

“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壶”。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学会了砌窑烧陶的方法。

“崧泽文化黑陶刻纹盖罐”。人们在掌握了陶器的制作方法以后,就开始在作品上添加各种有趣的装饰。简单地说,这样你就可以快速区分出哪只是装水的,哪只是装肉的,哪只是你家的,哪只是他家的。

“青釉狮形辟邪”。如果你看到一些长得既像器皿又像动物的瓷器,那八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那时人们还烧不出丰富的釉色,于是就在器形上玩起了花样。

“青釉堆塑楼阁飞鸟人物罐”。这样的堆塑罐在两晋时期也甚为流行,实际用途是装谷物陪葬的明(冥)器,是墓主人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康实的富裕生活。

“彩色釉陶文吏俑”。人们除了制作陶罐、陶碗这些日用器皿,还会制作人物和动物。他们统称为陶俑,通常用于陪葬。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

“彩色釉陶骆驼”。这件作品早年在河南洛阳出土,当时出土了两件,这一件被带到北京,由于这件陶骆驼被打成了碎片,所以就由上海博物馆的修复师傅来修复,修复师完美地复原了陶骆驼的神韵。这件作品制作水平非常高,我们都知道唐三彩十分有名,但是在隋代已经有了这么高的制作水平了,这件作品就是当时的佼佼者。

后来,一项更伟大的发明诞生了,那就是瓷器。它轻薄、细腻、洁白、坚硬、美丽、高贵,在阳光下看还有些半透明,于是它马上代替了陶器,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器皿。瓷器的颜色来自釉料中加入的金属氧化物或其他化学物质,有时随着烧制温度的不同也会呈现不同颜色。

“龙泉窑青釉葡萄瓶”。青釉是最早出现的颜色釉。

“刑窑白釉穿带壶”。白釉是一种无色透明釉,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

“景德镇窑蓝釉刻花龙纹碗”。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哥窑贯耳瓶”。开片是在烧制过程中釉层炸裂了,不过它只是在表层恰到好处地裂了一点点,并不会碎掉。

“景德镇窑茶叶末釉葫芦形瓶”。这个釉彩的名称很形象很好理解啊!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月白釉是钧窑釉色之一,较钧窑天青釉更淡的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

“景德镇窑窑变釉瓶”。窑变,是釉里加入了多种金属氧化物,它们无法互相溶解,干脆就各自显现各自的颜色。它们在高温下流淌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有了这种像星空、像银河、像晚霞一样的绚烂效果。

“景德镇窑青花瓜竹葡萄纹菱口盘”。人们除了用釉装饰瓷器,还会用彩绘。青花是最早见的瓷器彩绘,它们是先彩绘,再上一层透明釉,一次烧制,彩绘在釉层之下,这是釉下彩。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粉彩是一种釉上彩,先上釉烧制,后彩绘,低温复烧,彩绘在釉层之上。因为很多颜色不耐高温,所以人们才把釉和彩绘分开烧,这样就可以有更多颜色了。

除了在瓷器的颜色在有各种变化,器形也千变万化。

“越窑海棠式大碗”。唐代瓷器中碗的口沿变化最大,尤其唐代后期出现边沿起伏、似出水荷叶的荷叶形碗,形如盛开海棠花的海棠式碗等。

“白瓷莲花口弦纹六管瓶”。这件作品是上海博物馆十分重要的藏品,不过这件藏品的窑口专家们还有争议,从装饰技法和釉的特点来看,应为北方某窑口所生产。这种造型的器物的功用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是审美及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帮助。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耀州窑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古瓷窑之一,该件瓷器的造型,运用了曲直线的对比,在权衡比例上,尽量把最大直径向上提,使整个形体苗条修长,形成秀丽挺拔的风格,为宋代梅瓶的标准式样。

“景德镇窑青花山茶纹扁壶”。该器器形模仿伊斯兰地区的金属器皿,在中国称之为“抱月瓶”。此壶青花色泽清新明快,晕散有疵,纹饰局部疏朗得体,是永乐时期青花瓷中的佳品。

“景德镇窑斗彩蟠桃提梁壶”。高高的把手就是提梁,不过这个造型感觉很不雍正啊!

陶器、瓷器欣赏完,接着上三楼,“中国历代书法馆”!

“行书章侯帖页”,北宋米芾。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等。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称“米南宫”、“米颠”。该帖字迹结体疏密奇崛,用笔跌宕多变,运笔雄强峻快、变化莫测,法度整然而又时出新意。可见米芾写此信札,虽是率意书之,仍不失八面出锋本色。

“楷书千字文卷”,北宋赵佶。传说中宋徽宗的瘦金体。瘦金体是赵佶创造的书法字体,《楷书千字文》是赵佶二十三岁写给大奸臣童贯的,此时的瘦金书体已初具规模。

“真草书嵇康养生论书卷”,南宋赵构。赵构,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为南宋第一任皇帝,继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此卷当为帝王书法乃至历代书法中难得的珍品。

“行书赠舜承诗卷”,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唐伯虎,不用多介绍了,此卷行书自撰七律二十一首,奉赠友人姚舜承,是他最晚年之笔。行气通畅,尤其写到后段,更是纵横捭阖,把老年愤郁、吁嗟、伤感、倦世等复杂感情一泻于笔底,才情并茂,可谓是他生命最后一息的萃集之作。

“小楷一江赋卷”,明,祝允明。祝枝山也不用多介绍了,此书为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八月,祝允明时年43岁撰并书。

“行书王粲登楼赋轴”,明,周天球。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号幻海,又号六止居士、群玉山人、侠香亭长。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书画家。随父迁居苏州吴县,从文徵明游,得承其书法,闻名吴中,尤擅大小篆、古隶、行楷。

“行书爱山台禊饮序卷”,清,吴伟业。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官至左庶子,明亡后隐居不出。清时曾短暂被迫出仕,以之为憾。《爱山台禊饮序》是清康熙三年三月吴梅村访问湖州太守吴琦时,为禊饮日的一次文人雅会写就的。当时与会的越闿事后将吴梅村亲笔书写的序文装裱成卷轴,随身携带,请许多名人在上面题跋。这便是此幅行书长卷。书法秀丽清润,充满文人气息。

“行书七言联”,清,翁同龢。翁同龢,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翁同龢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书法馆的对面是“中国历代绘画馆”。

“诗经陈风十篇卷”,南宋。宋高宗赵构曾书《毛诗》三百篇,命画家马和之为之补图。此卷无款,风格近马,是南宋画院画家所作或临摹。

“玄门十子图卷”,元,华祖立。华祖立(约公元14世纪),此图摹写自赵孟頫《十子图》的石刻本和木刻本,描绘了老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十位著名道家人物,此图原为册页,清人将其整合,改为图卷。

“渔庄秋霁图轴”,元,倪瓒。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无锡人。擅画山水、竹石,画境寂寥荒寒、幽淡天真,风格独树一帜,在绘画史上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此图是为好友所作,描绘了晚秋傍晚太湖一角的湖光山色。此图采用三段式的构图方法,远处山石渺茫,中段水域宽阔空明,近处小丘上的几株枯树参差错落,画面中无房、无人,这种构图方式是倪瓒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图有倪瓒自题诗跋,裱边亦有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行书题跋。

“渡头帘影图轴”,明,唐寅。唐寅无疑是书画馆里的一号明星了。此图描绘山村江边旅人待渡的情景。山峦重叠峻伟,瀑流顺石间曲折而下。山脚松林深处有茅屋草阁,远处暮霭苍茫,山村隐现,一樵夫担柴自山中归来。待渡旅客席地而坐,翘首眺望对岸的酒肆。右上自题诗曰:“枯木斜阳古渡头,解包席地待渔舟。隔林遥见青帘影,醵取于钱买酒瓯。”

“石湖清胜图卷”,明,文徵明。没有看到文徵明的字,欣赏一下文徵明的画吧。此图款署“壬辰七月既望,徵明写石湖清胜”,下钤“徵明”朱文连珠印,左下钤“文徵明印”。壬辰为嘉靖十一年(1532年),作者时年六十三岁。

“为至翁作山水轴”,清,王时敏。王时敏(1592年—1680年),明末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又称“王奉常”,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山水画“娄东派”创始人,“清六家”之一。此图浅绛设色,构图为王时敏所作之常见格局,脱胎于黄公望。左上署款:“辛丑秋日画于西田之稻香庵。王时敏。”辛丑为顺治十八年(1661),作者时年七十岁。

让小朋友欣赏书画确实有点为难他了,于是我也只能跟着他走马观花了。三楼还有“中国历代印章馆”,这个实在不懂欣赏啊!咱俗人还是上四楼“中国古代玉器馆”吧。

“神面纹玉琮”,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纪——前22世纪)。此件玉琮高近40厘米,分为十五节,在国内外同类型玉琮中,其高度也是名列前茅的。琮上以四角为中心对称,饰有极尽简化的神面纹,用几何形的突棱来表现神人的神秘面孔,为良渚文化晚期玉琮最为典型的图案。

“玉神人”,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4世纪——前20世纪)。 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榄形眼,蒜头大鼻,阔嘴紧闭,表情庄严,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被认为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是海内外同类传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

“兽面纹玉戚”,商代晚期。此件玉器不同于一般素面纹戚,其上装饰有兽面纹,为商代晚期最为流行的纹饰,兽面纹下还装饰有涡纹与四组蕉叶纹,与兽面纹相得益彰,代表了商人的一种审美风尚。

“幎目缀玉”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是流行于两周的葬玉。将玉缝缀于缁巾(幎目)之上,再覆于死者脸面,为汉代玉衣的先河。

“重环谷纹玉璧”,战国。此件玉璧分为内外二环套连的形式,表面装饰谷纹,谷纹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纹饰,用以表达祭天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侧壁处还刻有数字铭文作记号,别具一格。

“三螭纹玉觚”,清乾隆。清代玉制器皿中常见仿古彝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乾隆朝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就可以知道,乾隆常要求他的那些巧匠们以《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中古彝器为范本来制作玉器了。此觚为黄玉琢成,玉质极佳,琢工精美,代表了清代制玉的最高水准。

四楼真是太适合我们大俗人了,玉器馆出来进了“中国历代钱币馆”。

战国时期的货币还是挺有创造性的,刀币、布币,各种形状。

“春秋中期空首布”,以“武”、“松”、“田”、“宋”字布为最多,其他尚有纪数、纪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铸有尚不能确定其意的文字符号的布也不少,其中以两面有文字的较为珍贵,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贵了。

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开元通宝的出现,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

“成吉思汗金币”,正面为库斐体的阿拉伯文,背面则是蒙古文。钱背外圈清晰记录“金币于618年制于伽兹那”,中间则有“汗中之汗、最伟大、最公正成吉思汗”字样,这类钱币存世仅数十枚,极为罕见。这枚金币上第一次发现成吉思汗的铭文,记载了铸造的时间和地点,在铸造时就具有纪念币的性质,很可能是不流通的,数量非常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见证着成吉思汗发起的‘西征’的历程。

到了清朝,各种银元开始出现啦!

我觉得,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各种纸币都是艺术品啊!

四楼还有“中国明清家具馆”和“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实在是逛不动了。

上海博物馆还是不错的,展品丰富,种类齐全,展品的布局也很合理。嗯,九大博物馆的打卡任务完成2/9啦,下一站,去哪里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