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能快速成文,下笔千言?

 犇羴鱻馫 2019-10-07

加入007不出局后,发现很多喜欢写文章的人,或者想坚持写文章并力图把文章写好的人,都爱问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快速成文,下笔千言

因为007不出局写作社群的规则是:7天一篇写7年,7年之后去南极。就是说每7天要交一篇文章作为作业,同时发到有77人组成的班级群和“不出局”微信公众号,供其他007er(内部互称“战友”)点评交流。

作为一个坚持写作3年多、近仨月做到日更、近半年写作量超20万字的写作者,我想我大概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我的答案可能相当煞风景:没有捷径,但有的是办法

想必大家都看到过这样一个问答:

——你说我学个什么乐器能准确体现我古典清雅端庄的气质?我懒,最好是简单易操作,又能速成的。

——木鱼。

看到这里,秒懂且会心一笑的人该大有人在吧?!

那么,我们说回“写作”这回事。

任何写作都是有立场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事实,写作者的“三观”、认识世界的方法、认知的层次等都对写作立场、出发点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决定了文章的高度、深度、走向等具体的方面。

可以说,爱写作发文的人,往往表达欲都很强。

不过呢,公开用文字表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说自话,完全不考虑读者感受,只要我写爽了其它爱谁谁,这种写作基本可以看作是当众自嗨。这里要自我检讨一下,我写着写着就会犯这个毛病,这是写惯了抽屉文,自我对话、反省复盘久了,缺乏读者意识的典型表现,是公开写作发文者应该力图改正的方面,万万要不得。

另一种情况则恰恰相反,是读者意识强,写作的预设、行文、结尾都会考虑读者感受,就像跟某个人或某群体在聊天交谈一样,不过是把语言换成了文字的形式。这种文章读来就会相当愉悦受用,因为读者是被尊重的,是被放置在写作这件事中的,是写作主体很重要的他者。这是特别值得提倡的表达方式,目标明确,能吸引受众。

前面解决了表达立场、方式的问题,或者说“写作观”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方法论”,这是开篇问题答案的重头戏。当然,以下内容均为个人习惯性操作,请大家结合自己实际,各取所需。

随时记录灵感。“灵感”这玩意儿可遇不可求,又转瞬即逝,过了那一秒,可能再也想不起来了,后悔到捶胸顿足也找不回来的。我们的念头像上蹿下跳的猴子一样,是随时起灭的,如果能很好地记录某人的思绪,整理出来,大概是一部精彩的意识流小说。

同理,要是我们能及时记录自己头脑中闪现的奇思妙想,那些可在相关其它事物出现时被激发的“触发点”,或者是零星读到、看到的好的词句,给人启迪的图片之类的,积攒多了,攒得久了,就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那字数也会相当可观的,素材有了,就像盖房子前已经有了很多砖块和水泥,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这是写作的第一步:要成文,先下笔。只有开始写,才有可能写成篇的文章。

第二步是:记在哪里?

记录载体多种多样,简直不要太方便。

可以是私密记录,也可以是公开的片段记录。内秀含蓄的朋友可能不习惯于把自己不成熟的思考随时公之于众,适合用手机备忘录、简书草稿、文档、讯飞、语音备忘、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截图或拍照等形式,随时挑最方便的一种让彼时彼刻的念头留下痕迹,留待今后慢慢归类、整合、发酵,直至成文

公开的片段记录其实就是微型创作:微博、微信朋友圈内容及个性签名、QQ空间的说说或个性签名,短小精悍,时效性强,尤其是QQ空间里“那年今日”的功能更是需要特意点赞的,记在上面一方面能留下痕迹,另一方面还能勾起后面每年那天的回忆杀。这些微型创作,对写作者来说既没有心理负担,效果又很好,可以激发并保留即时思维火花。可说是一举几得的好办法。

第三步,也是写作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写

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因为老板不养闲人的明规则,工作量都是饱和的,加上家里的各种琐事,写作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想写更多文章,就只有把所有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比如通勤路上,比如换乘间隙,再不然就是餐前饭后那几分钟,还有早起半个小时,要么晚睡一小会儿,再不然就周末等休息时间用起来……不一而足,总有一款适合你。“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句鸡汤味儿很浓的话放在此处,真是无限贴合啊!

第四步,写什么

个人观点是:擅长什么,就写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

要弄清楚的一点是:无论你写什么,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写作者不可能取悦所有人。那就干脆按自己擅长的方面来提供高质量内容吧,时间久了,总能遇到同气相求的读者来捧场的。

前提是,提供的内容有价值,能给人提供帮助或参考,有料或有趣,持续下去,花的功夫够多了,就会慢慢看到收成了,这收成离变现或许还很远,但起码是阅读量、关注度、点赞数等可以给写作者成就感的东西。

第五步,怎样持续写作?  

这是写在最后的一步,其实在写作中它是最早的铺垫和准备。有句很热的网络流行语叫:“你必须付出万般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也是真话、大实话。

要想快速成文,下笔千言,又持续输出,前期的输入量一定要够大、够有效。这输入量,就是大量的阅读,不断地思考,持续地实践,三者缺一不可。孔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光读书不思考,就成书呆子了,写不出来啊;光思考不读书陷入空想清谈,也会把自己弄废掉的。而持续实践就是源头活水,能打通读书、写作、思考,让几方面连通起来,整合起来。三者结合,一年半载,或许看不出什么,但三年五载下来,收获一定是明显的,甚至能让人脱胎换骨。

当然,读书就要找经典,整本整本地读,深度阅读,而不是浮皮潦草地走马观花,更不是随便听人把书嚼过后剩的渣渣,那样形不成自己的体系,只会被各种观点带节奏,无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不能在写作中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认知

这就像竹子,前几年看着好像不怎么长,事实是它在扎根,努力地往深里扎,往牢固处扎,根扎好了,就以肉眼可见的拔节式速度直插云霄,似乎快速成材了。

以上内容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写作爱好者参考,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读到此文的朋友留言补充切磋,甚至拍砖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