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的成绩,大部分的家长想到的是报辅导班,或者是让孩子多看书,多背,但就是没想过自己要参与其中。 之前我写过一篇农民父亲的儿女,一个北大一个清华的文章,那位父亲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自己啥也不会,都是孩子教他,而正是孩子教他,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力,孩子的理解力越来越强,为的是当父亲的“小老师”。 今天我要讲的“犹太式辅导法”跟这差不多,两人组成一组,父母当学生,孩子当老师,由孩子向爸妈讲今天的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真正地掌握老师的知识,进而再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每天家长抽出20分钟就可以,即使不能面对面,电话也可以讲解。 这种方法是日本教育专家坂本七郎在犹太人的学习方法上总结出来的,经过了1300个家庭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后,然后在日本推行。 目前,日本有大量家庭在用,每周只需要3到4次,每次20分钟,就能让孩子学习成绩暴增。 为什么“犹太式辅导法”有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问孩子上课老师讲的都懂了吗?他说懂了,但是写作业时又不会了。 说明孩子的知识还只是处于“记忆”阶段,没有达到理解阶段,更别说应用和创造阶段,所以说提高成绩很难。 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姆提出过“认知层级”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孩子的学习状态。 第一级是记忆,是指能不能记住学过的概念、含义。 孩子能死记硬背出一首诗,但是不知道含义,很快就忘记了;能背出一个公式,但是不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时候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级是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解知识。 第三级是应用,指孩子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到新的场景,甚至是举一反三。 第四级是分析,指孩子能不能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将知识吃透,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析异同和因果。 第五级是评价,指孩子能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一件事,甚至是质疑。 第六级是创造,提出全新的观点。 当然大部分的孩子都处于前三个阶段,较少的人达到第四或者第五,一般来说,达到应用阶段就差不多了。 所以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来设定的,让孩子主动输出,加深印象,提高理解能力,自然成绩就能上去了。 怎样实施“犹太式辅导法”?这种学习方法的难处在于怎样孩子主动地参与其中,一般孩子是不愿意主动输出的,所以做好孩子的工作才是关键。 1、和孩子进行沟通,做好铺垫 找个时间和孩子聊聊天,可以聊聊他在学校发生的各种事,你的目的性不要那么明确,不能直接上来就说学习不好等,引起他的反感。 给他营造轻松的氛围,引导他说出学习上的困难,成绩上不去,最后你再抛出学习法。 2、让孩子对犹太式辅导法感兴趣 给他讲讲犹太人的名人故事,例如爱因斯坦,马克思,并说明为什么他们那么聪明是跟学习离不开。,再说出他们的学习都很不错,引起孩子的兴趣。 也许他会说“为什么他们的学习都那么好?”你再适时地提出“犹太式辅导法”,说“你要想成绩好也可以做到的,我可以帮你”。 3、开始实施 刚开始时,频率不用多,一周两三次就可以,让孩子慢慢适应。 告诉孩子具体的方法:爸妈当老师,孩子当老师,孩子把老师讲的知识用自己话再告诉爸妈,爸妈要装作什么都不懂。 前一天定好第二天要教的科目,好让孩子有时间准备,并询问老师。 让孩子先从自己熟悉的科目讲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向自己不熟悉的科目出发。 爸妈可以适当地提出点问题,例如“老师,能把这个内容再讲一下吗?我不太明白”或者“为什么这道题是这样做的?”,增加互动,孩子的讲解力更高强。 遇到瓶颈怎么办?孩子在讲课过程中,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讲了两三分钟后,发现讲不下去,声音越来越小,干脆放弃。 毕竟孩子的理解力有限,归纳能力有限,而家长就要给孩子制作教学大纲,告诉他怎么讲。 例如关于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先让孩子说怎么计算,然后讲计算的原理。 孩子就能讲得清楚了。 所以,孩子在讲课时,家长要集中注意力,及时观察孩子的状态。适当时候引导孩子说下去,时间长了,他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就提高了。 虽然是孩子讲课,但是家长花费的精力也要更多,要注意他的情绪,要注意他的方法,还要保持他的热情。 目前这个方法有很多家庭都在用,你还要错过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