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的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易君厚 2019-10-09

传统的丧葬流程习俗繁琐且复杂,至宋代整理前朝的丧葬礼,仍然有25道程序之多,这套繁琐的丧礼程序主要提现的是“孝道”原则。先人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治理。说穿了就是有利于统治阶级,最近跟一个家属沟通,人家的总结“习俗大不过权利”,是不是很有道理。

至现代,老人去世后,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现世较为通行的丧葬流程是:初终、殓、殡(出殡)、下葬、祭祀这五个步骤。“三七”“五七”“一百天(百日坟)”放到现在来说就属于葬后的祭祀礼俗了,因为中国的丧葬礼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受到佛教观念(如念经超度亡灵,作七等)和道教观念(神仙方术)的影响,所以说时至今日的中国传统丧礼是儒、佛、道三家合一的结果。



临终守孝

中国传统的丧葬活动,严格地说是从老人病危的时候就开始的。在老人病危时刻,儿孙们及其亲兄弟、亲侄子等聚集在其病床前,照料护理老人,直到咽气,这就是送终。送终就是在老人临死的时候陪伴着老人,直到断气,又叫临终守孝。

初终

古时的人临终称作“属纩”。“属纩”的意思是把新的丝絮放于病危者的口鼻上,用以确定是否死亡,所以后世把“属纩”作为临终的代称。这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死亡验定,毕竟古时候不能拉个心电图看看。

在人死后,亲属先要爬上屋顶或者找个高地面朝北方,朝祖先发源地的方向挥舞死者穿过的外衣帽子之类的为之招魂,呼唤逝者的名字,称为“复”,也就是有的地方称之为的“招魂”,儒家学说丧礼中的孝道从这里便开始了。



招魂仪式后,要再次察看逝者口鼻前的丝绵,再摸摸其心脏脉搏,如确已死亡,就着手正式办丧事。易服,准备丧服。然后向亲友、邻居报丧,称“讣告”。

讣告的文化含义深远:①邀请亲友前来与逝者“见最后一面”,否则以后想见都见不到了,相当于今天的告别会。②邀请亲友来也是要让他们来帮忙,事情太多没有人是不行的,所以这就成了联系并检验人际关系的一个点。③亲友、邻居前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证明死者确系“正常死亡”,亲友已尽了心力,不再负有责任了,相当于“证明人”。比如若是妇女死亡,丈夫未讣告其娘家来人,自行将其埋葬,就要惹出大纠纷来,哪怕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殓的部分包括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给逝者更换寿衣,时间是在三天以后,古代医学不发达,停尸三天有防止假死的作用。大殓是将死者入棺惇,在小殓的次日。至现代,老人一般多在医院去世,当即可以拉心电图,开具死亡证明;如果去世人在医院外的地方死亡,应立即打120请医生来验定,确证已死亡,然后就可以小敛(穿衣),此时死者余温未尽,关节尚未僵硬,便于穿衣。这与现代医学的发达有关。【非正常死亡还需报警备案,须由公安机关开具死亡证明】

此时还有“饭含”礼仪,古时因尊卑贵贱而异。“饭”,是在逝者口中放大米、贝;“含”,又作晗,是在逝者口中放人珠玉,合称之,则为饭含,也叫“衔口”。至现代,入殓完成后,家人必取一只钱币及一些饭(现在称压口鱼、口铃),放人死者口中,说是要这样,死者到阴府才会有饭吃,有钱用。



殡(出殡)

入殓(大殓)之后停棺在家等待埋葬的一段时间称为“殡”。古时的丧礼,停棺待葬的时间也会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时间不一样,短则几天长则数年之久,所以古时的丧礼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殡的时间因逝者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异。一般人家三天五天或七天不等,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殡礼表示亲人不愿让先人早早地离去,面客观上又给远近亲朋前来奔丧、吊唁以及丧家从容地办丧重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至现代的殡葬改革实行火化后,多在堂屋前院里搭灵棚办丧事,三天殡。

丧礼的最高潮部分是出殡,也称启殡,民间称送葬。出殡的一早,丧家拆灵堂,等参加出殡人到齐,出殡一般在上午八九点,也就是所谓的“辰时发引”。先秦出殡对日期尚无特别讲究,汉魏以后,丧俗受佛、道影响,出殡须择吉日,对后世影响很深。

现代社会的出殡,在城市的多在殡仪馆告别,被简单的告别仪式代替,在部分地区的农村,出殡有铺张的嫌疑。



下葬以及葬后礼仪(祭祀)

下葬也是对生者最深刻的考验的时刻了,对人生的思考,死亡的体验,人生最后的归宿就在眼下的穴中,棺木葬于黄土,亡故亲人将不复存在,一种莫大的悲哀和茫然乃至其他各种复杂的感情将会从心中升腾而起……

按照中国传统的丧葬礼,至下葬并不是丧葬活动的结束,接下来的是居丧守制三年,就是守孝三年。这个在之前的五服制度中提到过,根据五服的亲疏,守孝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总结:

以此来看,在古时丧葬礼中“三七”“五七”甚至“百日坟”都可能是在丧期就要去做的,而在今天,殡葬改革以后,多为三日(三日圆坟)火化下葬或骨灰寄存,所以“作七”“百日坟”都是在葬后去作的。

对于先人的祭祀,是要让我们通过祭祀的方式来缅怀先人,孔子提出的祖先崇拜提出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生死观,本质上也是不要忘本,但时至今日,很多可列为文化的东西都慢慢流逝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