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爽和刘徽: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罗宋汤的味道 2019-10-08

01、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当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位于遥远东方大陆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也正孕育着生机勃勃的中华文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数学就已经开始在中国萌芽生长。

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四叶陶罐,证明当时已经有数的概念出现,随着时间的推进,从其他考古文物中也可以看到,结绳记数与刻画计数方式已在原始社会普遍使用。

赵爽和刘徽: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进入奴隶社会后,从殷商出土的甲骨文,证明这时已有十进制计数系统出现,根据《墨子》、《管子》、《商君书》等著作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算筹计数这一计数方式。

算筹指的就是一些小竹棍、竹棒之类的物品,人们将这些小竹棒摆成横式和纵式这两种形式,来表示数字。如果要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依此类推,遇零则置空,也可以用算筹来进行运算。这时对除法并没有明确描述,但是已经出现了有关分数的记载。

赵爽和刘徽: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到了秦汉时期,统一的度量衡,稳定的政治局面为数学的广泛运用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出现的《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确立。

02、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逐鹿中原,南方的吴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赵爽

因为古代比较注重治国安邦及文学方面的素养,对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科学技术则缺少关注,所以对于赵爽的记载非常少。

根据清朝阮元所编撰的一本叫做《畴人传》的书记载,赵爽经常研究《周髀算经》。《周髀算经》又叫做《周髀》,作者不详,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数学的著作,是《算经十书》中的一本,其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但没有证明这一定理。

网上都说赵爽是《周髀算经》的作者,其实这是错误的,《周髀》成书约在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西汉时期,而赵爽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因此,从时间线上就可以否定赵爽是《周髀算经》的作者这一猜想。

那赵爽和《周髀》的最大关系是什么呢?答案是——他给《周髀算经》进行了注解,并最早证明了勾股定理。

他用的方法其实也不是很特别,就是出入相补法,但是他创造性地给出了一副图片——“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

赵爽和刘徽: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有一个大正方形,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

大正方形的面积为c²,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的小正方形边长为(b-a),面积为(b-a)²。

于是便可得出如下的式子:c²=ab/2×4+(b-a)²

将(b-a)² 展开,可得 c²=2ab+a²-2ab+b²

最终得到这样一个式子:c²=a²+b²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

清朝阮元评论赵爽的证明方法时说:“五百余言耳,而后人数千言所不能详者,皆包蕴无遗,精深简括,诚算氏之最也。”在还没有引入英文字母和阿拉比数字的古代,赵爽只用了500多字就把勾股定理由猜想变成了事实。

03、

和赵爽差不多同时期时还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刘徽

赵爽和刘徽: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刘徽是魏晋时期的数学家,虽然他比赵爽晚出生了四十几年,但是他的成就在我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时间到了魏末晋初,在长期独尊儒术之后,学术界思辨之风再起,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成为不拘礼法、清静无为的典型代表,他们崇尚自然,不问世事,喜好清谈或是玄谈,在这种独特的“魏晋风骨”影响下,中国的数学界也掀起了论证的风潮。经历了由混乱到大一统的变迁的刘徽,受此影响,对《九章算术》里面的一些问题与解法进行了论证与注释。

《九章算术》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本,它是由先秦至西汉的众多学者编撰所成的一部经典著作,组成方式类似西方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圣经》。它的涉及面很广,记载了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9类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

这样说大家可能听得不是很明白,我解释一下,像方田、少广、商功就是现在的面积、体积等几何问题,粟米、衰分、均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比例问题,盈不足就是现在的盈亏问题,这个现在的小学奥数就已经在学了,方程与勾股比较好理解,大家应该都能懂。

刘徽编写的《九章算术注》全面论证了《九章算术》的公式解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命题。

在数的理论方面,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正负数概念,并用赤黑来表示正负数,还完善了四则运算、约分、通分等运算法则,通分约分又叫做今有术。

在几何方面,刘徽善于利用棋验法,这里的棋就是各种立体几何的模型。

刘徽又利用出入相补法提出了“割圆术”,他提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在西方,古希腊人提出了“穷竭法”,而在中国,刘徽第一次把极限思想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

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

刘徽还在《九章算术注》中额外加了第十章的内容,在唐朝单独出刊,后又被改为我们所熟知的《海岛算经》。

赵爽和刘徽: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这本书一共有9题,主要解决高深广远之类的问题。刘徽发展了古代的“重差术”,也就是用表尺重复从不同位置测望,取所得差数,进行计算求得山高或谷深。

比如《海岛算经》的第一题就是求海岛的高度: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

翻译成现代语的意思就是,假设我们要测量一个海岛,立两根高3丈的表尺进行测量,前后相距1000步,前后两根表尺都在同一直线上,从前表尺往后走123 步,人的眼睛刚好观测到岛的山顶,从后面那个表尺往回走127步,观察者的眼睛刚好又看到岛的山顶,问海岛高多少?岛与前表尺相距多远?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初中数学中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题,解决的方法也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刘徽之所以能在数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刘徽是个富有批判精神的人。 刘徽研究数学会借鉴前人之路,但不会迷信前人的定论。他批评那种墨守成规的思想,指出:“学者踵古,习其缪失。”正是这种批判精神,支持着刘徽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名垂千古的《九章算术注》

其次,刘徽是个善于发现问题本质的人。刘徽面对《九章算术》的九章264个问题,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予归类,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式,比如:他用出入相补法来解决几何图形问题,用重差法解决各种测量问题,用今有术来解决比例问题……做到“事类相推,各有攸归。”

最后,刘徽是个善于借助工具的人。面对枯燥、空洞的数学问题,刘徽善于借用图形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论是前面的割圆术,还是在《九章算术注》记载的棋验法,又或者是在各种几何图形涂上色,这一切都是刘徽善于借助工具,化抽象为直观的表现。

04、

数学在古代中国并不受重视,数学家们大多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一定功名之后,才开始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并且中国没有像国外那样的群体研究机构或是资料信息中心,数学家们只能自掏腰包,以文养理或者以官养理,因此很难像外国的数学家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仍然涌现出了不少像赵爽、刘徽这样的杰出数学家,虽然他们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为中国数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中国数学史简编》,李迪编

《海岛算经》第一问

《数学简史》,蔡天新

百度词条“中国数学史”

百度词条“算筹”

百度词条“勾股方圆图”

百度词条“九章算术”

百度词条“割圆术”

百度词条“刘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