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十年而作《清明上河图》成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 在我国北宋年代,有一位不很出名的画师,但他的作品却成了中国古代至今最出色的十幅名画之一。他叫张择端。他1085年出生在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也就是今河南开封,后来习绘画。 到了宋徽宗时期,传说当年在北宋汴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汴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宋徽宗赵佶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是他提出请求不能关在皇宫里面作画,他要求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赵佶同意了张择端的请求,命宰相蔡京为张择端在北宋汴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 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竟是在汴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历时十年创作完成的。画名《清明上河图》,全图共画了士、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等各式人物五百多个,画了驴、马、牛、骡、骆驼等各类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余辆,大小木船二十余艘,楼屋农舍三十余幢。图中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图中有大街小巷,百肆杂陈;河港池沼,船只来往;官府第宅,茅蓬村舍……在艺术处理上,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无论对人物的造型,还是对街巷、车辆、楼屋以及桥梁、货船的布置,都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描写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时,从郊野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生活景象。汴京(今开封市)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一百余万。汴河是连接江浙的运河,流经都城。画面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一幅写实生动的长卷风俗画。现在看画发现卷后有金代张著、张公药,元代杨准,明代吴宽、李东阳、冯保等13家题跋,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曾经北宋内府、元代内府、明代朱文徵、清代内府鉴藏。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它以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全景式构图,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情风俗。 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画卷开端是田野和村落,赶集的乡人和驮运货物的骡马沿田间小路向城里行进,达官贵人在家丁拥护下去郊外访游。那轿子上的野花和沿路萌芽的杨柳树,点出了正是清明时节。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画面自右而左,向市区伸展,四面视野渐渐被房屋店铺取代,河流折转进入画面,成为画中主体。河边船艇忙着装卸货物,上下旅客,岸上饭店客栈一片繁忙景象。虹桥下一只大船正欲穿过桥洞,因桅杆太重,还未完全放平,船夫紧张万分,有的使劲撑篙,有的用竿抵住桥洞,以防冲撞;还有人从桥上抛下绳索,以便揽住船身;邻舟和桥上的人在旁指指点点出主意,仿佛有喧哗声传来。大桥两边建筑豪华,彩楼高耸。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随着河流画面折向商业区,一座坚实高大、结构复杂、气势雄伟的城门出现在画面中间。附近店家密集,街道纵横,车马行人匆匆赶路,护城河宽大的桥面上有不少人在凭栏观景。一队骆驼装满货物向城外进发。城内十字路口的商店门面宽大,建筑考究,还有写着“王员外家”、“赵太丞家”等大字门牌的高宅深院,街角有说书或卖货的摊点,引来簇拥的人群。十字街正面两辆马车奔驰而来,气势咄咄逼人。街中有牛车、手推车、手拉车、轿子、马骡等交通工具。大路的近侧和街心,有骑马和步行的官吏绅士。真实而具体的画面使观者身临其境。 当宰相蔡京将张择端绘画的长卷《清明上河图》呈给宋徽宗赵佶看时,宋徽宗赵佶见了张择端的绘画大喜过望。从此,这部名作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六千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宋高宗赵构杭州称帝。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他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与父亲宋徽宗赵佶不同,他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他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沉痛的打击下,不久张择端忧郁而死。张择端两次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是传说中,张择端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画家。1145年去世,享年60岁。 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是在北宋宫廷收藏的,靖康之难后流入民间,历经辗转,后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时期再度进宫,至正年间又被掉包,流落民间,后來落到宰相严嵩、严世番父子手上,严嵩倒台,图被沒收,第三次纳入宮廷。经明代皇室收藏,后來太监冯保偷出,在画上加了题跋,之后真本又不知去向。二百年后,由清朝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死后,《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宮,深藏紫禁城內。1925年(又说1911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1945年,被收入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原版的《清明上河图》,现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张择端十年而作《清明上河图》成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请欣赏完整的一幅《 清明上河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