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质人的不同表现:在对人的体质研究观察中发现,体质属寒性的人,四肢容易冰凉、大便常常不成型,吃了寒凉的食物或受风受寒就会腹泻,甚至生大病;体质属热性的人,嘴巴容易干燥、四肢温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喜欢喝冷饮、吹冷风,吃了油腻的食物脸上就会长痘痘; 体质属虚性的人,说话声音不宏亮、不爱说话,生病不容易康复,手心、脚心经常发热,脸上有时也会出现烘热感;体质属实性的人,说话声音宏亮、喜欢说话且中气十足、精神饱满甚至兴奋、常常自觉闷热、天气寒冷时也不喜欢穿过厚的衣服。 这些寒、热、虚、实的特性,除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外,生病时也会产生不同证型的疾病。所以了解我们自己的体质类型,对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疾病防治非常重要。了解了体质就可以和我们的身体对话,就可以倾听生命的吟唱,触摸生命的韵律。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从了解自己体质入手,我们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生命体验,就能走过健康幸福的一生。 中医体质的本质:体质也应该是我们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制定治疗原则和维护健康的一条思维的主线。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有着个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有着个人性格、心理的一个鲜活的生命。 中医理论在实践中就是要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不仅要关注疾病状态,还有关注病前的状态、亚健康状态和健康状态,不仅要关注人生的病,更要关注生病的人,才能帮助人们获得一个健康、幸福、长寿的人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了解体质、调整体质、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就是治未病,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 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更具有动态的可变性。对体质的研究和认识,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中医称其为“形”和“神”,“形”为形态结构,“神”为功能活动和性格心理。通过对一个人“形”和“神”的观察,结合阴阳、五行学说、五脏生理功能对人体进行体质分类, 体质的分类:可分为一种健康体质,既平和体质、九种偏颇,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判断体质要遵循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有诸内者,必行诸外. 实践中,我们通过中医望、闻、问、切等感官判断力,就可帮助自己和他人辩别体质,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质养生。体质的形成,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 遗传因素是形成体质最重要的原因,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饮食习惯、起居、运动习惯、医药保健、疾病愈后、精神情志等因素也影响着体质的形成。所以父母对下一代的遗传和后天个人的养生修为对一个人形成健康的体质都至关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