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闲话五、赏石 赏石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高雅文化。原始人在石器选料上,初重实用,渐重色彩、质地,进而发展成为装饰品和饰物,成为审美对象。原始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美丽的小石子作为装饰物,这是赏石文化的早期行为。1955年,在南京市区鼓楼冈北阴阳营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品中,在死者的口中和陶罐中发现藏有数十枚雨花玛瑙及其工艺品。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古人收藏和欣赏美石至少有五六千年文化史。 最早文献《尚书》记载,九州上贡的物品就有石头,青州有“铅松怪石”,徐州为“泅水浮磐”。《诗经》记述了先人对美石的歌颂和以石为信物、以石为礼品相互赠送的情景。“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琼华、琼莹都是美石。 唐代许多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杜甫等都十分爱石,有关山石的著作也相继出现。白居易诗存三千多,其中《双石》、《太湖石》、《蓬石》、《问友琴石》等咏石诗多篇。《太湖石》咏道;“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太湖石的形成原因、形状特征,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石比作大山的缩影,既寓意深远又形象生动。杜甫曾得石一方,石不大而奇峰突兀,意境深远,以南岳的祝融山而名之,取名曰“小祝融”,意蕴深远,具有诗情画意。 宋代相继出现一批赏石、评石、收藏等方面的文章和专著。杜绾的《云林石谱》共三卷,“汇载石品凡一百一十六,各具出产之地,采取之法,详其形状、色泽而第其高下”。并按“质、色、形、纹、声”为序叙述。《云林石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谱,是对奇石艺术的全面总结。 书法家米芾最早提出“相石”标准。《渔阳公石谱》称:“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雅,曰透,四者虽不能尽石之美,亦庶几云。”后人根据他品石、藏石及书法风格,逐步演变成“瘦、漏、透、皱”的米芾“四字相石法”。 苏东坡也一生钟情于石,曾在扬州任时获两枚奇石,其《双石》说:“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石,岗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苏东坡写过大量的赏石、品石诗文,其著《怪石供》、《后怪石供》,对所集之石从质、色、形、象以及陈列、鉴赏作了细致生动的描述。他还提出“石丑而文”以丑为美的赏石观。“文”指石的纹理,“石丑而文”赞石不求外表,而重内在。 郑板桥在赏石理论方面继承了苏东坡的观点,并又进一步发扬完善,使之系统化、完整化.在《板桥题画兰竹》中曰:“东坡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妙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因此,他在米芾赏石四字诀中又增加一个“丑”字,为“瘦、漏、透、皱、丑”。 具体来说: 瘦:孤峙无倚,亭亭玉立; 漏:孔洞穿连,玲珑透剔; 透:孔道通达,清幽深邃;‘ 皱:面有波澜,不平不滑; 丑:苍老古拙,不修不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