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酒文化之酒器(上)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我国的酒文物历史十分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早期(贾湖遗址),人们就发明酿酒技术,当有了酒也有了酒器。古代酒器发展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总结下来可以分五个发展过程。一是新石器时代和夏代,以使用陶质酒器,以杯、壶、爵为代表。二为商代和西周,流行青铜酒器,主要有爵、觚、盂、壶、彝、尊、孽、瓿等。当然在民间仍使用大量的陶酒器,如爵、觚、尊等。这个时候烧造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原始瓷器。到东周至汉代,是第三个发展过程。酒器以青铜器和漆器为主,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金银器和玉器等等。第四个阶段即魏晋至隋唐,大量的瓷酒器,以壶、尊、杯盅、注子等为主。此时的玉酒器十分发达,以耳杯、杯盏等。金银酒器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以壶、盏、杯为代表。宋元之后,是我国酒器发现的第五阶段,瓷、玉、金银占据很大的比例,玻璃酒器也有很大的发展。

 我国各时代酒器

我国的酿酒史可以上推到9000年前,在河南发现的贾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酒器,中国科技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对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从距今8600年到7500年的碎陶片上遗存的固体残留物分析,其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丹宁酸以及一些草药相同,说明陶器盛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的饮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有关酒的证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实物,被誉为“人类酒鼻祖”。

在此时期已经有了大量的酒器。特别是在龙山文化时期,其酒器之发达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些酒器的制作,以精细的陶泥,先拉坯成不同的器型,如杯、盂、碗等。尤以薄胎黑陶最优。如大汶口文化镂孔黑陶盉,这件器物高21.8cm,口径17.1cm,腹径20cm   底径11.9cm;泥质黑陶,敛口,唇略外撇,弧壁,通体砑光。口沿下装一上翘的管状流,腹部外鼓处饰对称鸡冠耳两个。矮喇叭形圈足,圈足上饰有5个圆形镂孔,每个圆孔间饰有两个顶角相对的三角形。镂孔纹饰的出现,体现了古人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水平。根据学者对器物的研究,盉可能是先民在酒中调以蜂蜜、香料、药材,甚至盛酒的器物。

在早期(龙山)的酒器中还有一种陶鬶较为常见。

鬶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之一,龙山文化中的酒器。有实足和袋足之别,鬶的器型由流、腹和三个圆锥状足组成。质地分夹砂和泥质两种。夹砂器主是耐高温,以方便扬火加温,是专门用来煮酒温酒使用的。夹砂陶鬶制作较为粗糙,出土时器底多有烟熏痕迹,有的器腹内还有灰黑色的残渣,应为残存的酒渣。泥质陶鬶质地细腻,制作精致,可能是专作注酒用的。如黄陶鸮形鬶,高14.8厘米,侈口鸟喙形流,三袋足,以鸟为造型,姿态优美,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平底鬶就是由泥质三足鬶发展而来,后世的酒注子、酒执壶等注酒器也可溯源于此。





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青铜礼器出现,其中酒器占大宗。如尊、壶、斛、觥、瓮、瓿、卮、彝、觚、觯、角、爵、杯等等。秦汉时期,酒器的种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青铜酒器,还有一些陶瓷类酒器,精美的酒器以漆制酒器为多,器型以耳杯是常见,这主要是在当时多为席地而坐,以方便饮酒者的使用。民间的饮酒多以陶制酒器为主,少量的瓷制酒器,与陶器相比其性能比陶器更优。隋唐时期,瓷器制作发展很快,器型也不断的丰富,其中酒器的类型也较前代更为丰富和变化,一些酒器比前代的形体要小的多,但制作也更为精巧,唐代已经开始使用桌椅,酒器也较多的适用于桌子上使用,如常见的注壶(唐人称为偏提),这种注壶的出现,与今天的酒壶较为接近,注壶注酒于杯中,这样注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樽,勺等器物。有专家研究说,唐代已经出现了蒸馏酒,故饮酒用的杯子较更小一些。

宋代之后,酒器更为变化,瓷器业的成熟,生产出了许多精美的酒器,当时人们喜欢将酒温热饮用,酒器中出现了注壶与碗相配套的器物,使用时将注壶放入碗中,倒入热水以温酒。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民国之后,玻璃生产带动了酒器的发展,故此后以玻璃酒器为多。

 邢台最早的酒器

古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酒的发源地。《水经注》说,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大陆即今邢台任县、隆尧、宁晋等地一带。这个地区是九州之首――古冀州的中心区域(古冀州是以河北中心,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及山西等部分地区)。在这个区域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古文物遗址,这些古遗址分成了不同的类型,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就有5000多处,包括仰韶与龙山两大的分期,古冀州地域如豫中的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冀南地域的磁山文化等。邢台区域的仰韶文化分布也十分的丰富,当前已经发现的有柴家庄遗址、西黄村遗址、喉咽遗址、孟家咀遗址、章村遗址、任县沙冈遗址、沙河善下遗址、柏乡南滑遗址、隆尧北小霍遗址等等,其中在柏乡小里村发现的小里文化遗址,经过科学的发掘后,出土了大量且又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根据发现的材料看,此时期的文化与中原各地的仰韶文化同步发展,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生产,因为没有发现与酒有关的直接证剧,从物质和文化条件看,已经具备了酿酒生产,农业生产为大量的酿酒打下很好的基础。

最早的酒文化可以推至先商文化,先商文化即指夏时期的中后段,严格的讲是指夏,是因先商族活动于太行东麓地区,其活动年代与夏纪年有重叠,文化与夏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名。熟悉邢台历史人都知道,邢台为“先商之源”,区域内保存有很多先商文化遗址,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据此发表了很多关于先商文化研究的文章,特别是他关于先商文化发源于太行东麓地区(邢台),得到了学术界尤其是研究先商文化学者的认同。

邢台葛家庄北,即邢台轮胎厂后是西周时期邢国墓地,在墓地的西部有大面积的先商文化遗址。19931998年时共发掘了4000平方米,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陶窑、瓮棺葬等。房址。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均为半地穴式。圆形的面积相对较小,不规则形相对较大。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三种,其中以不规则形居多。圆形、椭圆形多呈筒状,少数呈袋状。不规则形坑壁有直壁和曲壁内收两种。陶窑。均残,呈圆形,全窑可分窑门、火膛、窑算、窑腔几部分组成。瓮棺。埋葬瓮棺的小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曲壁内收。葬具多用大口深腹罐、卵形瓮、深腹盆等相扣而成。其中以陶器为大宗,石器次之,另有部分骨器和蚌器。陶器。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夹砂陶数量较多。陶色以灰色为主,褐陶较少,另有一定数量的磨光黑皮陶。器表纹饰除素面磨光外,主要有绳纹、弦纹、楔形点纹、压印纹、涡纹、锥刺纹、三角纹。在这些陶器中,器型有鼎、豆、盆、爵、瓮、盂、碗、尊、杯、等器型。

经过考古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葛家庄先商文化的年代大约在3600±70年。同时专家还对陶器的文化性质和使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葛家庄先商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爵、尊、杯、等器型,与酒文化发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其中的瓮、罐、盆等器物在酿酒生产中使用,为此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出土部分器物,是截止到今天邢台发现最早的酒器。

 商周时期的酒器

商代时,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在甲骨文记载中有许多关于祭祀农作物丰收的例子,其中有禾、黍、稻、年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酿酒业的发达。

我们知道,夏商周三代是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三代时有无酒不成礼,特别是在祭祀活动中,酒在祭祀中是不可缺少的。商周时期,美酒盛于青铜酒器中,这些酒器的制作十分精美。

青铜酒器最早器物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商周时期的酒器基本沿袭了夏的风格,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其酒器品种繁多,有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有人进行统计研究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

在商周时期的酒器中,煮酒器大多为三足或四足形器物。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有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贮酒器有卣、瓿、彝、壘等;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较为明细的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商周时期邢域的酒文化十分发达,商代时邢台为商王畿地区,尤其是在邢台区域建立商王的离宫别馆,其地位更加显著。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纣王)置广沙丘平台……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从置“以酒为池”可以想象当时酿酒业的发达程度。

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在我市有许多发现,觚为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五、六十年代在曹演庄遗址中曾发现多件青铜酒器,其中有族徽的青铜觚,这件铜爵高22厘米,为商代中期常样式,有“亚”字族徽。

爵是青铜酒器常见的器物,属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我市此类酒器发现较多,如清河县发现的商代(或夏晚期)青铜爵,平底,长流,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风格。1958年在临城县曾发现一件有铭文的青铜爵,铸有三字“祖父癸”,器高221厘米。

西周时期,邢台为邢国的国都,其大致的地望应在南小汪遗址一带,自199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当时在工商局后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出土一片西周时期的邢国甲骨文,这片甲骨文揭示了南小汪遗址与邢国国都的关系,后来在公园东街进行调查时,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一组青铜品,有鼎、尊、爵、觯等。

在这组墓葬中发现的青铜器中除鼎外,均为酒器。尊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尊与彝一样,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尊彝各有其用,但又相互连称,既表示它们是礼器中特别重要的盛酒器,也代表一套相应的礼制。南小汪西周酒尊即是当时使用的重要礼器。除青铜尊还有爵,这件铜爵造型精致,有三足、鋬和流。器周身饰有纹饰,在柱上铸有“耳为父癸”四字。

觯是南小汪青铜酒器中的组合之一,觯是当时的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有的器物上还有盖。《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爵、觯都是饮酒时用器,在商周时使用和功能划分很细。在《考工记·梓人》注中引《韩诗》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春秋战国时期,邢国虽然已经走向衰落,但其酒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邢台西南的董村,即今天的新兴大街西端发现密集的战国墓群,在墓葬中发现了许多与酒有关的陶器,其中有彩绘的陶壶、尊、盉等。1958年在邢台市南大汪发现一座战国时期大墓,其中出土了一组青铜器,其中最引人注目是青铜壶,这件铜壶高49厘米,口径165厘米,器身饰有纹饰,底座的有镂空纹,在壶身上有四条动物(龙),有盖。其造型精致,古朴大方,纹饰生动,是建国以来我市发现的青铜器精品之一。

 汉代的酒风与酒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商周以来“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以酒成礼,酒与国家的礼制及社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去商周不远,其酒风依旧。从社会学角度看,汉代酒文化是先秦酒文化的延续,从饮食文化来看,酒与当时的饮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

汉代是中国高度文明发展时期,特别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生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的大幅度发展和进步,带动了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这样刺激了酒的生产和饮酒人群的增加。使饮酒之风开始下普通人群扩展,这样饮酒成为汉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习俗。

有人对汉代的饮酒人群进行过研究,分下例几种,一是皇室人员,这其中包括大批的官员;二是中下级官吏和军中吏卒;三是社会下层民众。有文献中这样描述民众的饮酒生活,“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就是下层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了许多与酒相关的文献,如各地出土的汉简就有大量饮酒记录。在饮酒人群中,还有许多女性饮酒,但多集中于皇室女性中,当然也在地方中男女饮酒同席的记载,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错。”日常生活中也有饮酒的记载,如《后汉书》循吏列传载,“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是说当时有一个叫仇览的亭长在杨元家与其母子共饮,由于可见汉代民间酒风的大概。

汉代的酒计量以升、斗、石、斛来计算。《汉书》律历志中说,量者仓、合、升、斗、斛也。合仓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石权重单位,汉代多以重量之石代容量之斛,一石为十斗。汉代一升折合今日约200毫升,一升酒的重量折合今天02千克。在《三国志》有说卢植“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的记载。

饮酒必说汉代的酒器,汉代的酒器种类较多。从各地的考古发现看,汉代已有成熟酒的酿造技术,并具有多种饮酒盛酒的器具,它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金制器、银制器、漆制器等。盛酒器具如:尊、缶、壶、鉴等;温酒器具有尊、壶、觥、瓮、罍等;饮酒器具有爵、斗、角、觥、杯等。

在邢台考古工作也发现许多与酒器相关的器物。尤其是邢台南和县左村汉墓出土的三轮盘附觞温酒器,是一件不多得文化精品。这件器物为青铜铸造,下部有一个方盘,盘下有三个轮子,在盘子的两端还有拉手,盘子上面有椭园形的炉子,其下置炭以扬火,其上可以放置耳杯以温酒。左村汉墓出土的酒器除此还有汉错金四神几何纹长颈铜壶、宽带纹铺首衔环铜壶、鎏金盘龙座铜博山炉及带甗虎首烟道铜灶。

 盛唐邢州酒业与瓷器

自汉后邢台酒业延绵发展,至唐代时邢台又有了新的亮点,这就是邢窑与邢州白瓷。

自北朝始,邢州的瓷器业就开始发达起来,北魏时,河北与山东一带的瓷业有了新的探索,山东此时期的瓷业以青瓷胎,但质地粗糙,釉面厚薄不匀,釉色青黄不一,胎釉结合疏松,容易剥落,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考古发现中的河北此时期的瓷业较之进步,因成瓷的火候颇高,使得釉色匀亮,薄而透明,风格浑厚质朴,器形以日用器皿为主,制作规整,大方耐用。北朝的白瓷明显带有青瓷的特征,釉色乳浊带有淡青色,可知其釉料中含铁量仍偏高。其胎釉的白度,烧成硬度与吸水率均处于较低水准,与现代白瓷相去甚远。器形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邢窑是唐代北方最著名窑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及内丘县等地,因窑场地处邢州地故名邢窑。邢窑以烧白瓷为主,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约834883年)有一首《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即是说南北两窑的制品造型规整、明洁、胎薄、质坚。从发现的邢窑产品看也确实如此,其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也呈现出朴素淡雅品质。

谈邢窑不能不谈茶文化,是因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进行比较,这样使邢窑之名扬名华夏。

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见唐长安等地饮茶已成为普遍现象。茶,最早始于药用,《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期 (公元前547-490 )“食脱粟之饭,灸三弋五卵,茗荼而已”。表明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西汉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有“密赐荼以代酒”,是“以荼代酒”最早的记载。茶饮在隋开始得到普及,据说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日常饮用品。

茶与酒是分不开的,在邢窑中生产的器物中,大多数与茶酒有密切关系。

关于茶具,笔者曾在《农业考古》中发表《饮茶考古谈茶具》一文中进行过论述。

邢窑生产的酒器,以碗、壶、杯、瓶、罐、盘、钵等。以下以执壶和杯为例进行简述。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有的称之马蹬壶,是是骑马或驼在长途跋涉的路途上载(酒)水饮用的器具,特别是在有名的“丝绸之路”,中土大唐与东南亚国家往来频繁,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与马,人们的饮水(酒)盛器就是用马蹬壶。这种器物还有以银铜制成的。1970年代在西安市南郊何家庄出土一件舞马银壶,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其马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马身和提梁、壶盖及“同心结”纹带均鎏金,使得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该壶构思巧妙,工艺精细,匠心独运,古今未见类同者,堪称国宝。

邢窑白瓷执壶,胎骨洁白,旋白色釉不及底,壶柄内面亦无釉。壶侈口外撇,高颈,丰肩,颈肩有曲形柄相连。肩上安圆筒状短流,鼓腹,向下渐收,小平底,矮圈足。通体无任何装饰与其它色彩,胜在白釉似雪,充分突出邢窑白瓷的特点。

在邢窑的酒产品中还有一件凤首龙柄青瓷执壶,其灰色胎骨厚重而坚硬,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有细小开片。盘状口外侈,口部一侧有流,壶盖塑成凤首形,高凤冠,长喙微下勾,正好与壶口流相吻合,细长颈,腹呈橄榄状,高圈足。执柄作蟠龙形,尾抵壶足,身贴壶腹,嘴衔壶口。口沿下有一周联珠环绕,颈部饰联珠、覆莲纹,肩雕忍冬纹。壶腹上部有用小联珠围绕的六幅人物舞蹈图,图中人物身体健壮,昂首挺胸,肩披长巾,袒胸露腹,双臂舒展,舞姿翩翩。人物旁边有葡萄藤蔓、酒壶和小鸟等。壶腹下部饰六组花纹,由忍冬叶、宝相花和藤蔓组成,中心是一颗大宝石,旁边点缀星月纹。再往下是双层仰莲纹,圈足上亦饰联珠和覆珠纹。此件邢窑执壶为中西合璧的产物,

据研究,凤首龙柄青瓷壶系借鉴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中鸟首壶的造型,又融入大唐元素创造出一件稀世精品。体现了唐代制瓷工艺的高度技巧,具有极高的审美鉴赏价值。

在酒器中,杯是不缺少的器物,邢窑的酒杯制作十分精细,其胎甚薄,有透光瓷之称。

邢窑曾出土弦纹高足杯,杯高约11厘米,撇口,弧腹,高足,把柄。其杯体釉色简洁,刻划爽利,通体圆润,杯身有两道弦纹,杯壁甚薄,轻叩可发出动人的声音。有人研究推测,邢窑的高足杯是饮用酒精度较高的酒时使用的,这或可说明在唐代时,蒸馏酒的制作水平已相当之高超。

 宋元之后的酒文化

北宋政权建立后,在酒文化方面仍继承了隋唐酒文化的遗风,无论酒器的造型,还是酒器的装饰纹样和饮酒风俗等都包含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邢台区域的酒器,从各地所收藏的文物看,有瓶、壶、杯等,以磁州窑产品为最优。

磁州窑,因位于磁州而得名。磁州即今邯郸之磁县,古曰磁州,位于河北省南端,其地矿藏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烧瓷的原料,藏量极为丰富。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得到世人的喜爱,很快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清朝时磁州窑烧造瓷器开始低落,后经多方努力,磁州窑很快就有了起色,据《磁州志》记载:“磁器出彭城镇,置窑烧造,有碗、盘、炉、瓶诸种,黄、绿、翠、白、黑诸色。”又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罂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可达河南、山西、山东、关外各地。故此,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

在磁州窑中有黑釉铁锈花梅瓶是磁州窑系特有产品,黑釉铁锈花又称之为狗舔血,是黑釉酱斑或铁锈花的俗称。

黑釉在宋代较为流行,这与当时流行的斗茶风俗有关。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雅玩。谈到斗茶就会联想到茶盏,宋人所用的茶盏具为黑色,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所产的黑釉瓷为优,南方以福建所产的建窑盏为好,茶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黑釉的瓷器名重一时。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咏赞黑釉茶盏的名句。

由于斗茶使黑釉瓷流行,为此一些酒器也开始使用黑釉的瓷器盛装。黑釉酱斑梅瓶就是其中的一件。

铁锈花黑釉瓷是一种窑变产品,但到了元代窑工摸到窑变的规律,并且对其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黑釉羽毛斑玉壶春瓶就是众多产品中的精品。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其窑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龙泉窑釉色苍翠,五代时期瓷釉呈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

 “玉壶春瓶”名字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又称玉壶赏瓶,是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各地窑场均有烧制。邢台所藏的龙泉窑玉壶春瓶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瓶体线条变化柔和,曲线圆缓,造型匀称,胎质胎胎色古朴,通体施釉,釉色肥润,玉质感强。

在宋元时期的酒器中,有大量的磁州窑系书法绘画产品。汉字书法具有字形美、寓意美、字音美及易于传达信息等特点,书法通过毛笔的泼墨挥洒,使字体发生千变万化,古代窑工在陶瓷的坯体上运笔,意在笔先、一气呵成、挥毫而就。又由于陶瓷器型高低不同且又多为曲面,须按形体布局。使书法艺术在瓷器上的得到完美的发挥,完善了特定的器物装饰性。达到艺术审美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雅俗共赏,使成瓷后的陶瓷书法风格异彩纷呈,展现出灿烂夺目的景象。此件元代书法大罐即是众多书法瓷器中代表作品。

战国.鸭形尊

卯形瓮

原始瓷罍

陶斝

贯耳壶

铜尊

铜爵

唐代的执壶

商早期铜爵

错金纹饰的铜壶

汉代的温酒器

有人说,四羊方尊出土于邢台地区

商代铜觚

磁州窑酒瓶

宋龙泉窑玉春瓶

邢窑盘口瓶

邢窑酒杯

关注点滴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