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文人墨客最爱咏的花之一,一般人咏梅都是兴起时偶得一两篇,但本期和大家介绍的这位诗人却一夜间写出了百首咏梅诗,这位大诗人就是元代的冯子振。据《今古湘乡》记载,冯子振在观摹画家赵孟頫画梅时,一时诗兴大写连写下了100首咏梅诗,后来被编成了一部《梅花百咏诗》,让冯子振诗名大震。 冯子振有位好友,名叫赵子昂,也是当时有名的画师。赵子昂经常在冯子振面前提起自己的好友明本高僧,对这位高僧是推崇备至,但冯子振看不起这位僧人。一日赵子昂带着明本高僧造访冯子振,冯子振便故意拿出自己的得意作《梅花百咏诗》来炫耀。 明本虽是僧者,但在文学上造诣也是颇高,他能诗善曲。看见眼前这位大诗人的举动,他也不甘似弱一连写下了百首咏梅诗。冯子振惊讶不已,但却并不觉得对方胜过自己,所以仍不为所动。明本最后便在纸上写下了几十个字,对方一看原来是一首《九字梅花咏》,这首诗是明本早年的作品,此诗一出冯子振立马心服口服,从此二人就成了知己好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
这是一首很少见的九字古诗,在当时流传很广,也成为了明本的代表作。诗的首联从夜来的疾风下笔,西风吹入林中折了树枝,连渡口的小舟也入了沙滩低凹处。这两句是为后句写古梅作铺垫,道出了古梅的生长环境的恶劣。 次联则开始正式写梅,“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说明这是一颗被世人遗忘的野梅,它生长在野桥边的屋角上。在这9个字中,诗人一连用了“野”、“古”、“独”、“寒”4个形容词,写出了古梅遗世独放的不凡之气。而后一句则是典型的倒装句,月下梅花的疏影倒映在书房的窗户上,诗人用一个“敲”字赋予梅花灵性。 到了第三联诗人则是从细节上描写古梅。在一般咏梅诗中,梅花都是凌寒怒放,但本诗中经历了西风肆虐的古梅却展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姿态。诗人用“半枯半活”和“欲开未开”两个词来形容这树古梅,用枯萎的蓓蕾衬托充满生机的花骨朵,才更显出这古梅经历过西风寒霜后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由咏物转为抒情,在这么绝美的寒梅眼前,就算是再厉害的画工也要缩手不敢下笔,而自己也是因为太爱梅香所以才忍不住写下此诗。这一句看似写得随意,但却引出了前几句不曾提到的梅香,可谓十分高明。 纵观全诗,无论是遣词用字还是拟人手法的运用,都是贴切而又自然的,将这枝在西风中凌寒独放的古梅写得跃然纸上。后来画师赵盂頫将明本当天写下的百首咏梅诗,以及早前冯子振的咏梅诗一起刻印下来,成了一本《百梅双咏》,而这件因梅“不打不相识”的事也成为一时美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