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松影融雪 2019-10-08

十一假期还没结束,我已经收到朋友的抱怨。

“再也不和**他们家一起出去玩了!”

“为啥,闹矛盾了?”

“大人没事,主要是孩子。他家孩子小C特别霸道,老是指挥命令、还欺负小D。小D更气人,为了能和小C一起玩,各种讨好巴结,被抢了玩具也不生气。看得我气死了!我都担心,小D以后习惯这样了,真的变成一个懦弱、委曲求全的人。”

我很理解朋友的心情,更明白她的担心,小川也曾有过这样的朋友。为了切断他对小川的负面影响,我们默默地减少了他俩相处的机会和时间。

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中,李善和韩智雅两个小女孩原本是很好的朋友,她们无话不说,还互相送对方礼物。

但当智雅看到李善向妈妈撒娇的一幕后,便起了嫉妒之心。为什么朋友家庭那么和睦,而自己却父母离异,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于是,智雅渐渐疏远了李善。后来她们的关系越来越差,不惜“出卖”对方,甚至还厮打在一起。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这就是事实,孩子间的友谊,除了单纯和美好外,和大人世界一样,也会有争吵和冲突,甚至还会有孤立和排挤、嫉妒和伤害、欺侮和霸凌……

朋友间偶尔争吵没什么,但”毒友谊“就不行了,不仅不能让孩子体会到友谊的美好,反而会让孩子消极和自卑、伤心难过。

1

友谊很重要,但“毒友谊”就算了

友谊,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说过: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教养的迷思》的作者哈里斯更是认为,同辈群体往往才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孩子性格的地方。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有可能会遇到“有毒”的友谊,从而让“同伴效应”对孩子产生负面和消极的影响,远比我们担心的早恋严重的多。

怎么判断哪些是“毒友谊”呢?

在美国的《今日心理学》,艾琳伦纳德博士总结了“毒友谊”的几个特征:

  • 孩子经常不开心甚至哭泣
  • 自信心萎靡
  • 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 为了让朋友开心一味讨好对方
  • 被嘲笑、轻视
  • 提出的想法总是得不到重视
  • 在一段友谊中一直没有进步
  • 产生了厌恶自己的想法

比如,最好的朋友突然有了“新欢”,于是就将“我”抛弃,“我”小心翼翼地去挽回,却无功而返;

和朋友一直相处很好,但有次考试超过了他,他就开始疏远“我”,并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朋友总是对“我”挑三拣四,总让“我”感到无地自容,为了维持友情,“我”总是讨好他……

总的说来,就是孩子在这段友谊中,受伤多,欢喜少,常常情绪沮丧、愁眉苦脸。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我们平时要多多留意,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如果孩子陷入“毒友谊”,要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和疏解。

2

有毒的友谊小船,翻就翻吧

朋友固然重要,但带刺的友谊,还是不要为好。

只是,帮孩子结束毒友谊的时候,我们要讲究方法,不要粗暴地干涉。

因为选择和谁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他重要的权利。

且”粗暴干涉“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容易让孩子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越阻拦,越牢固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不贴标签,只罗列客观事实,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

任何事情的改变,都是从自我察觉开始的,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帮助孩子的第一步,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这是个问题。这时,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比如,可以这样和孩子聊天:

宝贝,妈妈看到,有几次你们一起玩时,她总是说你做不好。可我觉得你是个很努力又上进的好孩子。我很好奇,她是一直是这样和朋友相处的吗?

或者:

你们每次在一起时,你都要听他的指挥。你喜欢他这样做吗?

在聊天中,只需用客观事实来描述事情,而不是直接给对方“贴标签”,告诉孩子,“他贬低你”“他命令你”。

父母通过罗列事实,来帮孩子梳理思路,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判断这段友谊是否该继续下去。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承认这是一个坏朋友,而是要让他对这段关系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咱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自己分析和判断问题。

记得小川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有一次就清清楚楚地跟我说,“我们班上的xx,老欺负女生,乱画她们的书,揪她们头发。他这样做不对。我不想跟他玩了。”

显然,在小川当时的年纪,孩子们就已经具备了收集现象、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了。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不贴标签的聊天方式,不容易造成孩子的抵触和反感,容易让孩子打开心扉,让他们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们。

  • 了解孩子的内心诉求

在和孩子谈论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留心,从言谈话语间,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

例如,我们来看这段对话:

妈妈:“大家都不喜欢他,你为什么喜欢跟他玩呢?”孩子:“跟他玩我能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平时我都遇不到。”

看得出来,孩子在对方身上,是有所需求的。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类似这样的信息,足以让我们反思,平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是遗漏了什么?比如,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限制太多,导致他无法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能吐露心声,我们也能发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当把孩子心理需求的“漏洞”补上时,他就不会再向外界索取了。

他们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就会更加在乎平等、尊重、互爱,“毒友谊”自然也会渐渐远离。

  • 帮助孩子制定“撤离”计划

最后,一旦孩子已经决定要离开这个朋友时,这件事最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撤离”计划,帮助孩子顺利离开毒友谊的控制。

比如可以用渐进的方式,进行冷处理,通过逐渐减少在一起的时间,来慢慢淡化友谊的浓度,让有毒的友谊自生自灭。

3

这样帮孩子结交真正的朋友

摆脱了毒友谊,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结交朋友,别成为被默默放弃的”毒朋友“。

只有了解孩子各阶段友谊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育与发展教授罗伯特·塞尔曼(Robert Selman)对250多名3~45岁的人进行了访谈和研究。

他发现,在我们的一生,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是变化的,大致可以分为相互重叠的5个阶段。

0阶段:友谊的无差别阶段(3-7岁),短暂的游戏伙伴关系

孩子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考虑其他的观点,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能从一种关系中获得什么。

大多数孩子会根据时空上的临近性以及实用价值来判定他们的朋友。

比如,他们会说“她和我住在同一栋楼里”,或“他有奥特曼”。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阶段1:友谊的单向阶段(4-9岁),单项帮助模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为,好朋友就是“我要求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的朋友。

比如,他们会说,“他是我的朋友,因为我每次跟他借玩具,他都会同意”,或者“她不是我的朋友,我让她走左边,她非要走右边”。

阶段2:友谊的互惠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

朋友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互妥协,但仍主要服务于个人的自我利益,而不是朋友双方的共同利益。

他们会说,“我愿意为朋友做一些事情”或者“他是我的朋友,别人不理我的时候,只有他和我一起玩”。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阶段3:友谊的相互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关系

在他们眼里,友谊是一种持续的、亲密的、忠诚的关系,不仅包括为彼此做事情,朋友之间还会产生占有欲和排他性。

所以,他们会说,“他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当我发现他还和别人交朋友时,我真的非常难过”。

阶段4:自主的共存阶段(12岁+),友谊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阶段

孩子信任、支持朋友,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同时开始学会尊重朋友的自主性,懂得给予对方自由。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说,“他是我的朋友,我会坚定地支持他、帮助他。但我不会强制要求他,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作为朋友,我会尊重他的自由。”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再回到开头的那个故事,小C和小D年纪都比较小(小C7岁,小D6岁),更多认为”交朋友“是服务于个人的自我利益,还不到认识双方共同利益的阶段。

一个比较强势,”压榨“朋友以获得玩具等好处;另一个比较弱势,”委曲求全“来谋求一起玩耍的机会。他们都需要适当的引导,来正确认识友谊的意义。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如,“假如你是小D,被好朋友大声嘲笑,你是不是也会非常伤心呢?”

这样有助于孩子更能理解对方的感受。

2.关注孩子的感受

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友谊的理解不成熟,但依然会因为朋友而伤心难过。

在孩子为友情伤心难过时,我们要理解他、安慰他,尽心呵护他的友谊、不让他轻易失去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