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路名认知或会暴露你的年龄

 哈哈狮的信箱 2019-10-09

了解人们在广州生活时间的长短,有很多方法,问一问他们对广州路名的认知,是其中之一。

如果某个人只知广州有街巷名,不知广州还有马路名,这个人少说也有百岁以上。广州建城虽然已有2000多年,但马路的出现却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广州最早的马路是今天的“沿江路”。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外国人在沙面按照欧洲标准修建的道路很不错,就有样学样地在沙面岛外延伸出来的珠江岸边修了一条道路,既作江堤,又作马路,于是就有了广州城市建设中的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马路。不过,这条马路的名字不叫路,叫“长堤”。这与当时的历史沿革有关。民国以前,广州城里的道路都不叫“路”,无论多大的交通干线都叫“街”,或叫“大街”。小一点叫“巷”、“里”、“约”、“坊”什么的。就是没有叫“路”的。

以现在的北京路为例。作为广州城里由北向南的主干道,史上一直都有,因为途经两座城门,也曾叫“双门底”。到了清代,朝廷命官到广州赴任,一般都是乘船南下,在珠江边上的天字码头上岸,然后沿着这条主干道前往官衙。按照朝廷体例,这条干道便叫“承宣大街”。
广州的交通干道开始有“路”的称谓,是民国以后的事。民国之初,“承宣大街”这种帝制色彩浓厚的名字不再合乎时宜。广州地方政府便给它另起了一个名字,叫“汉民路”。初意是“驱除鞑奴,恢复汉权”。后来又有纪念民国元勋胡汉民的意思。所以,如果某人知道“汉民路”,又非历史学家,他至少会有八九十岁。
上世纪20年代,时任广东省长的杨永泰想将自己名字作为路名,名垂青史,但又碍于只有已故历史人物才可享此殊荣的规矩。便使了点小聪明,将汉民路改作“永汉路”,将万福路的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二字嵌入了广州的路名之中。如今,泰康路仍在,“永汉路”则不知去向。原来,1966年“文革期间”,有人指“永汉路”包含大汉族主义思想,属于“封资修”,必须破掉。加上外地城市都有一条“北京路”,为了表示广州人民心向北京之意,遂改“永汉路”为“北京路”,并一直沿用至今。故此,知道北京路曾叫“永汉路”的人,其年龄不会低于五六十岁。
现今五六十岁以上的广州人,除了知道北京路的旧名,多数还会知道市内其他一些路名的旧称。例如,70岁以上的人会知道中山四五路曾叫“惠爱东路”。而知道中山七路曾叫“烂马路”的人,年龄同样不会低于70岁。至于知道东风西路原叫“德宣路”和“德坭路”,起义路原叫“维新路”,人民南路曾叫丰宁路、太平路,人民北路曾叫长庚路等等,往往都会超过五十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名注册制度的规范,广州的路名不再改来改去。只不过,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路名随着新建马路的出现也越来越多。这反过来成为了新的标准,对新路名的认知越多便越年轻,反之则可能是年纪大了。像东方路、宸悦路、富力路、省实路、晴澜路、晴波路这些路名,充满了新发展的色彩,年青人知道它们坐落何方想怕会多一些,老年人知道的反而不多了。

文字丨图夫

排版 | 饭饭

图片丨文立方 & 网络,不可商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