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听讲座记

 永嘉陌上尘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2021年4月10日,上午9点半到11点半,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二楼会议室
安庆师范大学汪孔丰教授《文化家族视域下的桐城派研究》
安徽大学方盛良教授《吴闿生<左传微>与桐城“义法”的延展》
 
2021年4月21日,下午2点半到4点半,文学院二楼会议室。
南京大学许结教授《赋为“漆园义疏”说》
 
2021年5月7日,下午三点至五点,敬文图书馆报告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研究员《乡论与秩序:先秦至汉魏乡里舆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
 
2021年5月7日,晚上7点半至于十点,历史学院二楼会议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朱昌荣副研究员《理学与清初社会重建》
1996——2003年,就读于师大历史系,黄山人。
1999年,周晓光(曾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准备考博,高翔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1年5月14日,下午2点半到4点半,文学院二楼会议室。
南京师范大学苏芃教授《<史记>古写本的学术价值》
 
2021年6月4日,上午9点到10点半,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南京师范大学高峰教授《唐宋文化与唐诗宋词》
 
2021年6月4日,上午10点半到11点半,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南京师范大学高峰教授《治学经验漫谈》
 
2021年6月4日,下午3点到5点,文学院四楼会议室。
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论艺术意象的创构》
 
2021年6月22日,下午2点半到4点半,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武道房老师《王阳明心学本体论与其文学思想的关系》
6月22日下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赭麓诗学讲坛”第21期在文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坛由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武道房教授主讲,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务正教授主持。程维、胡健等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讲座的题目为《王阳明心学本体论与其文学思想的关系》,这也是武道房教授即将刊发在《文学评论》上的最新力作。武教授首先指出王阳明的文学思想是从他的心学本体论延伸而来。“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为教有三变,但三变中却有一以贯之的不变在,即“心”“天理”“良知”均是关于本体的言说,这是理解王阳明文学思想的锁钥所在。接着,武教授从本体与王阳明文学发生论、本体与王阳明文学情感论、本体与王阳明创作方法论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武教授认为,在文学发生论上,王阳明主张诗文要从心本体中自然流出;这种文学观主客一体,成为性灵一派的文学思想。在文学情感论上,王阳明以本体为统摄,肯定“七情”在文学作品中流行;“乐是心之本体”是他文学情感的灵魂。在文学创作方法论上,王阳明认为其本体之学,是作家建构最佳创作心态的前提,也可以使文学言语有序,自成法度。王阳明文学方法论已开与当时文坛“格调说”论争的端倪。讲座期间,武教授以生活中的常事为例,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复杂的心学命题。同时也指出,对于哲学命题不能囿于成见,要有自己的体悟,唯此才能提出更富新意的见解。
讲座结束后,潘务正教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潘教授认为武教授的讲座非常具有启发性,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与观念上,武教授将哲学与文学相关联,进行跨学科研究。论述过程中,武教授紧紧抓住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深入。同时,武教授对课题研究价值分析、学术前沿调查的方法,也为我们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021年6月22日,下午4点半到5点半,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张勇耀老师《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
6月22日下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硕博论坛”第二期在文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名作欣赏》副主编、2019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张勇耀老师主讲,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务正教授主持。武道房、程维、胡健等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张勇耀老师不仅是资深编辑,同时也是优秀学者,其讲座的题目为《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讲座伊始,张老师便提出学习“大刊之文”而非“大家之文”的原则,因为大刊论文的格式更加规范。同时,主张大家学习胡传志教授、武道房教授、潘务正教授刊发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的文章。接着,张老师从标点符号的常见误用,数字用法的注意事项,题目、摘要、关键词、注释与参考文献、论文结构、章节小标题的写法诸方面进行细致讲解。讲座期间,张老师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出论文写作中种种错误的实例,生动形象地揭露出各种常见问题。最后,张老师又向大家介绍了熟练运用快捷键的方法并推荐了一款免费的繁体竖排识别软件。
讲座结束后,潘务正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潘教授指出,聆听了张老师的讲座,很好地解决了论文写作中出现的格式问题,值得我们反复学习。问答环节,张老师一一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参考文献版次、古籍书目等方面的问题。到场的老师同学纷纷表示,本次活动干货满满、受益良多。
 
2021年6月22日上午,文学院四楼会议室。
南京大学许结教授《治学与人生》

2021年10月26日,下午2点半到4点半,文学院二楼会议室。
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从<礼记>管窥<十三经注疏>的校刻整理》,主持人:胡传志老师
 
2021年10月27日,上午9点到11点,文学院五楼会议室。
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礼学文献整理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主持人:韩震军老师
 
2021年10月29日,下午3点到5点,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如何及为何》,主持人:胡传志老师
 
2021年10月30日,上午9点到10点半,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南京大学曹虹教授《<世说新语>的对句艺术》,主持人:胡传志老师
 
2021年10月30日,下午3点到5点,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漫谈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出发》,主持人:胡传志老师
 
2021年10月30日,下午7点半到9点半,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南京大学曹虹教授《中国文章学与思想史的关联》,主持人:潘老师
 
2021年11月6日,下午两点半,腾讯会议。
北京大学程苏东教授《经学史视域中的刘歆<遂初赋>》,主持人:潘老师;对谈人:澳门大学王思豪老师。
刘歆《七略》对诗赋的分类与论述。
汉代不敢轻易用“作”,而多使用“造”字。
“造耑(端)”
王充《论衡·对作》辨析“作”“述”等概念内涵:“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刘子政序、班孟皮传,可谓述矣。桓山君《新论》、邹伯奇《检讨》,可谓论矣。今观《论衡》《政务》,桓邹之二论也。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悉仲……
刘歆赋体源流观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古赋|大夫赋——贤人失志之赋|诗人之赋——辞人之赋
 
2021年11月16日,晚上7点——9点,腾讯会议,河南师范大学周相录老师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陌上桑>的形成与汉代流行艺术》
疫情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也催生了许多新事物的出现,比如云讲座。原来只能线下小范围聆听的讲座,如今只需一个会议号便可参与其中。而且,远程收听无需正襟危坐,甚至可以葛优躺。
今晚听了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老师名为《<陌上桑>的形成与汉代流行艺术》的讲座,讲座对象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师生,由周相录老师担任主持。《陌上桑》可谓名篇,本以为应该没有太多新意。听罢,真是无限惊喜,也深感自己原来认知的极大偏差。俺对于《陌上桑》的理解还停在文学史的介绍,认为是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表现秦罗敷坚贞不屈的美好品质。
赵老师从采桑的主题开始讲起,举出《诗经》《楚辞》《烈女传》等作品中的采桑书写,进而归纳出四重主题:采桑劳动主题、女子之美主题、男女相恋主题、女子品德主题。而后赵老师进入文本内部解读,其发现秦罗敷的打扮并非村野之风,而是城市风尚的体现。秦罗敷的头饰与《诗经》中上层人物极为类似,也与东汉城市炫耀富贵、追求时髦风尚完全吻合。《陌上桑》中的男人也符合当时人物的审美标准,并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例。通过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考察,赵老师总结出了《陌上桑》的继承与新创。本场讲座最精彩的当是第三部分,赵老师从乐府诗的角度切入,根据相和歌辞的定义,提出这是汉代的流行艺术,即被之管弦,多见于宫廷的表演。这一观点,真是颠覆了此前现实批判的认知。此外,赵老师亦讲授了相和歌与民间歌谣的区别。
附:讲座摘录
《陌上桑》的艺术特征
《陌上桑》是时尚文化的产物,是汉代的流行艺术而不是民间艺术。
《陌上桑》是歌,是结合表演的歌唱艺术的文字部分。
《陌上桑》的文本是按照歌的表演需要而写成的。
《陌上桑》采用了片断叙事、场景叙事等艺术手法。
结语:
以上,我们通过历史记载,对《陌上桑》一诗进行了文化的还原,同时进行了新的艺术解读。这使我们不仅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还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有关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些特点:
《陌上桑》的生成,有传统的历史题材为依托,同时它的生成又有现实的依据。它说明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一定是要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的张力,充分阐释的空间,如此才能成为经典。
《陌上桑》由最初的流传于民间而变为流行艺术,进而进入宫庭,与专业艺术人才的加工整理是分不开的。好的艺术定要有高超的水平,非凡的技巧作为依托。如此才能称得上艺术经典。
《陌上桑》的研究提示我们,对中国古代优秀的作品,我们必须要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同时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而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先入为主,现代观念来理解古代学术研究最讲究的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关于采桑的文学主题
《诗经》《楚辞》
《烈女传》
秋胡戏妻
“辨女者,陈国采桑子女也。……”
“齐宿瘤女也,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
东方朔《七谏》: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2021年11月21日,晚上9点半——12点10分,腾讯会议
山东大学李桂奎教授《红楼梦“深意”观赏与探赜》,主持人胡晴,对谈人:兰州大学张同胜、中国社科院大学井玉贵,总结:段江丽。

2021年11月27日上午,文学院五楼视频会议室。
南开大学查洪德教授《如何客观评价元代文学》
洪德教授指出人们对元代文学误解多了解少,并结合《松阴暇笔》《西园》《镇州与文举百一饮》等资料,提出“了解”才是客观评价的前提。查洪德教授从“元人对时务的审视与判断”“对华夷问题的思考与表达”“华夷概念的古今错位及对元代文学情绪化评价”这三个方面对“华夷”观念影响下的元代文学成就进行了总体评判,认为元代文学的特点是“融通”,包括文体互通和心的相通,文体的互通表现在元人站在更高的哲学高度审视艺术形式,心的相通则表现在文章呈现出不同的宗教风貌。最后,查教授回归客观,对元代文学作出整体评价。他认为,元代文学中最具活力的还属元杂剧,元诗整体水平虽不能与唐、宋相比,但具有个人化、日常化的趋向,元代文学中涌现出的担当精神和自由平等精神等可贵的品质值得当代人学习。此外,查教授还勉励同学们不要放弃整体把握,要有客观评价的学术追求,要在讨论、沟通中达成共识。
 
2021年11月27日上午,文学院五楼视频会议室。
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教授《元代传记的民族书写》
 
2021年12月1日,下午2点半——5点,文学院五楼会议室。
巩本栋老师《流动的文本:<古文真宝>的编选、刊刻流传及其他》,主持:刘运好老师。
 
2021年12月5日,上午9点——11点,文学院二楼会议室。
安徽省社科院王树森副研究员《我心目中的古典文学研究》,主持人:胡传志老师。
上午听了王树森老师名为《我心目中的古典文学研究》的讲座,与此前讲座者不同的是,王老师很年轻(1986年出生),且是我们的学长,他2006——2012年也曾在师大文学院读古代文学,如今在省社科院文学所工作。
19年入学之初,便听到学长的大名。胡老师在课堂上会给我们讲古代文学专业培养的优秀学生,王学长便是其中之一。更有趣的是,学长本科就读于湘潭师院,师从唐诗研究名家陶敏先生,而我们之前的罗筱玉、杨万里老师也曾跟陶先生求学。
讲座之前,王老师还特意邮寄给我们一本他的专著《都邑赋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本书是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之上修订而成,此前曾在微信读书读过。附录中收有《余恕诚先生的唐诗研究》与《厚植根基着眼未来——谈恩师余恕诚先生的研究生论文指导》两文,更是常读常新。前文从鲜明的时代特色、宏大的学术气象、坚定的作品意识三个方面谈余恕诚先生的唐诗研究,后文从打好基础、立足长远两个维度来谈余先生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其文字颇为流畅,具体细节很是动人,准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余先生的治学从教特色。序言由安徽社科院原文学所所长钱念孙撰写,要言不烦,指出本书特色与可继续开拓的空间。去年师大朱光潜美学中心成立时,钱念孙老先生曾应邀而来,人极为儒雅。
听了学长的讲座,深感其得余恕诚先生真传,言谈举止之间都可以寻觅到余先生的影子。据学长说,胡老师原是邀其讲解具体的一篇文章,谈论文的写作等。不过学长想,文章的写作都是源自一股气,时过境迁,难以再还原当时的情境,且论文可以在网上自行下载查看。于是,便选定了这个议题。余先生曾说,讲是容易出错的。为此学长精心准备了发言稿,并打印带来。
学长心中的古代文学研究,首先是有情怀的研究。其从自己的经历讲起,之所以选择古代文学,是因为幼时读文学作品带来的感动。情怀如何养成,他从记诵足够多的名篇、亲历历史现场、善于理解之同情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背诵名篇方面,其举出陶敏先生提出的3211工程,即背诵300篇古诗文名篇、写作20篇可以发表的论文、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首好字。亲历历史现场,其举余秋雨《文化苦旅》与自己出游西北的经历,鼓励大家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把时间留给自己的脚与心,多走小巷子,去真切感受。理解之同情方面,其先论及这个看似用烂的名词依然大有深意,举李林甫、武则天的例子。
其次,是有正确理论指导的研究。学长认为唯物主义、辩证法依然有巨大指导意义,它们是研究方法,而非口号。其以自己的《论唐代和亲诗歌的诗史意义》《论敦煌唐五代诗歌文献的民族史意义》为例,发出与时人不同的见解。
再者,古代文学研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其举刘禹锡之例,将其人品与柳宗元加以对比。同时也要承认材料并非唾手可得,在常见材料中需要分清主次,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推测。行文需准确简洁。
 
2021年12月5日,下午2点半——5点,腾讯会议。
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金陵十二钗>与曹雪芹》,主持人:李虹;学术对话:李鹏飞;学术总结:曹立波。
 
2021年12月7日,下午3点——4点40分,腾讯会议。
丁放老师:《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整理与研究,主持人:王海洋老师。
师大古典文献学专业,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分支。刘学锴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古典文献学专业教师,曾在北大执教四年,来师大后,将课程讲义留给孙钦善。
丁放,师大77级本科,82级(第二届)古代文学研究生,师从宛敏灏、刘学锴、余恕诚三先生。在师大带过十七八位博士、三十余位硕士。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整理与研究”为今夏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也是第四项国家社科项目,此前两个一般项目、一项重大项目。
既广泛读书,又有自己的专攻。
刘学锴:李商隐
莫砺锋:杜甫、陆游
丁放:《唐诗选》《古文观止》《文心雕龙》
汤华泉、周啸天曾到南京师大旁听唐圭璋先生授课。
陈伯海《唐诗汇评》曾多次援引《唐诗选脉》。
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借鉴了《唐诗选脉》体例,刘先生待选篇目交由丁老师做。
一选注者的家世、师承、交游
陈继儒、萍社(王思任……)
二 体例与版本
周敬作《唐诗选脉》,为倭寇所毁,以“诗脉”论诗。
周珽将“剩稿”重新整理、加工。工作有四:其一,在原书基础上进行删、补,主要是更换或者增加诗篇;其二,增加大量注释;其三,为所选诗作释其大意,即所谓“汇通”;四是增加诸家评论,即所谓“评林”。
三 对历代唐诗选本的继承与发展
选本的几种类型:1 只选诗作;2 诗作之外,还附有作者小传,对传主作概括性评价;3 增加了对诗人诗作的评点;4 选诗加注释;5 注释并对本诗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五种形式有时是交叉的,有的选本兼具两种以上功能。
《选脉》集大成,陈继儒序言。《选脉》实际上是《唐诗品汇》的再选本,有百分之七、八十作品出自《唐诗品汇》,直接继承了“四唐说”及其对诗人、诗派的评语,周珽祖孙的贡献是对所选作品进行全面、详细的注释与解说,并汇集历代评论,加上自己的判断,遂成唐诗选本的一代名作。
四 选目与注释价值探微
《选脉》的选目与注释均有较高水平,对于选诗,周氏的理解是:“选多,虑失之冗,不得不用删;过简,病失之略,不得不用补。故兹辑篇什,不可删者类为正文,其间意之叠见,或有彼此相参,或有一节必不可遗者,再从补选外,附录于笺注之后,俾读者得遍观博览云。”也就是说所选之诗要有代表性,选诗数量要适中,且作若干附录,这一作法是比较合理的。关于注释,周氏也有自己的原则,《凡例》所列,有“正注”“互注”“训注”等方法,对历代唐诗的注释,周珽认为各有短长,自己则取长补短,成一家之言,应当说周珽基本上实现了自己所立的选诗与注释标准。
五 评语的学术价值
《选脉》的评语主要包括序跋、总批、个人总评、眉批、训(评)等五种类型。涉及两百多位评论家,超过《史记评林》的一百五十家。
《选脉》共有五序一跋,依时代顺序,分别为周敬原序、陈继儒、陈仁锡、倪元璐三序和周延自序,一跋为钱光绣所作。陈继儒、陈仁锡、倪元璐序,均言《选脉》是周斑以其曾祖父周敬之稿为基础,借鉴其伯父周甸注杜诗的体例,加上自己的创造而成,是一部既有深厚学术渊源又颇有创新性的著作。
六 结论
《唐诗选脉》
自唐代迄明末最优秀的唐诗选本之一,堪比唐人的《文选注》。
 
2021年12月9日,下午,腾讯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子彦老师《明清小说研究中的题眼》,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张晶老师。
 
2021年12月11日 下午2点45分——5点,腾讯会议。
陕西师范大学魏耕原教授《起兴无义说的失误与起兴之反兴说的失落——以<诗经>为中心》,主持人:程维老师。
魏耕原老师:追着时代跑,是永远追不上的。还是要关注重要的作家作品,留意重大的学术问题。大小的界定并非只是立项,而是要看是否长期都有阅读者、研究者。要敢于啃硬骨头。
下午听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魏耕原老师名为《起兴无义说的失误与起兴之反兴说的失落——以<诗经>为中心》的讲座,魏老师研究领域主要在《诗经》《史记》、陶诗、杜诗等。通过其研究领域,便不难发现其关注的仍是大作家、大作品,取法乎上。此前曾拜读过其与张亚玲整理点校的《史记评注》(牛运震著,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魏老师似乎还不能很好使用腾讯会议,讲座推迟了十五分钟才进行。老师操着一口陕西方言,起初不甚能听懂,后来渐渐可以明白,遗憾的是已接近尾声,在问及如何选题时,魏老师回答道:“追着时代跑,是永远追不上的。还是要关注重要的作家作品,留意重大的学术问题。大小的界定并非只是立项,而是要看是否长期都有阅读者、研究者。要敢于啃硬骨头。”此外,讲座期间,亦论及《诗经》与陕西民歌之间的关系、《诗经》与出土文献的议题等。
听罢讲座,意犹未尽,便下载老师的文章来读。《古典文学研究生如何读书》从读哪些书、怎样读两方面展开论述,要点为当读全本,当多读原典。如其论及《史记》部分,“读《史记》最好先读白文本,因其书易读,连三家注一齐全读,则大可不必,且费时不见得有大用。然后再精读名篇,选本就可以派上用场,规律性值得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于斯。往往容易发现问题。还要倒着读,先看《太史公自序》与秦始皇以下本纪与世家,其次列传,这样容易引起兴趣,可以兴致勃勃地通读。如顺读先是本纪前五篇,只见历史,不见文学,对于文学专业者就淡乎寡味,削减通读的锐气。通读后再看姚氏选本,吴评的每篇总评,以及李景星《四史评议》中的史汉部分,可焕发共鸣,引发思索的活力与灵感,这时再读李长之的《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按:此书名有误,当为《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史记>互见法论》一文本书名亦误),以及翻阅梁玉绳《史记志疑》有关部分,如对《伯夷叔齐列传》所提出的十点疑问,即可开启神智,赵翼《廿二史札记》精赅,予人总揽综合的发现问题的方法”。
《研究生论文的选择与修改及其他》一文,论及其研究生指导的经历与反思。魏老师认为最好的选题,当由学生自己来选,只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深入持续开展下去。此外,导师要做学生的第一读者与评论家,给学生创造一些科研机遇。同时,也要注意与校内外专家、同行的交流。
《史记》互见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魏老师《<史记>互见法论》(《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一文却写出了新意,其从互见法由消极化为积极、互见法的讽刺性、互见法与对比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文中论及的材料,基本都是源自《史记》文本,其出新的关键在于对《史记》极熟悉,因熟便可以看出常人忽略处。
网上看到一篇回忆陕西师大中文系老师的文章《中文系的先生们》(作者署名老徐),写得实在有趣,其中涉及魏耕原老师的部分如下:
关于阅读的看法,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教古代文学的魏耕原先生。也是因为给刊物约稿,我到家里去拜访他。先生住在一个旧式的楼房里,客厅狭小,沙发局促地偎在墙角,先生则紧偎在沙发里,笑着对我说:“你看看,我一个天天扎在故纸堆里的人,能写什么你们学生爱看的文字?”先生家里的几个房间,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家俱,除了书还是书,而且大都十分破旧,还有一些线装书。我说:“老师平常就看这些书?”先生又是一笑,说:“有时候累了也看几本闲书,像《人民文学》、《十月》什么的。”这两本杂志是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刊物,先生居然称之为闲书,一刹那间,我亲身体会出“肃然起敬”的感觉。
魏先生主要给我们讲先秦和汉魏六朝的文学。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穿同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洗得已经发白,跨着一个同样发白的军用书包,进得门来,先给学生们鞠上一躬,然后从书包里掏出讲义,低垂着眼敛,开始上课。他也是一口地道的西安话,开始几节课我们几乎听不懂他讲的内容,后来才慢慢习惯他的发音。与声若洪钟的傅先生正好相反,他讲话总是低声下气,眼睛也总是望着自己面前的讲桌,最多只看到第一排学生的课桌,永远保持着谦恭的姿态。他那时候应该还不到50岁,可是头发早白了,身材又矮小,因偏瘦而清矍,看上去就是一个小老头。可是几节课下来,你就明白他绝非一个谦恭胆怯之人,恰恰相反,嘲弄时事,讥评同仁,挖苦学生,是他在讲课时最爱捎带的事情。这恰恰让我们对他有了亲切的认识,因为倘不如此,他就完全像一个从古代走过来的夫子。
他给我们讲过两首乐府诗:其一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其二曰: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贩停? 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这是两首爱情诗,第一首表现对爱人的痴绝,第二表现对背叛爱情者的决绝,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决绝的姿态,恰恰是魏先生自己的写照。他年近五十依然只是一个副教授,而系里某些年轻人只因为做了领导职务,随随便便就评上了教授,当然令他不满,而依照他倔强的性格,又绝不会为了职称而违反自己的原则。
这一点大概与陶渊明有点相像,所以魏先生也特别喜欢给我们讲陶诗。他说自己原来就是一个农民,他的名字叫“耕原”,本就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耕作人,所以更能理解陶渊明归耕田园后的种种不易。他给我们讲《乞食》、《饮酒》、《闲情赋》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2011年,我在当当网闲逛的时候,偶然发现先生居然出了一本专著《陶渊明论》,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看那书上的介绍,先生已是教授、博导。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天道酬勤,先生数十年来在故纸堆里勤勉耕作,终于迎来了仓充实足的收获时节。
 

2021年12月14日 晚上7点——8点45分,腾讯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昕教授《文学与文化:从小说史的撰写看古代小说研究的转向》,主持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万川教授;总结:元伟学长。
袁世硕先生 小说、戏曲、诗文皆工,自己只得其一,小说研究。
学界鄙视链,小说研究之俗,小说俗文化受到重视。
鲁迅之前无小说史,解决不了叙述立场,虚构无法合法化。
王国维、鲁迅,新旧交替,旧学扎实,新学沉溺。
小说学的建立:开创性的人,研究范式,因缘交汇。
 
一 《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1 进化论(演进、变迁)
表面叙述背后的东西
白话小说的流行就是对人的关注
三言二拍,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卖油郎独占花魁》),把俗的世界还原给作者
2 文体论(志怪传奇、话本拟话本、神魔人情、才学、狭邪、侠义公案、讽刺谴责)
志怪 自鲁迅起 传奇与志怪构成一对
词语的提出,是极强的能力。
3 艺术论(作意好奇、幻设为文)
 
二 文本式的研究
1名家名著构成的小说史
强行拔高二三流作品
七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
名著如珍珠,然后进行串联,未能提供一种理论,去研究二三流作品。
 
三 小说史的新写法
编年史、出版史和接受史
编年史:如陈大康《明代小说史》,更加鲜活展现各种小说
出版史:建阳刻书与《水浒传》的关系、边疆地区的印书
接受史:
其他:小说与治生、小说与地理
 
《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红楼梦》引文占去大半
文本细读、深切感受作品
《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夷坚志》基本没有评价,材料太多
志怪小说,讲文学性的志趣
 
文化史:发现新的史料和问题
 
文化研究的形式与手段
1讲故事
2文化唯物主义
 
将鲁迅研究继续下去
对鲁迅论点的批判:白话小说研究不如古小说研究(周作人)、明代话本小说的劝教与衰微(短篇小说本身难写)
 
李渔戏曲程式引入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单本印行
《聊斋志异》单篇,当用整本阅读来观照。
名作欣赏式的研究,到文化式的研究。
 
王老师治学心得:拼命看知网论文,仿佛捡芝麻,但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材料(原始材料、原创性)。沉潜去阅读,开山采铜,多加体悟,感受复杂事物的方方面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自己的兴奋点,哪怕天方夜谭,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原创性的养成,需要批判性思维。唯此,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阅读并非只是简单接受知识,而是看论者材料的来源,如何选取运用,如何形成判断。

2021年12月18日上午9点——11点,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南京大学许结教授《唐文“三变”史观与文学代际演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