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通“学习动机”这条经脉,80%的学习问题就解决了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10-08

不管你是家长还是学生,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类型的孩子:

①厌学型

“妈妈(老师),我不想学习英语了,可以做点别的吗?”

②畏难型

“这些知识太难了,学不下去了,再学下去快要了我的命!”

③自信心不足型

“再怎么学在班里还是垫底,管他呢”,这类学生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④欠抽型

在学校,有老师拿着鞭子抽,学生还听话,但是一旦脱离老师的视野,就完全像脱缰的马。在家里,只有家长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地督促,才能完成作业。 

事实上,以上几种类型跟一样东西紧密相关-学习动机。

接下来,我来介绍几招,可以迅速提升的孩子学习动机。

1. 偶像激励法:3个偶像人物

每个班里都有大概10%的优等生和10%的后进生,而大多数孩子属于“average student”(普通学生)。

而一般而言,我们会发现那10%的优等生往往更能容易引起学习老师的注意,即是说他们收到的关注普通学生多,课堂上得到的反馈也相比其他学生多,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那中间的80%呢?如果教师有这个意识,可能会留意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如果教师没有这个意识,

难免有的学生会想偏。

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找不到学习目标和动力,也没有远大理想,往往自暴自弃,精神状态可能比较颓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学习,这时家长就要加以引导。

如何做呢?

比如让学生找到自己特别崇拜的偶像, 找出她的偶像身上所具备的素质或硬技能,哪些是你可以模仿和学习的?

比如:

马云

商业思维

演讲

英语

张萌

演讲

写作

英语

俞敏洪

英语

演讲

商业思维

 通过让他们梳理自己的偶像,他就有了目标,而且也知道如果要成为自己偶像那样的人,可以有哪些路径,要练好哪些本领。

2.故事法

没有人爱听道理。

是的,再说一遍,没有人爱听道理。

比如之前有个学生跑过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英语。

我就用李笑来《跟时间做朋友》里面的一个案例编了一个故事,来说明我们很多时候太高估兴趣的作用了。

故事是:小张是A公司一名普通职员,平时挺性格挺内向,不爱聚会,爱好也少。有一次下班后同事拉他去唱歌,他总不想去。因为他唱不好。

有一次实在不好拒绝,他还是去了,但他唱歌老跑调,同事都听不下去了。他很尴尬。后来他去报了个流行乐曲歌唱班,每天练习发音调子,过了一年,他成了全公司唱的最好的了,同事拉他唱歌,他再也不拒绝了,反而去抢话筒呢。

所以,我知道你不喜欢英语,但喜不喜欢跟能不能学好是两码事。

有一天,经过努力练习,好好学习英语,当你达到你们班前1%的时候,你会对英语欲罢不能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

因为动机发生了改变。

教育心理学里面有的流派提出了人本主义动机理论,这里面有个著名的自我决定论。在这一理论中,它将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人从事某种行为是了获得快乐与满足,外在动机指人从事某种行为是为了得到某种结果研究者一致认为,内在动机更能促进人的行为

可以看得出,小张的动机已经从刚开始的外部动机(应付公司同事,获得同事认可)转化为了内部动机(愉悦,自我感觉良好)。

3.你问我答:学会倾听和提问

学会倾听和提问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比如英语课听不懂,回来跟你抱怨,你什么说?

首先,你要安抚孩子情绪,说出孩子的感受。

“挺不懂老师讲课,你一定很沮丧吧”

让孩子感觉到你是跟他站在一边,是理解他的。

接下来,你再进一步沟通。

比如长期听不懂,后果会怎么样?

还可以运用之前的偶像人物法,叠加“如果你是xx,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是王石,你会怎么办?

让孩子去想1. 2.3 解决方案,然后还可以给孩子讲真实的故事,比如王石去剑桥大学学习,刚开始听不懂英语就上课把老师的讲课录音拿回来,反复听。

也可以找一些励志书籍,比如俞敏洪学英语的故事, 也可以起到作用啊。

4.积极反馈

学习动机理论中,有一个被称为行为主义动机理论强化理论的东西。在强化理论中,桑代克和斯金纳认为动机是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可以用强化来解释

强化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人在学习过程中某种反应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强化增强,从而加强和巩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比如:

强化类型

行为

刺激

正强化

考100分

奖励100块

负强化

考100分

不用做值日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校和家长会采取肯定赞扬赏识竞赛评分等外部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强化的手段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而且往往精神上的鼓励和表扬会更加持久。

但是说到夸人和鼓励,很多家长并不能做好。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归因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提出,韦纳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完善韦纳的归因理论其中一个结论是:

不论成败,相较于能力运气等外部因素,归因于努力能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所以,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要把它往努力上归因。

比如:如果孩子英语考了98分,你会怎么夸?

第一种家长:“孩子你真聪明!”

第二种家长:“孩子, 你进步很大哦,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我们尽量不要去夸孩子的天赋,因为这是一种固定思维,如果没有天赋,就学不好,是不可以改变的。

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建立一种成长思维,我做好了,是因为我努力;我做得不够好,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而不是因为我天赋不足。

如果我再努努力,就可能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