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家长还是学生,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类型的孩子: ①厌学型 “妈妈(老师),我不想学习英语了,可以做点别的吗?” ②畏难型 “这些知识太难了,学不下去了,再学下去快要了我的命!” ③自信心不足型 “再怎么学在班里还是垫底,管他呢”,这类学生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④欠抽型 在学校,有老师拿着鞭子抽,学生还听话,但是一旦脱离老师的视野,就完全像脱缰的马。在家里,只有家长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地督促,才能完成作业。 事实上,以上几种类型跟一样东西紧密相关-学习动机。 接下来,我来介绍几招,可以迅速提升的孩子学习动机。 1. 偶像激励法:3个偶像人物 每个班里都有大概10%的优等生和10%的后进生,而大多数孩子属于“average student”(普通学生)。 而一般而言,我们会发现那10%的优等生往往更能容易引起学习老师的注意,即是说他们收到的关注较普通学生多,课堂上得到的反馈也相比其他学生多,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那中间的80%呢?如果教师有这个意识,可能会留意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如果教师没有这个意识, 难免有的学生会想偏。 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找不到学习目标和动力,也没有远大理想,往往自暴自弃,精神状态可能比较颓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学习,这时家长就要加以引导。 如何做呢? 比如让学生找到自己特别崇拜的偶像, 找出她的偶像身上所具备的素质或硬技能,哪些是你可以模仿和学习的? 比如:
通过让他们梳理自己的偶像,他就有了目标,而且也知道如果要成为自己偶像那样的人,可以有哪些路径,要练好哪些本领。 2.故事法 没有人爱听道理。 是的,再说一遍,没有人爱听道理。 比如之前有个学生跑过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英语。 我就用李笑来《跟时间做朋友》里面的一个案例编了一个故事,来说明我们很多时候太高估兴趣的作用了。 故事是:小张是A公司一名普通职员,平时挺性格挺内向,不爱聚会,爱好也少。有一次下班后同事拉他去唱歌,他总不想去。因为他唱不好。 有一次实在不好拒绝,他还是去了,但他唱歌老跑调,同事都听不下去了。他很尴尬。后来他去报了个流行乐曲歌唱班,每天练习发音调子,过了一年,他成了全公司唱的最好的了,同事拉他唱歌,他再也不拒绝了,反而去抢话筒呢。 所以,我知道你不喜欢英语,但喜不喜欢跟能不能学好是两码事。 有一天,经过努力练习,好好学习英语,当你达到你们班前1%的时候,你会对英语欲罢不能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 因为动机发生了改变。 教育心理学里面有的流派提出了人本主义动机理论,这里面有个著名的自我决定论。在这一理论中,它将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人从事某种行为是了获得快乐与满足,外在动机指人从事某种行为是为了得到某种结果。研究者一致认为,内在动机更能促进人的行为 可以看得出,小张的动机已经从刚开始的外部动机(应付公司同事,获得同事认可)转化为了内部动机(愉悦,自我感觉良好)。 3.你问我答:学会倾听和提问 学会倾听和提问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比如英语课听不懂,回来跟你抱怨,你什么说? 首先,你要安抚孩子情绪,说出孩子的感受。 “挺不懂老师讲课,你一定很沮丧吧” 让孩子感觉到你是跟他站在一边,是理解他的。 接下来,你再进一步沟通。 比如长期听不懂,后果会怎么样? 还可以运用之前的偶像人物法,叠加“如果你是xx,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是王石,你会怎么办? 让孩子去想1. 2.3 解决方案,然后还可以给孩子讲真实的故事,比如王石去剑桥大学学习,刚开始听不懂英语就上课把老师的讲课录音拿回来,反复听。 也可以找一些励志书籍,比如俞敏洪学英语的故事, 也可以起到作用啊。 4.积极反馈 学习动机理论中,有一个被称为行为主义动机理论—强化理论的东西。在强化理论中,桑代克和斯金纳认为动机是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可以用强化来解释。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比如: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校和家长会采取肯定、赞扬、赏识、竞赛、评分等外部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强化的手段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而且往往精神上的鼓励和表扬会更加持久。 但是说到夸人和鼓励,很多家长并不能做好。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归因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提出,韦纳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完善。韦纳的归因理论其中一个结论是: 不论成败,相较于能力、运气等外部因素,归因于努力能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所以,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要把它往努力上归因。 比如:如果孩子英语考了98分,你会怎么夸? 第一种家长:“孩子你真聪明!” 第二种家长:“孩子, 你进步很大哦,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我们尽量不要去夸孩子的天赋,因为这是一种固定思维,如果没有天赋,就学不好,是不可以改变的。 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建立一种成长思维,我做好了,是因为我努力;我做得不够好,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而不是因为我天赋不足。 如果我再努努力,就可能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
|
来自: 逸香阁居士丽人 > 《教育、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