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少许观点,一点即通 白 1 第011篇 作者:洪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传播官员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 作者者:仇勇 出版社: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 我更愿意把这本书概括为:一个从传统媒体出来后反思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生存的一本书,再进一步地说他是在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关系之下媒体的转型路径。 作者新界定了几个概念,如古典媒体、在线时代,而且从正文一开始就作了说明,这是非常典型的属于传统媒体人的严谨吧。但是我依然习惯将与新媒体对应的媒体称为传统媒体,这也仅仅是习惯而已。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现在是一个新媒体运营者,又称新媒体小编,是属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的“媒体”从业者,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的界定,我可能根本不算“媒体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媒体是以事实性的新闻为基础,提供有关这个世界、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即时性的、客观性的信息。 当然,关于媒体、新闻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一定是有了不同的含义,正如作者大胆地给出了一个唯心主义的新闻定义:“在线时代、新闻是你看到的、与你相关的事实”。你看,这里的新闻特指与“你”有关。 不想纠缠于概念的澄清,之所以抛出“我根本不算'媒体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在我的工作里,我的职责是传递一种具有导向性的内容,甚至是某种价值观(虽然我会努力避免),姑且不论这些内容正确与否,但它的确代表了我所在机构对于整个行业的美好期待及行动支持。 从另一种层面来说,我,或者说我的岗位不是独立的,它是附着在一个实体身上的,这也是我区别于“媒体人”的原因(在我的概念里,媒体应该是独立的)。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媒体,企业也有了自己的“媒体”,从网站到微信微博到各种自媒体号,那么还有传统媒体什么事?还有公关公司什么事?(当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公关,现如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从民生社会到娱乐八卦的曝光都证明了依然有它们存在的价值) 我不关心“传统媒体”,本文是顺其自然地站在我的职业角度来谈谈作为一个机构“媒体”的负责人,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把握机遇,突破旧有的视野限制,实现创新,为所服务的对象也好、买单的客户带来新价值。 我把本书的理念概括为:一切关系都要回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也想从这个角度来谈谈书中的2个小点及其对我的启发。 1.关于“互动”和“参与”。 我所在的公益行业在传播上还处于一个非常小众化、非常基础的阶段,我们在“互动”上还远远不足,更别提“参与”了。 我自己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不知道有多少人,包括我,依然还处于“自说自话”的阶段,每一次打开微信文章下拉到最后看着微薄的阅读量而暗自神伤,因微信后台三五天蹦出来的一个留言或者评论而欢呼雀跃,好像是说,哎呀,终于有人看到我了,真开心。 我是觉得挺难受的。 如果说“自说自话”、“互动”、“参与”是一个与用户产生关联的上升阶梯,我想我们还是不要太贪心,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做的是:说好话、多接触。 说好话——做优质的内容。我想,“优质”的前提在于先找对人,我需要了解我的用户画像,除了性别、年龄、地域、学历这些常规的条件之外,还应该多考虑属于人性的一些特征,比如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等。 用创业家传媒创始人牛文文的话来说,“将进入一个垂直社区的时代,没有按照兴趣、爱好等基于人性而不是基于别的因素垂直地细分整合过……所谓重度垂直,就是在一个细分领域里,做得很深,运营很重”。我自己对这句话的解读为,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可以扎根于不同的圈子,我们可以以圈子的“标签”为搜索条件,将这些用户“一网打捞”进来,根据这个标签做垂直的内容。 比如阿拉善SEE基金会最近出的几篇“关于阿拉善SEE的一些有趣问题”有奖问答,我看到好几个朋友频频作答转发。我认为这个传播项目的策划抓住了类似于“常识评测”这样的标签,将这个标签与自身机构的内容关联起来,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动保知识普及和阿拉善品牌宣传的目标。 然而,“找对人”的前提是机构战略明晰,受众定位准确。我在一次关于品牌的培训上问过老师一个问题,我问她对于初创期的机构来说,战略目标和受众就是不清楚,还在探索,那么传播怎么做?(注意,我问的是传播哦,品牌比传播的内涵更广哇)她直言要我回去和老板好好谈谈。这个老师在品牌画布上的理念讲授和工具讲解让我受益非常大,我还特意回去拿了老板的个人小号做了一次品牌梳理(实际上作业要求),可惜的是最后没有实践(扯远了……) 多接触——运用现有的技术、方式、渠道等任何机会吸引用户来关注到你。这有很多种方式,比较常见的是保持内容持续更新(活跃度)、跟/蹭热点(提高曝光的可能性)。但我想说的是做好常规传播动作的同时,可以每年策划2-3个创新性的活动以造成用户主动刷频之势,量不在多而在于精。 比如前两天病痛挑战基金会的'2018中国罕见病北京宣言'互动H5,就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转发,我今天(1月6日13:21)点进去时,已经有128813人参与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关于互动H5这种技术,我联想到本书引用的一段话,来自Nick Bilton所著的《翻转世界》: “人们将为信息内容有关的某些体验付费,但不会只为了信息内容付费。” 改编到我们公益行业,也许可以这样说“人们将为信息内容有关的某些体验而关注,但不会只为了信息内容而关注”。所以,小到微信公号的排版,大到互动H5的开发,无不都在试图抓住用户的人们的眼球。 但只那么一次抓住眼球远远不够,它们不能沉淀,正如《翻转世界》里所说“人们将为品质付费”,所以还得回到第一点——说好话,做优质的内容。 关于多接触,我提供几个自己的想法:第一,抓住任何线上线下的机会增加机构品牌的曝光度,但要学会聪明的融合,而不是硬广;第二,拓展外部联系,形成机构之间的传播联盟,实现共赢;第三,“一云多媒”,将初加工的内容改造为适合于不同端口的内容形态;第四,社群的力量,我将在下文讨论。 2、关于社群 必须要澄清的是,我在这方面毫无成功经验,甚至到目前为止没有章法,但我想传递的是一种去实践、探索的勇气,这个勇气来自于本书给我的启发。 其实社群是实现上述“参与”最好的一个途径,但的确很难。至今为止,我还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让我对它产生信任、深度参与的社群,无论是学习群,还是班级群,还是各种打卡群……我期待的理想型社群应该是能让人自发参与的、共创的并且有实质性产出,或者大家感觉有所成长的社群。 我们常说建一个社群很简单,但要保持它的活跃度很难。但实际情况是,建一个社群并不是一键邀请这个动作,它背后的策划是最难的。有一句话特别有名,出自《知识的边界》(David Weinberger): “当知识变得网格化,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再是站在最前面对我们说教的那个人,也不是房间内所有人的整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把房间里的人和想法连接起来,并将之与房间外产生连接的网络。” 这个“房间”就是社群。所以,“我们的工作是要学习怎么建造智慧房间,亦即如何打造让我们更聪明的网络。” 如此说来,创建社群,这个所谓的“智慧房间”就变得格外有挑战、也就更有意义和好玩了。首先,它破除了我身上的魔咒:社群必须有一个东西去维系,它可能是权威、知识、权利甚至是利益,然而我没有。意思是说让社群回归社群本身,它不依附于某一个人,它是共创的一个结果同时要继续和其中的人一起共同进化、迭代升级。所以,前提是要找到对的人,共创这样的一个房间。 这好像又回到了“找人”的话题。在这一点上,我格外忧虑: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人们为什么要花时间和你一起创建一个虚拟的房间,在不知道它能否竣工的前提下?更何况,人们已经进入了很多个房间,漫无目的地漂泊、追寻,又如何落地扎根? 我不知道。我没有答案。然而,我清楚的是,就我自己而言,没有想清楚之前不轻易下手,如无必须则放弃或者静观其变。 以上,是对《新媒体革命》一书的讨论,同行见笑,请多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