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华大训》/明宪宗

 zqbxi 2019-10-08

《文华大训》是一部专门编给太子朱佑樘的丛书,其中每一纲的序言都是宪宗亲自所做,也是一封封写给儿子的信,从各种角度讲述了《文华大训》中各个纲目编排的用意以及种种为人处世、治国爱民的道理。其中很多治学为人的道理也很值得现代人学习,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可以细细读下。

翻译:墨吏花开

进学篇:

朕惟人不可以不学,学也者,所以学修、齐、治平之道也。昔尧舜禹汤文武皆汲汲焉以学,

仲尼

亦皇皇有所不暇。在圣人尚如此,故人生八岁入小学,十有五年入大学,公卿大夫元氏之子与凡民之俊秀皆然,况为储副,则将有天下国家之寄者,可不学乎?

古人论学多矣,有宏纲要旨焉,取以为总论。而学必稽古,然后有得。故进学之目,先之以明典训,典训之要在明义理。义理吾性分之所固有,而非自外来也。我能明而知之,则所以用力以求复其本然者,自有不容已,故穷义理次之。

然必亲近师儒,切磋讲论,庶其有所启益,而易为功,故资启益次之。

三代以降,圣王不世出,处士横议,百家纷然,杂出乎其间,以乘吾道者,非一不有以辨而择之,能不惑者,鲜矣,故又次之以择习尚焉。

夫博求古训,内及之于己,外资之于人,勉焉自励,而不惑于他。岐如是,而学不进者未之有也。学既进,则以之修身、齐家、酬酢天下之事,而极参赞之功也何有?呜呼!其念之哉!

翻译:

朕认为,人不可以不学。所谓学,就是指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昔日尧舜禹汤文武都急切于学,

仲尼

也是皇皇学习唯恐不暇。圣人尚且如此,故而人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公卿大夫之子与平民中的俊秀都是这样,更何况作为储君,将来要承担天下国家重任,怎么可以不学呢?

古人论学之说很多,取其中“宏纲要旨”作为总论。学习必要效法古人,然后才能有得。所以进学篇的条目中将“明典训”放在最前。典训的要点在于明义理,义理是我们天性中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部而来。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努力回复天性的本源,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把“穷义理”放在其后。

然而若要学习必要亲近老师同学,切磋讲论,希望能有所启益,这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所以“资启益”一目再放在其后。

三代以后,圣王罕见,众谋士纵横捭阖,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纷繁杂乱。对于我们当皇帝这一行的,无一不是从中辨别而后加以选择,能够面对百家不困惑的,极其鲜见,所以后面又有“择习尚”一目。

论博求古训,内能提升自己,外能启益他人。勤勉自励,而不是惑于其他。若能做到这点,学无所成是绝不可能的事。

学有所成,然后再有修身、齐家、谋画天下之事,达到极盛之功又有何难?

呜呼!你可要牢牢念记啊!

评论:

人不可不学,穷内心之义理,切磋讲论于师儒,并对诸家学说加之分辨,则必学有所成!

餋德篇:

朕惟人得天之理于心,所谓德也。是德也,人熟无之,而能不失焉者盖鲜。是以自古圣贤大学教人之法,故拳拳以明德为言,而大易取象于蒙,作圣之功亦必自德始。矧太子天下之本,宗社生民所系,可不以餋德为先务乎?

然德之餋不一也,故总论其纲,而其目则首之以端心志焉。盖心为一身之主,宰而志,则心之所之,天下众善皆由此出。不正其心,则所存或牵于外,诱之偏;不端其志,则所守必狃于他,岐之惑。虽欲勉强以进于善,而德非德矣。

然此特以餋于内者,言之彼外焉。一言一动,与夫衣服食饮之常,皆吾心德之寓也。苟有一之不谨,则为德之累大矣,故次之以谨言动慎服食焉。

夫德之造进有限,而人之逸欲无穷,或声色玩好之来,田猎游观之纵,盘乐自恣,侈靡弗约,皆所以汨吾心、丧吾德者,尤不可不戒也,故又次之以戒逸欲焉。

诚能自内以达外,由精以及粗,表里交修,无少间断,则人欲日消,天理日著,而吾心德之全体立矣。

全体既立,则推而至于家国天下、大用之行,夫何适而不宜?尚敬之哉!

翻译:

朕认为,人所获得上天之理其实是来自于内心,这就是所谓“德”。这样的“德”,哪个人没有呢,但能不失去的却非常鲜见,所以自古圣贤大学的育人之法都是重重强调“明德”。

而大易取象于蒙,行圣人之功也必要从“德”开始。更何况太子是天下之本,宗社生民所系,怎么能不以养德为第一要务呢?

然而德之培养之道不一,故先总论其纲,而将“端心志”一目放在最首。因为心是一身之主,加以志向主宰,心就有了方向,天下众善都是由此而出。如果不正其心,则心中所存极可能被外界牵引,诱导到偏离的方向。如果不端其志,则心中所守必会拘泥于他人,因困惑而走入歧途。如果这样,即使想要勉强教以从善,而此德已非彼德了。

然而上述仅限于内心的修养,对于言行则属于外在。一句言语,一个动作,与日常衣服饮食,都是我们心德所寄。哪怕是一丝的不谨慎,都可能对为德有极大的拖累,故而将“谨言动”、“慎服食”放在其后。

在“德”上能取得的进益修为有限,而人的享乐欲望却是无穷的。或许是来自于声色玩好,或许是放纵于田猎游观,放纵自己溺于游乐,奢侈靡费不知约束,这些都是蒙蔽我们的内心、沦丧我们的道德的事情,尤其不可以不戒,故而又将“戒逸欲”放在其后。

如果真的能够从内而外,由精到粗,表里兼修,没有稍许间断,则人欲日消,天理日著,而我们心德也日臻成熟健全。

心德既立,进而推广到家国天下、大用之行,还会有哪里是不能适用的呢?

尚敬之哉!

评论;

德行源自于内心,但需要志向引导与戒律约束。

厚伦篇:

朕惟人伦有五,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虞书》所谓五典,《周书》所谓五教,《戴记》所谓五达道者。或详言之曰七教十义,或略言之曰三纲四行,或总名之曰人文人纪,皆不越此五伦而已。

此五伦者,出于天性,皆所当厚,而父子、长幼、夫妇三伦,尤所当厚也。目中所谓隆孝敬,则父子亲矣;敦友爱,则长幼序矣;重内仪,则夫妇别矣;睦宗戚,则亲与序别之推俱备矣。四者乃人伦之切于身,行于家,而治国平天下之本也。

此而薄焉,则施之君臣、朋友、宾客与夫民物,无有能厚者矣。故曰: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自古圣帝明王以及我一祖四宗,皆诚格于郊庙,敬行于师傅,礼周于百官,仁被于万姓,义感乎蛮夷戎狄,惠及乎乌兽草木,以致久安长治,后世莫有追配之者,皆由先厚三伦而推之耳。

尔为储副,当希古帝王、法外祖宗,以当天下重任也,可不厚于人伦而先其尤当厚者乎?凡载于篇者,其详味而力践之,毋忽!毋怠!

翻译:

朕认为,人伦共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虞书》所谓的'五典",《周书》所谓的"五教",《戴记》所谓的“五达道”。有的地方详细说成“七教十义”,或者是简略说成“三纲四行”,或者冠以总名叫“人文人纪”,都不超越此五伦而已。

以上五伦,出于天性,都应当重视,而其中父子、长幼、夫妇三伦,尤其应当着重。目中所列的“隆孝敬”,则父子有亲;“敦友爱”,则长幼有序;“重内仪”,则夫妇有别;“睦宗戚”,则亲与序别之推俱备。

四者乃是人伦中切于身、行于家的内容,也是治国平天下之本。如果一个人忽视了这四项,则他在面对君臣、朋友、宾客与民物的时候,也绝不可能真的亲厚。所以有句话说道:“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自古圣帝明王以及我一祖四宗,都是诚格于郊庙,敬行于师傅,礼周于百官,仁被于万姓,义感蛮夷戎狄,惠及乌兽草木,所以才能长治久安。那些取得成就让后世莫能企及的人,也都是先厚此三伦而后推及到其他的。

你作为储君,应当学习古代帝王,效法列祖列宗,以担当天下重任。怎么能不厚于人伦并且首先做好其中尤其应当重视的呢?

凡是载于此篇中的内容,你都要详细体味并且身体力行,不要玩忽!不要懈怠!

评论:

人伦最重者: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明宪宗作为皇帝,却教育儿子,其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兄弟、夫妇,而不是君臣。

明治篇:

朕惟古昔帝王之图治,罔不夙夜祗勤,诚以天下之大、万几之繁,系乎一人甚重也。苟非理明而素定于中,求其事至而应之无失者,亦难矣。惟天有成命,我祖宗受之,以启丕图,贻我后之人。其日监在兹,赫然犹祖宗之时也,敢不敬乎?况庶政淂失,庶徵休咎应焉,尤天意之昭灼者也,故欲明治。

道其要,必自敬天命始。敬之所寓,莫严于祀天而尊祖,配天之义,宗庙享祀之制莫不有告焉、有报焉、有祈焉。下逮群祀亦犹是也,其可渎乎?故严祀典次之。

近而朝廷,天工之代在群臣也,故辨人才待臣工次之;远而四方,天之视听在民也,故恤民隐次之。臣民之贤,率本于教,教化之行,必先于餋。制礼以端其俗,主乐以和其志,此教之大方也,故崇教餋、正礼乐又次之。

至于听纳审,则无壅蔽之患,而上下之情通;赏罚公,则无僭滥之忒,而小大之心服。制财用,则绝侈靡而经费有常;饬兵戎,则戒穷黩而捍御有备;驭夷狄,则广威德之施,而谨夷夏之辨。

此皆制治宏纲,临御要道,不可有一之不明也。于是总论其纲,条列其目,举而措之,如运之掌耳,尚其豫讲而深究之哉!

翻译:

朕认为,自古以来,帝王如果想要把国家治好,莫不需要日夜敬慎勤劳。这是因为以天下之大、万几之繁,全部维系到一个人身上甚为繁重。如果不是理路明晰,心中有自有素定,想要对发生什么事情后的应对没有失误,也是件很难的事情。

天有成命,我祖宗受之,从此开启大业宏图,传给我等后人。上天每日监视着下边,赫然犹如祖宗在世之时,我等岂敢不敬?况且各种政务的得失,都会有上天吉凶征候回应,这都是天意显著的表现,所以需要“明治”。

说道其中的要点,必要从“敬天命”开始。这个“敬”该怎么寄寓,莫过严格于祀天与尊祖。配天之义、宗庙享祀之制莫不需要有告、有报、有祈。往下到了群祀也必须同样严格,这是可以轻渎的吗?所以将“严祀典”一目放在其后。

近至朝廷,天子职责由群臣代行,所以“辨人才”、“待臣工”在后;远至四方,上天的视听在于百姓,所以“恤民隐”依次条列。

臣民的贤德,大略源自于教化,而若要行教化之事,必先于敬祀祖先。制定礼节以端正风俗,主导音乐以和乐民志,这是教化的大方略,所以“崇教餋”、“正礼乐”又在其后。

至于其他方面,“听纳审”,则没有隔绝蒙蔽之患,而上下之情通畅;“赏罚公”,则没有赏罚失当,过而无度之差错,而大小臣民心服;“制财用”,则需杜绝侈靡而经费有常;“饬兵戎”,则需力戒穷兵赎武而又要捍御有备;“驭夷狄”,则要既广施威德,又要谨慎于华夷之辨。

这些都是治理政务的大纲主旨,临御天下之要道,不可有任何一项不够明了。于是先总论其中纲要,将每一条目罗列。这些内容运用到在实际举措中时,要如同运于自己的手掌中一般熟习。

这些内容尚且需要你详细听讲并深度思究啊!

评论:

帝王角度谈为君要道。

总篇:

朕惟古昔帝王之有天下,必立言垂训以贻子孙,俾知修身出治之本,听言处事之要,以承基绪于无穷,其豫教属望之意,何所不用其极哉!

稽其教法,若唐虞三代之具于书、咏于诗、见于礼,记最详且密,不可尚已。秦汉而下,寝以疏阔,如唐帝范之编,宋承华要略之集,或举一而遗十,或详末而忘本,视古豫教之意有间矣。

肆我太祖高皇帝《储君昭鉴录》,太宗文皇帝《文华宝鉴》及《圣学心法》,宣宗章皇帝《帝训四书》,垂示炳若日星,与唐虞三代之意实同一揆。

朕嗣统迄今十八九年,仰赖遗训余休,海宇宁谧、宗社奠安,是岂无所自哉?

顾念皇太子继承甚重,而身、而家、而国、而天下,事几甚繁,未可悉以口讲而指示之。乃于万几之暇,博阅载籍,自孔、孟、濂、洛诸儒之论述,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及汉唐宋诸贤君之蹈履,与我祖宗之谟烈,皇考之戒饬,凡有切于储副今日之所学,与夫异日之所行,采汇为编,名曰《文华大训》,以授皇太子。

其书纲凡四,曰进学,曰餋德,曰厚伦,曰明治。目二十又四,总论以撮其要,分言以极其详。每编又各有言,以发其端而结其终。

本末兼该,先后交贯,展卷之间,修齐治平之道,了然在目,俾朝夕观览,知所造诣,必问学日以充,德业日以广,帝王之度日以恢弘,夫何患不能承祖宗基绪,传于无穷也哉?

此朕是编惓惓属望之心也 ,祖宗列圣之心也,古帝王之心也!吁戏!其熟玩而深体之哉!

翻译:

朕认为,自古帝王拥有天下,必要立言垂训留与子孙,使其知道修身治国之本,听言处事之要,这样才能承继基业并传之于无穷,其中的教育期望之意,无不是用尽心力。

考察其中的教育之法,如尧、舜、夏、商、周时期,详尽写于书上,加以诗歌吟咏,行为有礼仪规范,记载详细又周密,几乎不可逾越。

秦汉之后,就相对粗略疏漏了,如唐朝编写的《帝范》,宋朝汇集的《承华要略》,或者只举出其中一条而遗漏了十条,或者在末节上过于详尽而忘记了根本,与古代教育之意相比就差远了。

我太祖高皇帝有《储君昭鉴录》,太宗文皇帝有《文华宝鉴》及《圣学心法》,宣宗章皇帝有《帝训四书》,这些垂示光耀如同太阳和星星,与唐虞三代教育之意实为一致。

朕承嗣大统至今十八九年,仰赖这些遗训的荫庇,海宇宁谧、宗社奠安,岂是没有原因的吗?

顾念皇太子继承之任甚重,关系到自身、家、国、天下,事情甚为繁多,难以全部加以口讲指示。

于是朕于万几之暇,博览查阅各种典籍,从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诸多儒学大家的论述,到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及汉、唐、宋诸位贤君的经验教训,与我祖宗的谋略与功业、父皇的告戒,凡是对储君今日的学习与他日的行为切身相关的,全部采纳汇集为编,命名为《文华大训》,授予皇太子。

此书共有四纲,分别为进学、餋德、厚伦、明治,再分为二十四目。用总论摘取其中的要点,再分言极尽详情,每一编又各自有前言,以能发其开端而完结其终。

本质、外表都了解,内外兼修,先后交贯,展卷之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了然在目,使太子在朝夕观览中,知道所应达到的造诣。

如此,必然能学问日渐丰富,德业日渐广博,帝王之度日渐恢弘,何愁不能承继祖宗基业并传之于无穷呢?

这是朕编辑这套书的一片惓惓属望之心,也是祖宗列圣之心、古帝王之心。吁戏!你可要认真钻研并深刻体会啊!

宪宗在序文中对太子所需学习各项内容的选择用意与轻重排序都有详细解说,可以看出《文华大训》中共分四纲二十四目,其中进学、餋德、厚伦篇各自占四目,明治篇独占十二目,分别为:

进学篇:明典训、穷义理、资启益、择习尚

餋德篇:端心志、谨言动、慎服食、戒逸欲

厚伦篇:隆孝敬、敦友爱、重内仪、睦宗戚

明治篇:

敬天命、严祀典、辨人才、待臣工

恤民隐、崇教餋、正礼乐、听纳审

赏罚公、制财用、饬兵戎、驭夷狄

在《文华大训》全书编成后,明宪宗意犹未尽,又在后面加写了一段,这段内容与前面的刻板说教比起来要通俗亲切的多,更像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交待。在这段文字里,明宪宗对自己登基十九年来的执政做了一个总结:

是书既成,上又题其后曰:

惟我祖宗定制,皇太子既立,凡中外诸司政务须奏陈者,率令启闻,正欲其广闻见,而达治体也。

朕侍皇考日,亦尝奉命出见群臣,预闻政理。迨临御以来,兢业图回,仰答上天笃佑与祖宗、皇考付托,肃然以承郊庙之严,凛乎而处臣民之上,十有九年于兹。

盖尝因旱灾出祷于郊,以星变肆赦海内。葺郊坛寅奉大祀,增笾豆乐舞尊礼先师。广进士之额,试以民事,而后任之台务,重老臣之归,优其月禄,而复假之力役。加餋济穷民之廪,开武学儒生之贡。念民之荐饥也,内则减价而粜以周给,外则遣官四出以赈济;虑狱之不清也,每盛暑而于两京恤刑,或间岁而于天下审录。

修文史而究武略,饬内治以攘外侮,戡靖僭窃,应宁邦家,犹宵旰靡遑,惧功业未茂,德惠未周,而治平之效未臻也。

夫为治之道,举大纲者;必挈其要,张众目者,必该其凡。是编所述,庶几尽之,汝于务学之暇,尚究心焉,毋副朕所以豫教之意也!其念之哉!

翻译:

我祖宗定制,皇太子既立,内外诸司政务需要奏陈的,全部都应该令太子阅闻,正是希望通过广其见闻从而懂得治体。

想当年朕还是太子的时候,父亲也曾经这样命我出见群臣,预闻政事。即位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好不辜负上天笃佑与祖宗、父亲托付,以及社稷国家重任。转眼之间,肃然承负郊庙之严,惶恐居于臣民之上,已经十九年了。

这期间我曾经因旱灾出郊外祈祷,因星变大赦海内,修葺郊坛以举行大祀,增演乐舞以尊礼先师。扩充进士名额,先以民事试用之,然后再任以御史历练。注重老臣的归养,优厚其月禄,并另外拨给役卒供其驱使。

增立专门养济穷民的粮仓,开设武学儒生的贡院。挂念百姓的饥寒,在京内减价卖米以周给,在外则派出官员四出赈济。忧虑刑狱不清明,每到盛暑都会命两京恤刑,每隔一年便推广天下审录。

编修文史,考究武略,整饬内治,抵抗外侮,踏平所有国之僭窃,宁我邦家。但我仍然日夜惶恐,担心功业不够繁茂,德惠不够周全,治平之效还不够臻于完美。

论治国之道,若要总览大局干好大事,必先抓住其中的关键;若想做好所有环节,必要注重每一个细节。

这套书中所述及的,该包含的已经几乎全部涵盖了,你在务学之余,还需要多用心思考,不要辜负朕一片谕教之意。你可务必要念在心上!

评论:

编修文史,考究武略,整饬内治,抵抗外侮,踏平所有国之僭窃,宁我邦家。但我仍然日夜惶恐,担心功业不够繁茂,德惠不够周全,治平之效还不够臻于完美。这是宪宗对自己十九年执政的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