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编 导 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即使肚子不饿,也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令人十分尴尬。这种声音从何而来呢?是否正常呢? 一般情况下,从肚子发出的声音来自于肠胃内容气体、液体的“碰撞”。所以,当人饥饿时,胃缺乏食物、空有气体和胃液时,蠕动增强,就容易产生这种声音。当肠管蠕动时,也会产生咕噜声,属生理现象,称之为“肠鸣音”。 每分钟内,肠鸣音出现4~5次为正常,声音较和缓,很少会被旁人听见。与胃发出咕噜声不同,肠鸣音一般可在脐周闻及;因胃肠道症状就诊时,医生一般会借助听诊器进行肠鸣音检查。肠鸣音反映了肠道功能的正常与否,若肠鸣音超过每分钟10次,或音调高亢(不借助听诊器也可闻及),则属于肠鸣音亢进。若肠鸣音减少,甚至几分钟才能听见1次,则是肠道功能减弱。 肠是容纳饮食物的“管道”,但并非完全静止的。肠道的蠕动推动气体、液体的运输,蠕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频繁。饭后肠鸣音易频繁出现,因摄入食物会使胃肠蠕动加强;若吃了不宜消化的食物,也会有肠鸣音一时亢进的症状;摄入含气食物越多,肠鸣音也会越频繁,如碳酸饮料;嚼食口香糖或在风大的室外吃东西,也会导致食入胃肠的空气增多,一般在排气后会好转。 紧张、焦虑等情绪刺激,也会导致肠蠕动加快,出现肠鸣音亢进的情况。 肠内气体除了从外界来,也可能是因肠内菌群失调,细菌在肠道内产生的。若肠鸣音亢进伴有腹痛、腹泻,甚至便血时,需考虑急性炎症、消化道出血等疾病可能。与此同时,长期的肠鸣音亢进,伴其他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排便异常等)可能是肠癌的前兆。所以,当您的肚子突然唱了个高调,或是频繁地发出令人尴尬的声音,建议去医院就诊,看是不是肠道出了问题。 不仅肚子唱起歌来是病,总是悄无声息时也是病。肠鸣音的频率降低或声音消失,提示肠道蠕动减慢。肠道蠕动是在消化、吸收食物,把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肠鸣音减慢、肠蠕动减慢,就有可能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胃肠动力不足的症状。这种情况多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多食用粗纤维的食物、多运动有助于增强肠蠕动,改善便秘。管道一通,正常的肠鸣音就会恢复。 当肠道这个“管道”堵死了,出现完全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会消失,伴停止排便、排气。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危险性较高。此外,当出现肠麻痹时,肠道蠕动消失,肠内容物停滞不前,肠鸣音也会消失。一般腹部手术后1~3天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麻痹,排气后提示肠道功能恢复。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食入寒凉之物、感受湿热之邪等均有可能是导致肠鸣的原因,而肠鸣也并是单一存在的症状,一般都和腹胀、腹痛、泄泻分不开。 既是消化系统的症状,治疗、调护也要从胃肠道入手。一般肠鸣音出现异常时,其他消化系统的症状早已出现,积极就医,治疗相关疾病即可。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针对消化不良导致的肠鸣音亢进以及胃肠蠕动减慢出现的肠鸣音消失的穴位按摩手法。 寒邪客胃 取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公孙穴、太白穴、天枢穴。 手法:以掌擦法推擦以上背俞穴(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向下推擦至第4腰椎棘突下),以体表透热为度。再点揉公孙穴、太白穴、天枢穴,每穴100~200次,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天2次。 适宜人群:因生冷饮食所致腹痛、肠鸣者。 脾胃虚弱 取穴: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公孙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 手法:点揉以上穴位,每穴100~200次,以产生酸胀感为度。可用灸法。 适宜人群:食后腹胀,有消化不良症状者。 气机郁滞 取穴:天枢穴、水道穴、大横穴。 手法:先顺时针摩腹,以自觉肠道蠕动增强为度。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点按天枢穴、水道穴、大横穴,每穴100~200次。 适宜人群:气机郁滞导致的大便不通、肠鸣音减弱者。 上面文章中提到穴位按摩,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扰,看到文章中的穴位疗法,但不知道这个穴位到底在哪?别着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本权威的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