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博物馆 青铜器之夏商

 手写版 2018-03-06


 洛阳博物馆 夏 乳钉纹铜爵

文物名称:  文物年代:夏
  出土时间:1975年
  出土地点:偃师二里头遗址
  1 华夏第一爵“洛阳牌”
  青铜爵作为一种常见的饮酒器,流行于夏商时期。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爵,当属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铜爵。
  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该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针状双柱矮小,细腰,瘦腹,扁带状扳,三棱锥状足。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5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
  洛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说,因年代久远,夏代青铜爵发现的数量极其有限,多集中在偃师二里头遗址。
  1959年夏,在偃师二里头村,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发现了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该遗址先后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为人们窥探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这中间就包括有“华夏第一爵”之称的乳钉纹铜爵。张玉芳说,乳钉纹铜爵形体古拙,虽貌不惊人,却是夏代铜爵中的出类拔萃者,堪称国之瑰宝。
  细看之下,人们会发现,乳钉纹铜爵的流、尾特别长,爵体总长度甚至大大超过了总高。而且,其三足瘦细,给人一种头重脚轻、比例失调之感。然而,正是这种在现代人看来是缺憾的地方,在当初却是颇为值得夸耀的优越之处。
  张玉芳解释说,从用途上讲,铜爵的流是用来饮酒的,而其尾则主要是用来平衡重心和方便往爵内注酒。“青铜铸件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较大限度地延展,不易折损。”张玉芳说,为了充分显示这个优点,铸铜匠有意识地夸张性地增长铜爵的流和尾,以炫耀青铜的优越和铸造技术的高超。
  当我们惊叹于铜爵三足的细高和流、尾的窄长时,又有谁还会去计较其结构的“不均衡”呢?
  2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作为“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铜爵是夏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实物见证,是贵族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此,中国青铜文化便朝着有自己特色的青铜礼器之路发展。
  从整体形制和用途看,乳钉纹铜爵似乎与鬶(guī,古代陶制炊事器具,三个空心的足,有柄喙)或盉(hé,古代酒器,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有关,但其大小、把手的位置和足的形状不尽相同。
  “铜爵应该是模仿陶爵制成。”张玉芳说,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6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制器皿。而陶爵中一直有夹砂陶,有些陶爵的底部还发现了烟炱(tái,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的痕迹,说明陶爵除直接用于饮酒外,还具有温酒的功能。
  在夏代,饮酒还是王室贵胄的特权,属奢侈性消费,铜爵自然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凡随葬容器者必有爵。“作为中国古代最典型、最常见的酒礼器,爵也具有‘明贵贱,别尊卑’的作用。”张玉芳说,铜爵处于酒礼器组合的核心地位。古代爵禄制就是根据贵族身份的高低,规定其配享相应的爵,而现代汉语中的“爵位”一词,也是从用爵制度中衍化而来。
  爵虽流行于夏商时期,但真正得名却在宋代。“西周时期爵已经少见,后渐渐消失。”张玉芳说。后来,宋人在收藏、梳理古物时,看到这种酒器状如振翅欲飞的羽雀,遂命名为“爵”。至于其夏商时期的确切名字,至今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相关链接
  青铜爵——酒器之发源,礼器之滥觞
  夏商周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那个时代的青铜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
  其中,酒器包括饮酒器、盛酒器、调酒器和温酒器,主要有爵、角、斝(jiǎ)、觚(gū)、觯(zhì)、觥(gōng)、尊、卣(yǒu)、壶、瓿(bù)、罍(léi)、方彝(yí)、缶(fǒu)等20多个器种。
  青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

洛阳博物馆 夏代 蟾蜍 

洛阳博物馆 夏代 蟾蜍 

洛阳博物馆 商代 “子申父己”铜鼎 

 洛阳博物馆 商代 “子申父己”铜鼎

 洛阳博物馆 商代 “子申父己”铜鼎

 洛阳博物馆 商代 “子申父己”铜鼎

洛阳博物馆 商代 曲内戈 

 洛阳博物馆 商代 铜斝

   1铜斝  此铜斝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第九号墓中,侈口,束颈,腹微鼓,平底,三足,颈腹间装有一鋬。口沿上有两个菌状柱,柱顶饰圆涡纹。尖锥状三足中空,横断面呈三角形,足腔与腹腔相连。颈部饰一周带状饕餮纹,腹下部饰六个圆涡纹。 
   2.铜斝的历史踪迹  

     铜斝最早产生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即夏末商初,一直延用一千多年,到西周初年才渐渐从酒器大家族中退出。从早到晚,其形制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最初双柱不明显且偏于一隅,三锥状空足与腹腔相连;到商代中期,双柱发达且在口沿上对称分布,三实足与器腔隔绝;商代晚期,分裆斝盛行。《礼记·礼器》云''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明确了铜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铜爵之后。这件饕餮纹铜斝,就是商代早期酒器,其最大特点就是三空足与器腹相连,适于迅速加热,便于温酒。此类铜斝,应是商代早期的主要温酒器。

    3.商早期之主要温酒具 
 ''斝''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见到,为商代双柱平底斝之象形。周代礼书中也常常提到斝,是一种酒器。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发现,铜斝是与铜爵配套的酒器,专门向爵内注酒,又兼作温酒器

 洛阳博物馆 商代 铜斝

 洛阳博物馆 商代 铜斝

洛阳博物馆 商代 铜斝 

洛阳博物馆 商代 铜斝 

洛阳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铜大口尊 

 洛阳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铜觚

 洛阳博物馆 商代 目云纹铜尊

洛阳博物馆 商代 “弓”铜爵

       如果您走进洛阳博物馆珍宝馆,有一件商周时期的精美绝伦的文物绝对不容错过,它就是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的母鼓方罍(léi)。 
文物名称:母鼓方罍 
文物年代:商
出土时间:1963年
出土地点:洛阳北窑西周墓
1得名“母鼓”铭文
    青铜器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展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常常被称之为“国之重器,华夏瑰宝”。
    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都城,洛阳是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方,出土了我国数量最多的青铜器。
    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的母鼓方罍就是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母鼓方罍通高50.3厘米,肩宽33厘米,重约23千克,通体为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部饰有龙纹组成的垂叶纹,器盖似四面起坡的屋顶状,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
   “母鼓方罍的盖内铸有铭文‘母鼓’二字。”市博物馆保藏部主任张玉芳说,许多专家认为“母鼓”应是鼓国女子嫁与母氏男子所得的称谓。而这件商代晚期的酒器之所以出土在西周贵族墓葬,应是该贵族参与灭商战争而获得的战利品,出于对它的喜爱才把它封藏于自己的墓葬之中。
2超越时代的美
    母鼓方罍器型高大凝重,结构复杂,纹饰繁缛。在装饰技法上,圆雕、浅浮雕、高浮雕、线刻交相使用,主体纹饰既衬以云雷纹,本身又加线刻;兽面纹饰还特意突出双目,纹饰层次多至四五层;整体纹饰富于光影变化,往往纹中有纹,层层套置,动物造型多达20余种。这件酒器虽通身布满花纹,却能瑰丽而不繁琐,诡变而不凌乱,典雅、庄重、富丽堂皇兼而有之,可谓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中难得的上乘之作。
    商代的酿酒业相当发达,商人以稷、黍等谷物为原料,酿制出许多名酒,用于盛酒的器皿也非常多,包括爵、罍、觚(gū)、盉(hé)、壶、尊、卣(yǒu)、斝(jiǎ)等。
   “罍就是一种大型盛酒器。”张玉芳说,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如果没有收获相当多的粮食,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足以说明商代农业的发达。
商代后期,“沉湎于酒”逐渐成为社会恶习,最终招致亡国。但这件本是商代贵族的奢侈品却从西周贵族墓葬中出土,说明任何美的事物都不会受到时空的阻隔,为世人所共爱。

相关知识:
罍——古代的大型酒礼器
罍,我国古代一种大型酒礼器,盛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诗经·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tāo tiè,传说中的一种贪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罍有泥质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瓷制品之分。陶制品以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圆鼓、平底形为常见。原始瓷制品在商代以敛口中、深腹圆底为常见,在西周则以低领折肩或带器鼻、圈足为常见.

  青铜初兴——夏代的青铜器
新的考古成果证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作为手工业生产的一部分,青铜器铸造业得到了发展,在冶铸技术和器物造型方面,具备一定水准。虽然具有较大器形的数量有限,但主要门类已具雏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代青铜器品种已经比较多了,主要有酒器中的爵、斝、角、盉、和食器的鼎,它们是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表明以礼器为主体的青铜器时代已经到来;兵器中的戈、戚、箭镞,特别是箭镞的出现,说明青铜器生产达到了一定数量,因此箭镞射出之后,一般无法收回;还有工具的刀、锥、凿,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的饰牌。 技术上采取合范的铸造方法,有的制作比较精美,器物上出现了兽面纹(又称饕餮纹)、乳钉纹、云纹之类比较复杂的花纹,并且具备了镶嵌绿松石技术,后来成为青铜器特有的传统。
夏代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在考古上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因此,夏代青铜器也称二里头文化青铜器。

走向繁荣的商代早中期青铜器
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在青铜器发展史上称为商代早中期。商代早期是中国青铜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青铜礼器、兵器比夏代有很大的进步,不仅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冶铸技术、装饰工艺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商代早期青铜器,食器有圆鼎、大方鼎、鬲、甗
、簋等,酒器有爵、爵、斝、角、盉等,另外还有工具和兵器,这时的器类虽然还比较简单,但爵、觚、斝三件成套的礼器组合已经出现,说明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已初步形成。兽面纹已成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另外还有雷纹、连珠纹、乳钉纹等纹饰。多数器物的器壁较簿。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所出土的最为典型,所以也称二里岗文化青铜器。
近20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大规模开展,人们发现,在商代早期和晚期之间,存在着具有过渡特点的青铜器,这就是承上启下的商代中期青铜器。商代中期青铜器出土较为分散,河北、北京、安徽、河南等地都有发现。

精美绝伦的商代晚期青铜器
商迁都殷后,中国历史进入商代晚期。今天河南省安阳的殷墟,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遗址,所以商代晚期也叫殷墟期。商代晚期,中国青铜器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商代晚期新出现的青铜器,酒器有方彝、扁体壶、觥、卣,水器有盂等;鸟兽形的青铜器也很盛行;食器中的鼎、鬲、簋有较大的发展;爵、觚、斝仍然是基本的酒器组合;另外还有铸造精良的兵器。
这一时期器物上物纹饰非常繁缛富丽,形成了以主体纹饰为主,相互重叠的多层花纹。主体纹饰普遍采用浮雕形式,多以动物和神怪作为主题。花纹常常布满整个器物。铭文也有发展,字数增多,内容增加。
根据已发现的实物,商代晚期青铜器以殷墟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发展,已东到山东,西至陕西、北达内蒙古、南抵湖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