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暨唐诗选本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星河岁月 2019-10-08

  2019年6月30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州古籍出版社,在安徽芜湖联合举办“《唐诗选注评鉴》座谈会暨唐诗选本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24所院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与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家存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庆亮教授,文学院院长储泰松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原副会长、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原会长、上海大学董乃斌教授,《唐诗选注评鉴》作者刘学锴先生分别致辞。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余大芹女士向刘学锴先生敬献鲜花。中州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卢欣欣致辞,并向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文学院分别赠书。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庆亮教授致辞

董乃斌教授致辞

刘学锴先生致辞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余大芹向刘先生献花

中州古籍出版社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图书馆赠书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庆亮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刘学锴先生是我校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是当代著名学者、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刘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我校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发展中,刘学锴先生居功至伟。张庆亮教授还指出,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向刘学锴先生致敬,同时也向为图书出版贡献智慧和汗水的中州古籍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致谢。

  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两卷本)自2013年出版以来,广受各界赞誉,五年内五次印刷。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评价其为“近三十年最好的唐诗大型选本”。2018年刘先生又对该书进行修订,内容更胜旧本,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19年5月将此次修订本改版重印为十卷。此次,与会学者围绕十卷本展开研讨,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唐诗选注评鉴》之特色

  1. 体例精善,要言不烦。该书选录约650首唐诗,集选、注、评、鉴于一体,更具有综合性。莫砺锋(南京大学)以“披沙拣金的选目,广征博引的笺评,独有会心的鉴赏”对其作出评价。胡可先(浙江大学)认为该书选目经典、校注精审、集评精当、评鉴精湛。

  2. 雅俗共赏,深入浅出。董乃斌(上海大学)、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彭玉平(中山大学)等学者认为该书既适合基础阅读,又具有学术高度,“既做到通俗普及、切实有用,又不忘学术性和提高的目标”“专业学者不会觉得浅,普通读者不会觉得深”,是可以面向各层次的阳春白雪之作。

  3. 回归作品,注重诗情。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周啸天(四川大学)、彭国忠(华东师范大学)、吴怀东(安徽大学)、王树森(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学者指出,当代学术研究的文学史至上理念是对文学的伤害。该书以诗情、诗味作为选诗标准,回归中国文学传统,是本土鉴赏学的延展。

  4. 平实简明,守正创新。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浩(西北大学)、李翰(上海大学)等学者提出,当下鉴赏文章离诗歌本身越来越远、理论文章也云遮雾绕,该书体现出“繁华落后见真淳”的平实与扎实、勇气与大气。

《唐诗选注评鉴》之文学史价值

  1. 唐诗普及与经典化。詹福瑞(国家图书馆)、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时进(苏州大学)、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查屏球(复旦大学)、丁放(安徽大学)、方锡球(安庆师范大学)等学者认为,选本做好,本身就是经典,《诗》《骚》皆如是。刘先生是唐诗知音,该书足以为唐诗增加一份光荣。

  2. 选本范式的突破与重建。彭国忠(华东师范大学)、彭玉平(中山大学)指出该书在选量上打破原有唐诗史格局,创造新的经典;体例上突破“引而不断”的当代评注困境,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3. 当代唐诗选本的高峰。董乃斌(上海大学)称之为“以专业的工匠精神仔细打造的精品”,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蒋寅(华南师范大学)、陈引驰(复旦大学)、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等学者将《评鉴》与《唐诗三百首》及当代选本对比观照,指出该书集文本解读、艺术分析、审美判断于一体,后出转精,是纯白话唐诗品鉴的高峰。六百多篇诗歌的鉴赏都保持极高水准,至为难得,可谓“文武昆乱不挡”。李浩(西北大学)评价其“以一人之力,成一家之言”。

刘学锴先生道德文章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俞晓红(安徽师范大学)指出刘先生其人其著带给后辈的启示,一言以蔽之是“传承”二字。

  1. 文学经典的传承。李浩(西北大学)、陈引驰(复旦大学)、胡可先(浙江大学)认为,刘学锴、余恕诚二位先生通力合作的系列大作不仅是温、李研究的高峰和典范,同时具有学科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2. 学术精神的传承。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胡可先(浙江大学)等学者谈到,刘先生将著述当作人生志业,而非功名之器,体现出一辈学人的治学精神,彰显其坚守和初心。

  3. 教学理念的传承。刘先生金针度人,其学生、本校教师深情回忆了与先生相处的岁月。周啸天(四川大学)、丁放(安徽大学)、沈文凡(吉林大学)、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刘运好、武道房、俞晓红、郭自虎等学者以“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评价先生人品、风度。彭国忠(华东师范大学)总结“诗学者,人学也;诗教者,师教也”,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感激和崇高敬意。

  此外,莫砺锋(南京大学)、蒋寅(华南师范大学)等学者还指出《唐诗选注评鉴》个别失误和有待商榷之处。刘先生表示一定认真思考、全力改正,表现出老一辈学人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虚怀若谷的学术气度。卢欣欣(中州古籍出版社)、侯宏堂(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彭君华(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李俊标(江苏师范大学)等人回忆与先生合作出书的经历,期待先生下一部经典著作的问世。

  刘学锴先生以86岁高龄全程参与会议,并及时同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互动。最后,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对大会进行简要总结,并感谢刘先生及各位专家的关心、指导,表示要进一步谋划好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下一步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