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斋 | 警报声中有所思

 老鄧子 2019-10-07

     
对于十四亿中国人来说,“九一八”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的警报声中,我从座椅上站立起来,走到办公室的窗台前,纵目远眺,浮想联翩。霎那间,颂扬张自忠将军请缨杀敌、勇赴国难的忠义之作《满江红》词,便闪现于脑海之中,不知不觉间发而为声,轻轻地吟诵起来:

        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回首处,家山还远,高堂难奉。一缕忠魂行去缓,十万百姓沿江送。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      
        芦沟血,宛平痛。肥水烈,临沂勇。凭军魂赤胆,阻敌狂纵。身后几回燃战火,碑前数度梅花冷。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

张自忠将军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文武全才,豪迈凌厉。1937年至1940年间,他率部先后参与了临沂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血染沙场,以身殉国。据载,张自忠将军殉国当日,由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趁着夜色突袭日军驻地,奋勇抢回了将军的遗骸。将军的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身被八处重创,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军飞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参与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逃离。1940年5月28日,将军的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政府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随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将军殉国时年仅49岁,其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后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北碚梅花山麓。
   

   
 此词虽托名张自忠将军所作,然细味词意,当是出自一位既敬重将军的为人,且熟识将军平生业绩,并亲身参与了将军葬仪过程的无名诗人之手。所以,词中表露张自忠将军誓死抗战之心志,追述将军杀敌报国之历程,描写礼葬将军英魂之场面,历历如绘,悲壮感人。时至今日,诵读着这样的忠义之作,依然壮怀激烈,令人血脉贲张,确实具有感发兴奋、警顽立懦的作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家国,矢志不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祖国蒙羞,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许许多多的青年俊彦,投笔从戎,蹈死不顾,奏响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时代乐章。其中,曾担任过张自忠将军秘书的爱国青年王壮为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王壮为,原名沅礼,1909年生于河北易县,书香门第,从小即跟随父亲王义彬读书写字,刻印作画,颖悟睿智,颇有成就;20岁时考取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追随书画大家王悦之先生学习西画创作,同时又与好友王慰农等一起创办竞存小学,实践教育救国的梦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沅礼投身军旅,以实际行动践行“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抗日誓言,不久即出任张自忠将军的秘书。

在烽火岁月中,忙完军旅事务后,略有闲暇便以习字治印为乐。古人曾有“童子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语,王沅礼则反其意而用之,以“壮夫可为”之意,并采用“壮为”二字用作自己的别名。枣宜战役中,张自忠将军战死沙场,王壮为随着撤退下来的部队辗转回到后方作短暂休整,1942年又毅然报名参加远征军,到缅甸、印度一带随军作战。抗战胜利之后,王壮为辞别军旅,再任公职,经重庆、广州到台湾履职谋生,后又从事文化教育事业,被聘为台北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篆刻学会常务理事、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成为台湾当代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名家,台湾艺术界人士将他与张大千、溥儒、黄君璧相提并称,著有《王壮为楷书自作文》、《玉照山房辑印及自制印选》、《石阵铁书室印拓选存》等传世。
考王壮为先生生平,其早岁涉足书画篆刻艺术领域,勤学善思,功底扎实;青壮年时期,书生报国,纵横疆场,关山飞度,四海为家,特别是担任张自忠将军秘书期间,耳濡目染,忠义相尚,砥砺人格,涵养正气,并内化为安身立命的准则;赴台之后,直至晚年,钟情翰墨文苑,教授传统文化,滋兰植蕙,培育后学,活得充实而精彩。在艺术造诣方面,王壮为先生理论和创作一并兼长,书法与篆刻相互生发,传承古人精髓,启迪后学心智,广为艺术界人士所钦仰。
       

 
出于性情与价值取向的原因,我对忠义之士向来景仰有加。不久前赴津门访学期间,曾于知名收藏家某公处淘得王壮为先生自制闲章两枚,印文一为“半潭秋水一房山”,一为“几树梅花半轮月”,边款一署“壮为”,一署“庚寅初冬,壮为”,当是1950年初冬,他初到台湾时所制,印面洁净典雅,印文意味深长,遒劲之中蕴有娟秀之美,雄浑苍莽,一派真醇,是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自然流露,是阅尽天光云霓之后的率意表达。警报声中,不忘国耻;举首遐思,念远怀人。可知书生志意,不仅限于讴吟;家国情怀,重在践诺躬行。

     

  
附记,王壮为先生逝于1998年,享年89岁;曾用笔名渐翁、燕客、玉照生、燕易老人、燕南狂士等;到台湾后,其斋名除沿用“玉照堂”外,还曾以“玉照山房”命名,并请画坛名宿张大千先生等绘制《玉照山房图》,以资纪念,以慰乡愁。

     ——————————————————————            

          这是“HN野菠萝”推送的第87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