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饕餮纹

 闯王兄弟 2014-02-18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乙)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乙)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乙)

zhyg_2392009-04-12 16:15 211楼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丙)
  
    夏晚期
    长15.9,宽7.5-7.8CM
    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呈上宽下窄圆角长方盾牌形,弧面,两侧各有圆鼻一对。作工奇物。牌饰不是满托,而是如剪纸那样,镂空成兽面纹的基本图案的框架,绿松石即镶嵌于框架之空隙中。图案为虎头纹,圆眼,直鼻,有须,形象生动。此物出土于墓中部东侧,约当墓主人腰侧。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丙)

zhyg_2392009-04-12 16:22 212楼

  二里头文化铜牌饰的介绍
  (1)二里头铜牌饰的外表形象
  考古工作者分别在1981年、1984年和1987年在二里头墓葬中发现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这三件铜牌饰的具体形象如下:
  1.
  1981年出土的铜牌饰:出土于M4。呈长圆形,长14.2厘米,宽9.8厘米,中间呈弧状束腰,近似盾牌形,两侧各有二穿孔钮,用以固定在织物上,凸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粘嵌排列成兽面纹。兽面纹双目圆睁,鼻与身脊相通,两角长而上扬 。
  
  2.
  1984年出土的铜牌饰:出土于M11。长16.5厘米,宽最窄处8厘米,最宽处11厘米,形状与1981年出土的相似,只是略大,兽面纹面部尖喙,两角上延,卷曲似尾,眼睛呈梭形 
  
  3.
  1987年出土的铜牌饰:出土于M57。长15.9厘米,宽最窄处7.5厘米,最宽处8.9厘米,厚0.25厘米。形状与1981年、1984年出土的相似。圆角梯形,瓦状隆起,两侧各二钮。以青铜铸成兽面纹镂空框架,镶嵌以绿松石片。出土时,绿松石片全部悬空(原来似有依托),整体为一猛兽形象,其头端窄而身部宽,圆头、圆眼、弯眉、虎鼻状直鼻,下颌有数颗利齿,身有鳞状斑纹。所嵌四百余块绿松石片,厚约0.2厘米,多数十分细小,大者宽仅0.5厘米左右,它们排列致密有序,镶嵌十分牢固,至今未脱落一块。其兽面纹造型别具特色,极为罕见 
zhyg_2392009-04-12 16:26 213楼

  其他地区所藏的铜牌饰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类铜牌饰,目前共发现10余件。其中以美国收藏的最多:哈佛大学沙可乐博物馆有3件,《保罗·辛格医生所藏古代中国文物》内记录1件,《火奴鲁鲁艺术研究院所藏中国古代青铜器、陶瓷器合玉器》内著录1件,檀香山艺术学院内收藏1件;日本京都附近的MIHO博物馆收藏1件;英国伦敦古董行内曾有1件 。 
  
  英国伦敦埃斯肯纳齐行收藏的二里头文化铜牌饰 , 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收藏的“商代”铜牌饰 , 哈佛大学沙可乐博物馆所藏的铜牌饰 ,以及日本京都附近MIHO博物馆收藏的铜牌饰 ,均为兽面纹,大小纹饰都和二里头出土的牌饰相仿。
  
  另外,在相当于殷商早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东北部的小型祭祀坑中出土了两件铜牌饰。这两件铜牌饰器体拱凸如瓦,两侧各有对称的两钮,牌饰上的图案左右对称。器身平面略呈长方形,上端平直,仅转角处较圆,图案与二里头铜牌饰有较大的不同:其一为双重兽面纹形象,另一则由更抽象、图案化的五重变形兽面纹组成 。
  
zhyg_2392009-04-12 16:33 214楼

  
  老祖宗到底是如何把绿松石镶嵌上去的?镶上去又几千年而不松弛脱落 ,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zhyg_2392009-04-12 16:39 215楼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不完全系列(豫西篇)三 
  
  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二里头村,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5公里、距隋唐洛阳城约17公里,东北距偃师商城约6公里。 
  
   村落背依邙山,南望嵩岳,坐落在洛水和伊河之间广阔的夹河平原上,这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北面林木茂密,南面苇草伏地,自然环境极适合农业耕作。 
  
   1959年5月,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带队,在偃师寻找古遗址。5月16日,当他们进入二里头村口时,“看到有种银灰色的光芒笼罩着村庄,一缕缕薄雾轻轻浮荡在上空,他们嗅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幽微气息”。走不几步,他们便在村南路旁的地坎及断崖上看到衳露在外的灰坑和夹杂着各类器形的陶片、碎石器。徐旭生先生抠出一块灰色陶片,马上意识到陶片异乎寻常,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类型。 
  
   很快,陶片和别的遗物装满了随身携带的几个蒲包,一行人在沟边还发现了一件因雨水冲刷直接露出地面的灰陶鬲,居然毫无损伤。徐先生感到,这儿到处是宝。 
  
   但事情的进展完全超出他的想象,以他的发现为发端,考古学界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40余年的发掘,发掘结果不断给世人带来巨大惊喜。 
  
   二里头遗址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900米,遗址年代距今约3900年~3500年,是目前我国可以确定的年代最早的都城遗址。此处诞生了众多的中国“之最”: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车辙痕迹以及堪称“超级国宝”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 
  
   由不断的发掘我们可以推断,近4000年前,这里是“华夏第一都”,曾出现一座气势恢弘的宫殿建筑,四周有整齐宽阔的大路,生活着两万多居民,它兴盛了约300年,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其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则是东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核心文化”。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可能是夏王朝最后的都城,由于尚未发现当时的文字,这一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这座距今约4000年的神秘王都中有多处墓葬,经先后数次集中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本篇所写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便是其中一件。 
  
  

二里头遗址

zhyg_2392009-04-12 16:40 216楼

   三件铜牌饰神秘绚丽 
  
   “这种铜牌饰,二里头出土有三件,洛阳馆藏的这件出土于1984年,另两件都不在河南。”洛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先生说。 
  
   1984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村南进行了发掘,在25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清理了几座灰坑和十几座墓葬。据《发掘简报》称:“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填土为灰土,头皆向北,骨架一般保存较差。” 
  
   其中的11号墓,墓坑南北长2米,东西宽0.95米,墓底距地面1.10米。墓主骨架已朽,只捡到几颗牙齿。随葬品有铜爵、铜铃、铜牌饰,玉器有戚、璧、圭、刀、管状器、柄形器等,还有绿松石管饰和漆盒等。“随葬品之多,在二里头遗址中尚属罕见”。 
  
   就是这座11号墓,出土了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细看它的背面,有四个穿孔钮上下两两对称,考古工作者估计,当初是用绳子系在墓主人胸前的。 
  
   这件铜牌饰,中间呈弧状束腰,最窄处只有8厘米,近似盾牌形,背面是一整块铜铸件,绿松石整齐排列并镶嵌于其上。上面的兽面纹双目圆睁,鼻与身脊相通,两角长而上扬,卷曲似尾,眼睛呈现梭形。 
  
   见多了商代奢华的青铜器,乍一看夏代青铜器物,会觉得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略逊于商,但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绿松石的天然色彩,获得了永久的生命。正如河南博物院原保管部主任、文史专家赵新来先生所评价:青铜的青黄色配绿松石的蓝绿色,色彩有反差,很漂亮。 
  
  

洛阳市博物馆

zhyg_2392009-04-12 16:43 217楼

  绿松石是一种什么宝石呢? 
  
   绿松石因其色、形如碧绿松果得名,是最早用做饰物的矿物品种。我国以鄂西北所产最为著名,陕西、新疆、安徽、河南等地也有出产。因所含元素的不同,其颜色有差异,含铜的氧化物时呈蓝色,含铁的氧化物时呈绿色。 
  
   早在新石器时代,绿松石就与青玉、玛瑙等玉石一起用做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南北朝时的墓葬中,均发现过绿松石饰品。 
  
   作为装饰物,人们喜爱绿松石的绿色和纹理。在古代,人们把它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多数文明古国都崇尚绿松石,如埃及、波斯、阿兹台克(墨西哥印第安人古国)等。 
  
   在二里头遗址中,我们发现绿松石被多次应用。著名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成长64.5厘米的龙身,极为神秘奢华。二里头墓葬中,总共出土过三件铜牌饰,另外两件,又是什么样呢? 
  
   1981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遗址V区清理墓葬,在M4墓中发现第一件铜牌饰。铜牌饰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略偏左处,其凹面附着有麻布纹,上面的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已知最早的一例。 
  
   这件铜牌饰和本篇解读的11号墓所出土铜牌饰形象、纹饰都很接近,只是略小一点。 
  
   1987年春季,在二里头工作队发掘的M57号墓中出土了第三件铜牌饰。它圆角梯形,瓦状隆起,以青铜铸成兽面纹框架,出土时绿松石片全部悬空(原来似有依托),也是一猛兽形象,圆头圆眼弯眉直鼻,下颌有数颗利齿,身有鳞状斑纹,所嵌400余块绿松石片多数十分细小,至今无一脱落。 
  
   “这一件与前两件相比有点特殊,前两件是将绿松石镶嵌在一整块铜铸件上,这件是把绿松石片镶嵌在镂空的青铜框架上,背面无依托。若有,可能是一种有机物质,已腐烂化为乌有。在失去依托的情况下,绿松石片历经3000多年不散落,高超技术令人惊奇。”洛阳市博物馆王金秋女士分析道。 
  
   出土这三件铜牌饰的墓葬中,别的随葬品也都很丰富,由此可以判断,这些铜牌饰是用以“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礼器,并非一般人所能拥有。 
  
  
zhyg_2392009-04-12 16:50 218楼

  “它将镶嵌艺术提前一两千年” 
  
   “二里头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把镶嵌艺术提前了一两千年。在此之前,一直认为成熟独立的镶嵌艺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新来先生说。 
  
   早在原始社会,雕塑家就使用了镶嵌手法。1983年,辽宁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神庙遗址中出土一尊女神头像,眼睛是两颗碧玉琢成,灵动逼人,这是中国镶嵌工艺的开端。到了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显示出镶嵌工艺已相当成熟,标志着镶嵌从其他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青铜镶嵌艺术。 
  
   据专家推测,它应该是先铸好铜片,然后在铜片上凿出凹槽,再行镶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三件铜牌饰,数百枚绿松石粘接成兽面纹,历经数千年未松动散落,足见工艺之高超。 
  
   夏代镶嵌工艺发展到春秋战国,出现了大批灵巧精致、繁缛富丽的镶嵌器物,它们是夏代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类铜牌饰,目前共发现十余件,多件流散到国外。在此之前,它们有的被定为商器,甚至被定为西周器物,二里头遗址铜牌饰的出土,为它们提供了断代依据。 
  

牛河梁女神头像



牛河梁女神头像复原?

小青虫1232009-04-12 16:50 219楼

  真pp真长知识,这个我看呆了,精美绝伦

zhyg_2392009-04-12 16:57 220楼

   197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以西的高骈乡砖窑场也出土一件铜牌饰,后来在三星堆遗址东北部的小型祭祀坑又出土两件,图案与二里头铜牌饰有较大变化,但整体仍可看出两者有共同文化因素。二里头铜牌饰像是三星堆之源,至于流转过程,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杜金鹏先生认为,可能是“夏人亡国后逃难至四川的遗民或其子孙,把这种工艺带到了巴蜀,并在此得到传承和发展”。也有可能是巴蜀人来到二里头,从这里学到制作铜牌饰的技法后,在当地模仿制造。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均为兽面纹图案,“后来发展为商周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可以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上的兽面纹,开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的先河。”高西省先生说。 
  

三星堆铜牌饰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

zhyg_2392009-04-12 16:59 221楼

  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先生所著《夏商社会生活史》,对夏代镶嵌铜牌饰的作用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宋镇豪先生认为,夏代贵族极为重乐,乐除了用来助食,还用于致祭鬼神祖先、酬飨宾客等,成为与“礼”同重的社会两大精神支柱。这个“乐”是合器乐与歌舞为一体,本质目的是借乐舞的形式内容,序贵族集团内部上下尊卑等级之别,在娱心悦目的同时,强化关系重大的政治典章制度。 
  
   对于二里头贵族墓地所出的镶嵌绿松石片兽面铜牌饰,宋镇豪先生怀疑“铜牌饰是夏朝百官用于宫廷舞宴的饰物”。 
  
   夏代的宫廷舞宴是什么样子呢?《史记·夏本纪》中有一段生动描述: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宋镇豪先生推测,兽面铜牌饰很可能是百官起舞时所佩,象征“百兽率舞,百官信谐”,而歌中的“百工熙哉”,似乎亦在夸耀包括铜牌饰在内的舞饰舞具的精工巧作。 
  
   总而言之,夏代贵族阶层重乐,以鼓、磬、铃交奏为常,其乐有乐歌和乐舞,乐舞有舞饰舞具,在重大的舞宴举行中,众贵族或装饰鸟兽道具,翔舞其间。“群臣相持而唱于庭”,这很有原始时代举族共乐的遗风遗韵。在这样的狂欢中,N件镶嵌铜牌饰佩戴于宫廷百官胸前,闪烁发光。 
  
  
zhyg_2392009-04-12 17:05 222楼

  作者:小青虫123 回复日期:2009-04-12 16:50:15  
    真pp真长知识,这个我看呆了,精美绝伦
  
  
  。。。。。。。。。。。
  
  
  
  
secretwish2009-04-12 17:07 223楼


  饕餮纹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不过,“饕餮纹”这个名称也并非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书馆。该纹饰通常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tāo tiè),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成为了神兽。
    现在来说,饕餮的主要含义是食文化的象征。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喻剑上龙纹),并由狮族世代看守(守门石狮)。
    饕餮纹的一般特点: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

zhyg_2392009-04-12 17:28 225楼

  作者:secretwish 回复日期:2009-04-12 17:07:25  
    自从天涯开始改版
    我不是看不到图片
    就是图片只出来一半
    本来忍忍也就算了
    今天到了这个帖子还看不全图片
    我真是忍无可忍了!
    挠墙~~~~~~~~~~~~~~~~~~~~~~~~~~~~~~~~!!!
  。。。。。。。。。。。。。。
  
  谢谢。
  
  
zhyg_2392009-04-12 17:32 226楼

  饕餮纹三足壶
  商代后期的铜器,为传世品。
  
  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壶通体高60厘米,有盖,敛口,无颈,腹上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腹部下垂,自然膨出,最大直径为腹下近底处。腹下有三只粗壮的柱足。壶主体口沿下饰有蕉叶纹,颈部饰有饕餮纹,中夹夔纹带,纹间有低扉棱。
    器盖顶部的中央有一菌形状钮,盖面的花纹已模糊不清,扉棱尚在。盖随主体形顺沿而上至顶。
    饕餮纹三足壶从外形看造型很奇特,所见出土物中仅此一例。有关专家根据器形等将此器暂定名为壶。由于是传世之物,尚不清它的出土地点,故暂难弄清此器造型之渊源及具体的制作年代等。有关青铜方面的专家根据器上的饕餮纹饰,暂定为商代后期的器物。虽说此器还没有新的发现,但其纹饰完全反映出了商文化的特征等。这件奇特又珍贵的三足壶,是我国古时商代人的智慧杰作。使我们感到非常痛心的是它早已流落到了异国他乡,现收藏在了日本藤井有邻馆。
    流落到日本的中国文物不少,尤其是青铜器不在少数,有的青铜器连国内都见不到。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日前展开“国宝工程·海外淘宝行动”,组织文物鉴定专家和收藏家前往海外搜购珍贵中国文物。海外淘宝的首站是日本,希望有好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回家。
  

饕餮纹三足壶 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zhyg_2392009-04-12 17:34 227楼

  “作父丁”饕餮纹铜卣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通高40厘米
  
   1964年束鹿县收集
  
   子母口,圆腹,圈足。器侧面附有提梁。有盖,盖顶有一菌形纽,盖和器身四面有扉棱,无地纹,盖的顶面及腹部饰饕餮纹,盖的下部、肩和圈足饰夔龙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和器身均有铭文“作父丁宝尊彝”7字。此为商代晚期铜器。

“作父丁”饕餮纹铜卣

zhyg_2392009-04-12 17:50 228楼

  西周刖人守门方鼎
  
    
    通高17.7厘米,口横11.9厘米,口纵9.2厘米,腹深6.3厘米,重1750克。
     鼎为方体,双附耳,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各有一个立体卷尾龙,口沿下装饰云雷纹衬底的窃曲纹。下层为盛炭火的炉膛,底部四兽足。炉膛正面铸能开闭的两扇门,右门外浮雕刖足者(被砍左足)持一插关,与史书记载刖者守门相符。左门有虎头关口。两侧铸方孔窗户,炉底镂有5个小方孔,可以从左、右背后、下4个方向出烟。背面是镂空窃曲纹,可以通风助燃。炉内可烧木炭,使鼎内的食物保持温度,是一种温食之器。四个鼎足为四兽足,下部四角饰立体隼鸟。
    此鼎造型奇妙,装饰和实用相结合,颇具匠心,既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
    此鼎设计匠心独具,造型奇巧别致,既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刖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把脚砍掉。刖刑奴隶形象是西周奴隶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实物资料。 
    
  
  《秋宫》中记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积(看守粮仓)。”对受对刑的罪犯,仍然给予他们生活的出路。 
  

西周刖人守门方鼎



西周刖人守门方鼎刚出土时原周原博物馆馆长罗西章向围观群众解说

zhyg_2392009-04-12 17:52 229楼

  故宫博物院 刖人守门鬲式鼎
  
    故宫博物院藏品,
    通高13.5厘米,
    故宫博物院刖人守门鬲式鼎,属西周中晚期。
    造型较单纯,上部为方鼎形,饰窃曲纹、波纹两重纹饰,无耳。下部为屋形,左门外铸守门奴隶,男性,裸体站立,无左胫,左手持门闩。 
    刖刑是锯足的残酷肉刑,为古代五刑之一。这两件铜器可与文献印证,正是奴隶制社会阶级压迫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力求如实地模拟现实生活环境的一种倾向。
  

故宫博物院刖人守门鬲式鼎

zhyg_2392009-04-12 18:05 230楼

  
  有关刖人守门的一段资料
  
  
  
  《说苑》中有一段记载“子羔为卫政”的故事,现摘录如下: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窬。”曰:“于彼有窦。”子羔曰:“君子不遂。”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这段材料早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中已有记载,与《说苑》略有不同。不妨同时摘录下来,以作参考: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刖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刖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刖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两种不同版本的故事,所载内容基本一致,似乎都在强调为政者公正廉洁、公平无私、严格依法行事的品格。
  
  。。。。。。。。。。
  
  
  砍掉人家的腿,最后却能被受刑人感激而救己一命。为政到这个境界,绝了。
  
zhyg_2392009-04-12 18:24 231楼

  
  
  《秋宫》中记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积(看守粮仓)。”对受对刑的罪犯,仍然给予他们生活的出路。
  。。。。。。。。。。。。。。。
  
  
  《秋宫》应为《秋官》
  
  《周礼·秋官·掌戮》:“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阙,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
  
  
  囿
    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通常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诗经·大雅》中记述了最早的周文王灵囿。秦汉以后,囿都建于宫苑中。
    囿
    yòu
    【名】
    (形声。从囗(wéi),有声。“囗”表示范围和区域。本义: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
  
  
zhyg_2392009-04-12 18:36 232楼

  铜天觚
    制造年代: 商 
    材  料: 青铜 
    介  绍
  
    这件铜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西区。其体形较为粗壮,侈口而不翻唇,器颈较短,腹部微大而平,高圈足。器身上附有四道棱脊贯穿颈、腹、足三部分,棱上饰有成组的人字形纹,器表装饰以云雷纹为地纹,颈部饰有蕉叶纹,腹部及圈足则以饕餮纹、夔龙纹为主纹。整个器物稳健凝重,气宇轩昂,是商代晚期的流行样式。觚,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此名称为宋人所起,是否为古籍中所载之觚,还无从证明。觚有时亦作礼器,常与爵组成基本的青铜礼器组合,并经常相伴随着出土。此物初见于商代早期,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基本造型为侈口,长颈,细腰,圈足,整体似喇叭状。装饰以饕餮纹,蕉叶纹为主,因铸造模范接榫的缘故而形成的凸起棱脊,有时也起到装饰作用。商代早期的觚一般器身较为粗矮;另有一特征是,在圈足部分有十字形孔或在圈足下缘有缺口,这是为了防止置放于地面上的青铜器的圈足内部因吸附潮气导致腐蚀而设计的通气孔。商代晚期此孔逐渐退化,直至消失,同时觚颈伸长,腰部更细,胎体厚重,装饰繁缛,图中之铜天觚就是此时的典型器物。西周后期,觚逐渐消失。
  
  

铜天觚

八月的天使2009-04-12 18:39 233楼

  记号
陌上花开初见时2009-04-12 18:50 234楼

  作者:secretwish 回复日期:2009-04-12 17:07:25  
      自从天涯开始改版
      我不是看不到图片
      就是图片只出来一半
      本来忍忍也就算了
      今天到了这个帖子还看不全图片
      我真是忍无可忍了!
      挠墙~~~~~~~~~~~~~~~~~~~~~~~~~~~~~~~~!!!
  
  
  
  ===========================
  原来不是我的网络或是电脑问题!!~~~~(>_<)~~~~ 
晓渡青裳2009-04-12 18:51 235楼

  记一下
zhyg_2392009-04-12 19:10 236楼

  《说苑》中有一段记载“子羔为卫政”的故事,现摘录如下: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窬。”曰:“于彼有窦。”子羔曰:“君子不遂。”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
  郭:外城。
  缺:缺口。
  窬:跳墙(而逃)。
  窦:洞。
  遂:钻洞(而逃)。
  室:房间。
  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大意是颠倒审判顺序,把小人放在后面审判。
  
zhyg_2392009-04-12 21:46 237楼

  纲格纹鼎
    夏晚期
    高20、口径15.3CM
    1987年河南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敛口,折沿,薄唇内附一加厚的边。口沿上立二环耳,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带状纲格纹一周。器壁甚薄。壁内一侧近底处有铸残后修补痕。
    此鼎为目前所见唯一的一件二里头文化铜鼎,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青铜器中时代最早的一件铜鼎。

纲格纹鼎

zhyg_2392009-04-12 21:52 238楼

  西周颂鼎
    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此鼎传世共 3器,其中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颂鼎铭文是记录西周时册命制度最完善的文体之一。全文大意:
  ①三年五月甲戌之晨,周王在康邵宫的太室即位;
  ②受命者颂在宰的引导下入门立于中廷,尹氏将周王的册命书授于史虢生宣读,内容为命令颂掌管成周市廛廿家,监管新造,积贮货税用于宫御;
  ③赏赐给颂命服、旗和马具攸勒等;
  ④颂拜稽首受命,带着有王命的简册退出中廷,然后又重新返回向周王献纳瑾璋;
  ⑤颂宣扬王的册命,并为先祖作宝鼎,以对先人行孝道,祈求康福、长命,永远臣事天子。
  第一段记述册命的时间、地点,
  第 2段记述册命仪式;
  第 3段记述册命授职;
  第4 段记述赐命赐物;
  第 5段记述仪式的完成;
  第 6段是祝愿辞。
  
  这样完整的记录册命礼仪的文体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不多见的,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其书体在西周晚期金文中也有代表性。
zhyg_2392009-04-12 21:56 239楼

  北京故宫颂鼎
  
  【类别】铜器、青铜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西周时期饪食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38.4cm,宽:30.3cm,重:7.24kg。
    鼎为圆腹,圜底,二立耳,腹饰二道弦纹。
    鼎内壁有铭文14行152字: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
    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
    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
    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
    成周贮二十家,监新造贮
    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
    黄、銮、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
    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
    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
    鼎。用追孝,祈介康纯佑
    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
    畯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铭文大意:在三年五月下半月的甲戌日,王在周地康王庙里的昭王庙。天刚亮,王到了昭庙大厅里,坐定位置。宰引作为佑者带领颂进入昭庙大门,站立于庭院中。尹氏将拟就的任命书交到王的手中,王命史官虢生宣读任命书。王的任命书说:“颂,命你管理有20家胥隶的仓库,监督管理新建的宫内用品仓库。赏赐你黑色带绣边的官服上衣,配有红色饰带的大红色围裙,车马用具的銮铃、旗子和马笼头。执行任务。”颂拜,叩头,接受册命书,佩带以出,又返回庙中,贡纳觐见用璋。颂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因而做了祭奠其死去的伟大父亲龚叔、母亲龚姒的宝鼎。用来追念孝意,祈求得到健康、厚大的佑助、仕宦之途通顺、长命。颂万年老寿,长作天子之臣而得善终。子孙后代宝用此鼎。
    这篇铭文记录了一次册命典礼的全过程:
    1、周王即位;
    2、佑者带被册命者入庙门立于庭中;
    3、尹氏出示命书;
    4、史官宣读命书;
    5、命书分两部分,一是任命职司,二是赏赐物清单;
    6、受命书,佩带而出;
    7、返回,献纳用于觐见的玉璋。
    这里的7项仪注,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礼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北京故宫颂鼎



北京故宫颂鼎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