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年轻时,孟郊到嵩山隐居。
.或许是为了游学,或许是不想啃老......这些仅仅是我的猜测,具体原因没有人知道。因为在他的简历中,这段历史只有几个字:“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直到41岁那年,母亲对孟郊说:“儿啊,你不如去参加考试吧,有了学历找份工作,要不然我真的不放心你。”
.在老母亲眼中,不论儿子多大年纪,依然是需要自己操心的小孩子。虽然孟郊已经41岁了。他的诗文很好,但不善于和人交流,也没有正经工作和稳定收入,以后他怎么办呀?母亲希望儿子能有前途,再不济也有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要不然的话,她的心就一直悬着,放不下。
.这是每一个母亲都会有的心境。
.孟郊没有拒绝母亲。事实上,他可以心灰意冷、可以抱怨世界不公,却唯独不能拒绝母亲的任何心意。
只有母亲,长久的对他保持温暖和善意。
.每次出门之前,母亲都会在昏黄的油灯下给他缝补衣服,一针一针的缝,一句一句的叮嘱,生怕儿子会冻着饿着。
.累了就揉揉眼睛,用针脚捋一下花白的头发,然后继续低头,用密密麻麻的针线,把儿子的衣服做得结实一点。衣服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挂念,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临行前,母亲还要唠叨:“儿啊,记得按时吃饭。”“实在不行就回来,娘在家呢。”
可孩子大了,怎么忍心留在家里啃老呢,家里再温馨、母亲再牵挂,孩子出门以后就回不去了。
.除非能够衣锦还乡。所以母亲让孟郊去考试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就去了。既为报恩,也是为了让母亲安心。“娘,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