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老师】朗诵是学习国学的第一步

 天地虚怀xia 2019-10-08

【南怀瑾老师】朗诵是学习国学的第一步

朗诵是学习国学的第一步


你们学古文学诗要晓得朗诵,千万注意!你们国学院的同学们成立了个诗社,这个诗社写信给我这个老头子,找到白头老宫女。我也很鼓励他们,不晓得他们来了没有。

中国人读书朗诵,你们既然学诗,学国文,还是要朗诵。所以,一个大学、一个书院里头要书声琅琅。那么,各地朗诵有各地的读法。我现在给你们示范一下,我们读这个书,一读就背来了,这就会做诗了,它是有音韵平仄的(南师示范朗诵“竟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为什么这样朗诵呢?看到这个文字,自己把身心都投到那个画中去了!算不定读了这个诗,自己一感慨会掉出眼泪。譬如我觉得,我的一生就是这一首诗。玩了几十年,现在你们大家叫我国学大师,我可做了白头宫女。全中国人喜欢搞西方的东西,谁来搞中国的?“庭前偶有东风入”啊!是代表自己的了。可是呢,全社会“杨柳千条尽向西”!

学国学,我主张千万注意朗诵!如果只是照现在看书的方法看啊,我相信基础打不稳,没有用!我是这一种念法,现在我请宏忍法师用国语,用闽南调的念法念一遍。所以这个朗诵没有规格的,你自己可以编,去唱。可惜我手边没有带来,在台湾已经有编好,各地很多朗诵诗的声音,自由发挥的。你找我们有名的朗诵诗词的大师明星焦晃,他坐在这里,等一下请他念一下,他的朗诵又是一种了。现在我们请宏忍法师用闽南调念一下。(宏忍师朗诵。)

这是闽南语的念法,福建的念法。台湾的念书方法,哪怕日本人控制了台湾五十年,小孩念书还是一样的。大师啊,来一下,你临时表演,我们的好朋友,这位焦晃先生你们都认识的,演康熙皇帝的。(焦晃先生朗诵。)

这是告诉同学们,你研究国学啊,诗文都要朗诵,千万注意!朗诵有个什么好处?你不要管自己声音好不好听,又不是唱歌,歌是给人家听的。所以古人叫读书,在书房里读书吟诗叫“无病呻吟”。有时候啊,自己看到有感想,吟诵“竟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是自己对自己的欣赏。你这样一次读书,等于你们现在看书一百次,千万注意!不然你书是看多了,记住没有呢?记不住。这是讲国学嘛,所以古人叫“读书”,读出来,读的方法里头一个默念,一个朗诵,朗诵就是开口念,这叫读书。北方叫“读书”,南方叫“念书”,这样念书,心里、脑子里会记忆深刻,心情也很愉快,心理情绪自然得到调节。这是学国学的第一步。

摘录自《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中国人读书的朗诵,以前叫“读”书,我们小的时候在书房里,个人也好,同学一齐也好,到五六点快要放学了,大家都要朗诵的。老师坐在上面,看到下面的学生,嗯!念得好,就放学了。所以一到黄昏的时候,就是“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念得越大声越好。读书最好是朗诵,读历史的古文,也要懂得朗诵,比如苏东坡讲读历史的时候,一边唱一边喝酒,唱到痛快或者痛苦之处,就喝上一大口。这也就是我们讲的,读历史、读兵书而流泪,替古人担忧。......

我们当年读书不像你们现在这样,从书本上硬记下来,记了没有用,没有进去。我们小时候是用朗诵的,虽然意思不完全懂,背下来以后一辈子忘不了,随便到哪个时候碰到哪件事,读过的那些东西就从里头翻滚出来。所以自己办公也有好处,一个人坐在书房,鼻子里就哼出来了,这个朗诵有方法的。我这是劝你们金融界的朋友最好接触一下文学,不要再钻研科学或哲学了,再搞思考,脑子会崩溃的,走文学的路子可以调整自己的感情。

摘录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诗就是韵文的一种。古代的散文,也多少包含韵律的。古文中为什么那么多“之、乎、者、也、然、焉、哉”等语助词?就是在朗诵起来,可以抑、扬、顿、挫,帮助长哦慢咏,并且加重语气,也加深了印象,易于记忆。我认为古代的读书方法比现代好,不但有上述的好处,而且高声吟哦朗诵起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可以与书中人打成一片。如读《论语》,有时好像自己就是孔夫子了,在无形之中又是一项德育的潜移默化。而在生理方面,又等于做了深呼吸,练了气功。不像现代人读书那样,低着头默不作声地死啃,把知识向脑子里硬塞硬填,强迫脑子死记,这是多么痛苦!今天年轻人近视那么多,和读书方法大有关系。我们幼年时读书,是把知识像唱歌一样唱进脑子里去的,当然那个时代是拉不回来了。

 

摘录自《孟子与公孙丑》

 

我们当时旧式读书受教育的方法,是“读古文,背经史,作文章,讲义理”,那是一贯的作业。那种“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读书姿态,以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也正如现在大家默默地看书,死死地记问题,牢牢地背公式一样,都有无比的烦躁,同时也有乐在其中的滋味。不过,以我个人的体验,那种方式的读书,乐在其中的味道,确比现在念书的方式好多了。而且一劳永逸,由儿童时代背诵的“经”、“史”和中国文化等基本的典籍以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年摇头摆尾装进去,经过咀嚼融化以后,现在只要带上一支粉笔,就可摇头摆尾地上讲堂吐出来。所以现在对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要,并不太过外行,更不会有“空白”之感,这不得不归功于当年的父母师长,保守地硬性要我们如此读书。

摘录自《亦新亦旧的一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