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2016-07-01 14:13阅读:29
【生命的三种精神状态】 古往今来的生命之精神状态,概括总结、无外乎三种: 1,没有经过任何精神训练的“随波逐流”型。 此种生命的内在世界、依自己天生的性情和文化熏陶所构建构成。通常没有稳固的内在根基。生命生活于自己性情的轮回之中,为时代文化捕获、所转,不能自已。 2,经历过各种宗教·信仰型精神训练法、训练出来的内在世界。属“截断众流”型。 通常采用“信仰”型精神训练法所常用的手段,强化加工内在的一种或一类精神活动,令其稳固坚定、铺垫出自己内在世界的基本格局,是为“宗”。以“宗”来教化教导、统领其他的各种精神活动(截断众流),让其成为自己的心灵之所依,是为“教”。“以信得救”是信仰型精神训练法的目的及共性。 此法之弊病:生命必须用自己的“心”来和信仰之内容做交换。以此、得到救助与庇护,内在之安宁。 3,利用自心的特性(心性)和对自己内在世界之构造的了解,超越内在精神活动之流、恢复本心的自然,入“中和”之境、与大化一体。是为“涵盖乾坤”型。 生命,因超越内在之流、排除了它们的干扰,内心虚静·澄明、重返自己天然本具的自在自然,与天地并立为一、是为“天人合一”。 第1种情况。于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且为数众多。 第2种类型,为百年前中土以外的其他民族所广泛采用。且形态多样、种类繁多。 近现代西方,因摆脱了“一神”教的束缚、故产生出诸多的变种、变异。以真理主义、理论思想的形式继续存在,并成为当今“现代化”文化现象的主流。 第3种类型,为中土文化文明所独具,并以“心性”精神训练法的形式、成为了王朝时代儒道释三家的共同根基。 近现代,因历史动荡、文化形态及社会体制的变更、停滞。但仍然存在于中土文化本性之中,做为一根不易察觉的暗线、左右其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由这三种基本的精神状态、产生出诸多的文化现象和艺事上的表现形式与方法。 处于第1、2两种精神状态的生命,仍然在自己的精神活动里、不能出离,第3种因知“心性”故、可超越内在之流。以此,我们区分出“艺术”与“艺道”的本质差异。 心性,两条: 1,内在世界里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是刹那生灭、流转不息的。 2,自己精神的本相、只是一“广大能含、如如不动”的觉知体。 而自己精神的实际状态,既不是那些变幻不停的各种精神活动、也不是那“广大能含”什么也不是的觉知体。它处中,两边不靠、不偏不倚,是为“中和”之境、本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