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浅谈“肠澼”

 建明的中医馆 2019-10-08

中医浅谈肠澼

慢性痢疾(西称慢性肠炎)属于现代学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痢疾、急性阿米巴肠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等。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记载较早,《黄帝内经》将本病成为肠澼赤沃,并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做了简要论述。如《素问 太阳阴阳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素问 至真要大论》又说,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病因病机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近代的认识,痢疾的主要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一、感受外邪

二、饮食所伤

三、内伤七情

四、脾肾虚弱

 

一、感受外邪

痢疾多由感受湿热、病毒之邪而起,亦可因寒湿之邪内侵而发,湿热犯,及肠胃,郁蒸为患,则导致运化失司,气血阻滞、热毒壅盛,互相博结化为脓血、发为痢疾。若寒湿侵于肠胃,因寒性凝结,湿性粘滞、寒湿相兼,以致气滞血涩、肠液凝滞,与肠中秽浊之物相结,亦可下泄为痢。

二、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原因,历代医家对此特别强调,饮食不节乃是痢疾的重要治病因素,如过食肥甘酒炙之品或啖食不洁之物,以致湿热内结蕴蒸,曲肠气血淤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之痢。若其人姿食生冷瓜果、不洁之物,有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腑,中阳受遏,湿从寒化,寒湿滞肠气血凝泣,化为白冻脓血,乃为寒湿之痢。而饮食不节可单独致痢,也往往与感受寒湿、暑热之邪相结合而为痢。

三、内伤七情

七情内伤与痢疾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如因郁怒所伤,肝气犯脾,气滞血涩,饮食难化,日久胶结,可渐成下痢赤白粘冻,或因忧虑伤脾,运化失职,日饮水谷,不能运化,停积肠胃之中,气至其处则凝,血流其处则泣。易凝血泣与稽留之水谷互相胶固,则脾肾滞,而贼邪传肾之症作矣,但临床上,此因多见于休息痢,为休息痢的主要诱发因素。

四、脾肾虚弱

脾肾虚弱常与久痢的形成有密切联系。久痢不愈,必使脾胃受损继而及肾。而寒湿之痢易伐中阳,终成命门火,湿热之痢,易耗津液,以致肾阳亏虚,再则,平时劳役过度或禀赋不足,脾肾虚弱者,又感寒湿之气,或因痢病过服寒凉通下之剂,每致致阳气更弱,而致虚寒之痢,张景岳“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之说”,即指此而言。

此外,还有因邪?胃中或热度疫毒之气上攻,或痢症正虚,胃易上逆则成为噤口痢。

也有因病痢涩太早,闭门留寇,积滞内停,久而正气亦弱,或痢症失于摄养,饮食不节房事不戒,而成虚实夹杂的休息痢。

 

辨证论治

痢疾之病,始为实证,其病在肠,若失治误治或者邪气太盛,一、可致厥逆神昏之危重病侯。二可迁延而成久痢不愈,转为虚实夹杂或虚证,病及脾胃,出现阳虚阴亏一象,甚或入于损途,治疗要把疾病发展变化规律分清寒热、虚实、缓急,抓住病机,灵活运用温、补、下诸法。 

方药:略

中医浅谈“肠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