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大家光临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半个世纪前,杰克·特劳特先生创立了定位理论,我们认为对他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沿着他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行。【整理摘编:时英平】“定位”背后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我曾有幸上过一堂哲学课,今天把这堂关于定位原理的哲学笔记分享给大家,以此尝试与大家探讨一下定位理论的哲学原理。 先说一下,这堂课怎么来的。安乐哲先生(Roger T. Ames)是加拿大著名哲学家,他非常重视李泽厚先生的哲学。多年前,他在夏威夷大学举办了一次李泽厚思想研讨会,遍邀全球哲学家一起探讨李泽厚先生的哲学思想。李泽厚先生早在1988年就当选了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2010年他的《美学四讲》入选了类似于我们中国《古文观止》一样权威的世界文艺理论选集《诺顿文选》(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从而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传世大家同列。我与劲酒董事长吴少勋先生都很喜欢李泽厚先生的哲学,于是我们相约一起去观摩这次研讨会。研讨会期间,吴少勋先生请李泽厚先生指导一下企业经营。李泽厚先生说:“你要在人脑认知中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概念,用这个概念统筹所有的资源,然后打出去。” 我当时惊呆了,李泽厚先生说的这个理念,和特劳特先生讲的定位原理竟然是完全一致的。这使我意识到定位理论有着与其相通的哲学原理。
认知如何可能?
接下来的一周,只要有机会我就围绕这个问题紧紧追问李泽厚先生,他就这个问题给我上了好几天的哲学课。李泽厚先生说:“首先我们要知道人脑是如何学习的?”这当然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虽然,人类文明史已有上百万年,但是哲学史上从提出这个问题到现在,也只有两三百年时间。一、经验论哲学的回答经验论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下文简称洛克),他的核心观点是“白板论”(Theory of Tabula Rasa)——人类的心灵就像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我们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知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并且讲述至今的“盲人摸象”故事,其背后蕴含着的“算法”正是洛克的经验论哲学。盲人甲摸到象腿,这一经验让他获得的知识是大象是柱子;盲人乙摸到象尾,这一经验让他获得的知识是大象是蛇。他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概念和认知,原因何在? 在于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经验”。你如果想要他们有新的认知,或者接受对方的认知,唯有让他们换个位置摸大象,获得新的或者和对方相似的经验之后,才可能形成新的认知、新的知识。 总之,洛克经验论哲学,强调人类的经验决定了人类的认知。二、先验论哲学的回答康德(笔记侠注: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通过吸纳以莱布尼兹(笔记侠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德国哲学家、数学家)为代表的唯理论,翻转了洛克的经验论,从而开创了先验论哲学。他觉得自己的哲学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确做到了。什么是“哥白尼式”革命?托勒密(笔记侠注:克罗狄斯·托勒密,“地心说”的集大成者)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哥白尼认为反过来,地球绕着太阳转。经验论哲学以经验为中心,认为人脑是被动的白板,经验决定认知,而康德的先验论反过来,以人脑为中心,认为经验是被动的由人脑中的范畴改造的对象。 康德最重要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思想是,不是主体被动反映客体,而是主体主动构造客体。先有概念(范畴),然后才能“看见”物体。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也普遍接受了的观点是:客观真理,独立于我们的认知之外存在,客观真理只待我们去发现。这种观点的底层逻辑、底层算法仍然是“白板论”哲学,对我们长大以后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我们却一直浑然不知。 客观真理真的是只待人去发现吗?李泽厚先生告诉我,不是这样的,这也是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的重大缺陷。李泽厚先生用了一个很不客气的重词来批判这个缺陷:“爬行哲学”,即把人的地位及作用放在一个与爬行动物同等被动的维度。李泽厚先生说,康德认为,客观真理不可知。真正的大象或者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康德说,物自体不可知,人类只可思之,不可知之。 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只能被动适应,人类认知到的“真实世界”,都是人主动的“发明”而不是“发现”,是人主动运用知性范畴,从感性材料与经验中抽离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动反映出来的。现在的物理学认为,以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或者说“创造”能力,可见的物质只有4%,剩余的96%都是暗物质。我们要等待新的哲学家、科学家提出新的范畴、新的概念,在新范式(笔记侠注: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的构造下,暗物质才能被我们“看见”。也许再过一百年,人们会发现,今天的人类还是太狂妄了,其实我们能见的物质百分之四都不到,说不定只有万分之四。只有认知能力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这就是康德哲学的观点。 人类大脑中已有的概念与范畴是认识的主体,以此概念与范畴选取、重组,构造感性经验与材料,最终构成我们的“知识”。这就是康德先验论对洛克经验论做出的哥白尼式的倒转。三、对物理学的影响康德的哲学观点对科学界影响巨大。李泽厚先生说爱因斯坦的“物理实在观”几乎完全重复了康德的观点,所谓“真实外部世界”就是我们的认知范畴创造的世界,康德把真正的外部世界叫做“物自体”——有一个东西在那里,你要认知它真正是什么,以及何所由来,永远不可知。这超越了人类的认知极限,只可思之、不可知之,人类只能依靠各种新的“范式”(paradigm)提供的视角,才能让我们对物自体、客观真理的认识更深一层。先有范畴,再统筹构造外部材料形成知识。李泽厚先生认为,先验论比经验论在科学上更正确,在哲学上更深刻。康德之所以比经验论高明,在于康德是从作为整体人类的成果即认识的形式、范畴出发,而经验论则是从作为个体心理的感知、经验出发。 康德的缺点在于认为认知形式与范畴是先验存在,没道理可讲。李泽厚先生提示我,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的先验论中仍然有神的身影,虽然康德终生不进教堂。实际上,这些范畴与概念并非先验,而是人类经过上百万年历史积淀在大脑中的产物,李泽厚将之命名为“文化心理结构”。 重要的是,人类经过上百万年积累,已经形成了很多范式,特别是在数学和逻辑领域,已具备了独自发明原理与范畴,并据此改造世界的无限可能。例如人类先发明了质能方程式,然后据此选取外部材料,构造出原子弹来。四、对科学史的影响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写的科学哲学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重新回顾了科学史,发现科学史原来是范式创造的“真实世界”的历史。范式一改变,这世界就随之改变了。在新的范式之下,你生活的世界类似于一个全新的星球,你原来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了;你原来看不见的东西,现在看得见了;暗物质变成了明物质。仍然是康德的观点:先有概念,然后才能看见物体。 库恩的结论是,整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新的范式(范畴、概念)下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真实世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