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县级政权得名全收录(12)

 凡凡人人人 2019-10-09

广东省,名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简称“粤”,又称南粤。

 

广州市,在周朝的时候,现在的广州叫做“楚庭”。秦朝的时候现在的广州叫做番禺(南海郡的郡治,南海郡包括今广东大部)。汉朝的时候,交州的州治广信(梧州,一说封开)。三国的时候,吴国孙权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广州,因为把州治从广信东迁到番禺,故名广州。又称穗、穗城、花城、羊城、五羊城。

越秀区,因区内有羊城名胜越秀山而得名。越秀山因汉初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越王台而得名。又称东山。

荔湾区,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他在驻地的附近,沿着溪湾,经营种植荔枝,开辟莲塘,这便是荔枝湾的由来。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又称西关、原芳村。

海珠区,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取其“海上明珠”之意。又称河南。

天河区,得名于区内的天河体育中心。

白云区,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

黄埔区,得名于区内的黄埔港。又称凤浦。清代外国商船经常停泊汇集在此,外国船员讹读“凤埔”為“黄埔”,久而久之,便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称的“黄埔”。

花都区,因地处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

番禺区,《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誌》及《初学记》等,均认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為秦始皇叁十叁年(西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

南沙区,旧名沙埠,又名沙浦,因黄山鲁南面原为船艇锚地,古又名南湾。

增城区,建县於东汉建安六年(西元201年),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从化区,相传黄萧养起义迫使明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持统治,如為加强封建统治,对数十万“战俘”安置採用怀柔政策。朝廷在北划出土地叫“从化”。”取服从教化之意。

深圳市,见史籍于 1410 年(明永乐八年),当时的深圳只是一个小村庄,于清朝初年方才建墟。“圳”在客家方言里是田间水沟的意思,“深圳”因村庄周围水泽密布,田间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又称鹏城。

福田区,名称来源于“福田村”。南宋光崇年间( 1192 年),上沙村的始祖黄金堂的第四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的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因造的田一块块象格子一样,就取名为“格田”,后看到田里的庄稼颜色碧绿,好似幅幅图画,心理非常高兴,又将“格田”更名为“幅田”,因“幅田”中的“幅”与“福”同音,再改名为“福田”,有“得福于田”之意。“福田”的另一种说法是宋代所题“湖山拥福,田地生辉”一词。

罗湖区,来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存在的罗湖村。“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罗湖”就来自周围湖塘众多的那座山的名字。“罗湖山”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即被夷平。

南山区,南山这一名称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历史上,南山村名变更过多次。以前,因南山村民大多姓陈,曾叫“陈屋村”,后来,因村址位于大南山麓北侧,又得名“南山村”。

盐田区,名称来源于“盐田村”和“盐田墟”。盐田村、盐田墟的最早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因在海边造田晒盐得名。

宝安区,取名“宝安”,据说是由于今属东莞市的宝山,古时产银,银在当时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言宝,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还有一种说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而名”。

龙岗区,龙岗多山,山岗犹如伏卧的巨龙。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从梅县、兴宁、五华等地,迁了一些人来龙岗定居, 1881 年,正式命名龙岗。

珠海市,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

香洲区,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设香山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立香山县。由古香山得名。

斗门区,1958年11月,称中山县斗门大公社,1965年7月成立斗门县。

金湾区,2001年析香洲区与原斗门县设金湾区。以境内金海滩与海泉湾而得名。

汕头市,因处韩江三角洲之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当地古称栅薄为汕,故名沙汕头。后简为汕头。可见汕字本义为以薄(一种捕鱼工具)捕鱼,汕头亦当指捕鱼之所。又称鮀[tuó] 城。

金平区,2003年1月撤销汕头市升平区、金园区,合并为汕头市金平区。

龙湖区,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又称蓬洲。

濠江区,以境内濠江得名,又称达濠,河浦。

潮南区,因地理位置位于原潮阳市(县级)南部而得名,“潮南”一词为“潮阳南部”的简称。

潮阳区,濒临南海,因地处海之北而称潮阳。

澄海区,澄海县建于明嘉靖42年(1563),以“澄清海氛”之意命名。

南澳县,“澳,在南方就是‘泊船的地方’,古时候南澳(岛)又称百澳,就是形容其可供泊船的港澳之多。

佛山市,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挖掘出三尊佛像,以为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又称禅城。

禅城区,以佛山简称“禅”得名。

高明区,。元鼎六年(前111),朝廷置兵高明寨(今明城青玉岗),因此地势高阜爽垲,兵寨处于山南水北的高而明亮之地(明,古义引申为“阳”,山南水北之地为阳),故称“高明寨”。

三水区,嘉靖五年(1526年)分割南海县、高要县设置新县,隶属广州府。因县治所在地河口控西、北、绥三江汇流,取“三水合流”之意,定县名为三水。又称淼城。

南海区,之名源于秦朝建立的南海郡。而南海郡因靠近南方海洋得名。

顺德区,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黄萧养起义爆发。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顺德县,取“顺天明德”之意,县治太艮堡,并改名大良。

韶关市,韶关,简称“韶”,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74年),韶州城武江河边开设税关。又称韶州、桥城、韶城。

浈江区,名字来自韶关的母亲河之一---浈江,源头位于江西省信丰县石溪湾,至广东省韶关市沙洲尾以上河段。浈江古称保水、始兴大江,俗称东河、东江。唐嗣圣元年(684年)在其流上游设浈昌县(现南雄市),改称浈水,又叫浈江。

武江区,名字来自韶关的母亲河之一---武江。

曲江区,以前是曲江县,距离韶关最近的县城,同时也是韶关最早的名字之一。汉朝元鼎六年置县,浈江至县东南与武江河合流,二水相合,谓之相江(现改名北江)。由于北江河段流经此地迂回曲折,故名曲江。

乐昌市,《乐昌县志》有记载:因县境内有乐石、昌石二山石而得名。在县城东三里,有两石山相连,上小下大如“昌”字,“其下产石,疏理有声,可为悬。”又称佗城。

南雄市,五代十国时候设置雄州,宋朝开宝四年设置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故此称此地为南雄,此地位于大庾岭(五岭之一)的要口,梅关锁定南北咽喉,控带群蛮,襟会百越,故起“雄”字为名。

始兴县,始兴是韶关最早的名字之一,三国时期吴国始置始兴郡,因为境内有河,名为“始兴江”,故取其名。

仁化县,唐朝年间在仁化乡的走马坪置县,因此得名。因为此地为古时犯人发配之地,是改造犯人的地方,仁感德化之意,故称仁化。又称锦城。

翁源县,以翁江源头得名。根据《今县释名》记载:“梁置,县东有翁山,亦曰灵池山,壁立干仞,巅有石池,池中有泉穴八,即翁溪之源。相传有老人隐此,故山溪俱以翁名。”

新丰县,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建置新丰县,取义于“物产丰富”之意,故称“新丰”,属南海郡管辖。新丰原属广州,于1988年1月划归韶关。

乳源瑶族自治县,宋朝乾道三年(1167年)设乳源县。由于县城北有钟乳岭,山腰有岩穴,穴中有水南流,产钟乳石,因以为名。

湛江市,因史上曾属椹(shèn)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又称港城,广州湾、白瓦特城。

赤坎区,原为海旁坎头,土壤为砖红壤,裸露面为赤色粘土,故名赤坎。法国租占广州湾初,把整个广州湾划为分二市(麻斜市、西营市)三区(赤坎区、坡头区、淡水区)进行治理。赤坎区名由此而来。

霞山区,由霞山村得名,又称西营。

坡头区,以驻地坡头镇命名因地处一山坡高处而得名。

麻章区,《雷州府志》记载,“麻章”因多有剑麻及章鱼而得名。

廉江市,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濂江县,属招义郡。《读史方舆纪要》卷104谓九州江唐时为龙化水,有支流南廉水,“唐廉江县以此水名”。

吴川市,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吴川县(治设吴阳),因县东有吴川水而得名,隶属扬州高州、高凉郡。

雷州市,唐朝初年,雷州半岛的行政区划属南合州。贞观元年,南合州更名为东合州。贞观八年(627年),东合州改名为雷州,州治为海康,上属岭南道,这是雷州有名之始。因境内雷山雷水得名,又说因当地崇拜雷神得名。又称海康。

遂溪县,据《雷州府志》记载:“遂溪”是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之意。

徐闻县,据康熙年间《徐闻县志》载:“徐闻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徐徐而闻乎?此徐闻所由名也”。梁模《广东壮语地名初探》(载广东省《地名工作通讯》总第37期)认为,徐闻为古僮人的集居地,应为壮语地名。“徐”壮语意为村,“闻”即汶字音(今两广的广大地方仍称泉水为汶水),故“徐闻”意为泉水村。

肇庆市,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又赐名肇庆府,为肇庆名之始,意为“始兴庆祥”的发祥之地。《舆地纪胜》卷96:“徽宗封端王,以潜邸陞兴庆军节度,广东运判燕瑛奏兴庆军元系端州,寅缘陛下潜邸,欲望亲洒宸翰,赐以美名。遂赐名肇庆府。”又称端州。

端州区,1988年肇庆市升为省辖市,置端州区,端州之名始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端州治此。

鼎湖区,因鼎湖山得名。

高要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县,以羚羊峡(古称高要峡)居高险要之势而得名,初隶交州苍梧郡。《读史方舆纪要》卷101:高峡山“府东三十里。高百余仞,周十里,与烂柯山对峙。江流至此,夹束而出。一名高要峡(今羚羊峡),汉以此名县”。

四会市,因县境有四水会流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卷157:“四会者,东有古津水、浈江,西有建水,北有龙江,四水俱臻,因以为名。”

广宁县,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析四会县永集乡的太平、永义两都,清泰乡的大圃都及重山乡的柑榄都,共4都11图,置广宁县,取“广泛安宁”之意。《读史方舆纪要》卷101:“嘉靖三十七年平大罗山贼(按,此为封建统治者对大罗山瑶民起义的侮称),因析置广宁县”,取“地广而永宁”之意。

怀集县,《郡县释名》:“《天文志》云,怀集以水名怀溪也。”

封开县,开建县,南朝宋元嘉中置开建县,以开江为名。

德庆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康州为绍升为府,颂其以德致庆,名为德庆府,德庆之名自此始得,隶属广南东路。又称康州。

江门市,因位于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烟墩山和江北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又称四邑、五邑。

江海区,依江临海,故名。

蓬江区,以境内蓬江得名。

新会区,新会在秦朝时属南海郡,到三国时期孙权置为平夷县,意在对当地以土著居民为主的稀疏人口实行镇抚,到晋朝改称新夷。“新会”一名最早出现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东晋,当时叫“新会郡”。又称冈州。

台山市,明朝分出新会县西南部设“新宁县”;民国三年,考虑湖南、广西也有新宁县,为了避免重名,于是因县城北有三台山这一自然地貌而改名为“台山县”。又称姜吴、新宁。

鹤山市,于雍正九年在鹤城镇设置“鹤山县”,因城北有一小山,形似仙鹤而得名。

开平市,开平原为恩平、新会、新兴三县交汇地带,大部分地域本属恩平,其北部低山丘陵区在明朝成为造反民众的聚集之所,朝廷常常为此发兵镇压,曾在此设立“开平屯”,取“开通敉[mǐ]平”之意,派军队驻扎,一边屯田垦荒,一边维持治安。

恩平市,最早设县是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始称“思平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8肇庆府《古迹》:“思、恩字形相似,唐改齐安为恩平,是复晋、宋故名,而字画稍讹耳。”

茂名市,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茂名县,为纪念古道士潘茂名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卷161:茂名县“以道士潘茂姓名为县名”。另据《新唐书·地理志》:茂名县“以茂名水为名”。

茂南区,以茂名县南部命名。

电白区,梁大通二年(528年)再析高凉郡置电白郡,以其地多电闪、雷鸣而得名。《舆地纪胜》卷118:“雷州之北,高州之南数郡,亦多雷声,似在寻常之外。”

高州市,之名源于高凉郡。《太平寰宇记》卷161引《投荒录》云:“高凉郡土厚而山环绕,高而稍凉,故以为名。”又称潘州、高凉。

化州市,化州古称石龙,相传有龙潜于罗江之中,变化无穷,北宋太平天国五年改称化州。又称罗州、南石州、辩州、陵水郡、勋州。

信宜市,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怀德、潭峨、特亮3县,并入信义县(属窦州),因地南近信山,北接招义山而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改称信宜。又称玉都。

惠州市,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改为祯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以避仁宗讳,改祯州为惠州,此为惠州名称之始。由祯改惠,义相近,皆为美好吉祥之词。

惠城区,以惠州市简称命名。

惠阳区,惠州又称惠阳。

博罗县,《后汉书·郡国志》注:“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但《宋书·州郡志》称:“二汉皆作‘傅’字,《晋太康地志》作‘博’。”

龙门县,县治设于西林部七星岗,地势险要,为水陆交通要冲,被称为上龙门,故而得名龙门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2广州府《古迹》“上龙门镇”条云:县“以龙门镇为名”。

惠东县,因在惠阳县之东,故名。

梅州市,清光绪《嘉应州志》卷4:“宋改敬州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又称嘉应府/嘉应州、循州、敬州、齐昌府。

梅江区,以梅江得名。

梅县区,始建城于秦朝,2013年10月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又称程乡县。

兴宁市,县境广跨古兴宁江(今五华),右别溪(今五华琴江)和左别溪(今宁江)流域。县名由兴宁江而得,县治设在今五华县华城雷公墩。

大埔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6潮州府《古迹》:大埔县“治大埔村,因以为名”。

丰顺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6潮州府《古迹》:丰顺县“治丰顺镇,因以为名”。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又称岭东、新阳、揭岭、凤里等。

五华县,1914年改名五华县,因县治北枕五华山故名。又称长乐县。

平远县,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103:“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

蕉岭县,1914年,因避免与河南省的镇平县相混淆,改名为蕉岭县,“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因县治北有小山名蕉岭得名。又称蕉阳、桂岭、镇平县。

汕尾市,1988年析置汕尾市(地级),因驻地原建于海滩沙坝尾部而得名。相传宋时在沙滩尾部建村故名。《潮州志》称:俗以沙坝村落为汕,或指海旁捕鱼之所为汕。又称海陆丰。

城区,1988年析原海丰县东南部7镇置城区。

陆丰市,取安陆县的“陆”和海丰县的“丰”两字为名,治设东海滘(今东海镇)之旧寨城,隶属惠州府。

海丰县,据清嘉庆《惠州府志》和《岭南杂志》记载:“海丰,亦称南丰,以大海在邑南故云”。海丰取义于“水族甚多”,“南海物丰”而得名。县以南海海产丰富而得名。

陆河县,由陆丰、河田各取一字为名。又称吉康。

河源市,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龙川县置河源县,以“县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而得名。又称槎(chá)城。

源城区,南朝齐于此置河源县,历为县治,故名源城。

龙川县,因县有龙潭自嶅山注川,故名龙川。龙川之名始见于《史记·南越列传》“佗,秦时用为龙川令。”《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广州记》云:“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

连平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5惠州府《古迹》“惠化都”条云:明隆庆以后,陈阔口等起义军以九连山为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后被镇压下去。崇祯六年置连平县,“以九连克平为名”。

东源县,国务院1993年11月8日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以位于东江中上游得名。

和平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镇压浰头山农民起义后置和平县,以和平峒[tóng]为名。

紫金县,因县城东北有一紫金山,气势磅礴,居城之首,故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103:紫金山“在县治东。城跨其上”。县以紫金山得名。又称永安县。

阳江市,阳江之名,始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分高凉县置阳江县,因临漠阳江得名。《太平寰宇记》卷158:阳江县“因邑界阳江为名”。又称鼍(tuó)城。

江城区,因历为阳江城区的所在地而得名。

阳东区,以在阳江市之东而命名。

阳春市,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废莫阳县,改置阳春郡并置阳春县,命名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之意。又称春州。

阳西县,因地处原阳江县之西而得名。

清远市,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废政宾县入清远县,属广州。清远县名沿冽江之义,取清洁、清澄之意而名。民国《清远县志·沿革表》称:洌,意为清洁、清澄,因县内江河清洌故名。市名清远,盖亦取义于此。“清远”原意应为“清明广远”。“清”,意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表达一种良好意愿;“远”,是指清远地域广大,远离统治中心(时南梁都城在建康,今南京),表示政区的所在位置。

清城区,清远建市后,原清远县析置为清城区、清郊区。

清新区,1992年6月清郊区改为清新县。

英德市,《英德县志》记载,英德得名缘于南宋宁宗赵扩。宋宁宗曾受封英国公,英州是他的封地。继帝位后,庆元元年(1195年)冬十月,即因其“潜邸”升英州为“英德府”“以承恩泽德”,表示“上不忘列祖,下不忘州民,恩德于封地”。

连州市,隋开皇十年(590年),在桂阳县置连州,此为连州设置之始。“连州”得名缘于山。置州时境内有黄连岭(今连山境内),盛产黄连。

佛冈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立佛冈直隶军民厅,简称佛冈厅。“佛冈”之名是由佛冈村而来。佛冈村”因村中建有佛寺而得名。也有说佛冈得名于观音山,说观音山有一“天成佛像”,故而名之。

阳山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阳山县,属桂阳郡。是为阳山建县之始。阳山县因秦朝末年在县境设阳山关而得名。另有一说,县有阳岩山,又名丫髻山,高出众山,日光先照,故名。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名讳,改称连山县。连山县名自此而始。连山得名与连州同源。县南有黄连山,峰峦连络,多草木。旧志载,山产黄连,故名。

连南瑶族自治县,处连县之南,故名。

潮州市,潮州一名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因当时在原义安郡地新建州一级行政机构。取潮流往复之意而名为潮州。《元和郡县志》卷34:潮州“以潮流往复,因以为名”。

湘桥区,因域内有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而得名。又称府城。

潮安区,东晋咸和六年(331)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1912年改为潮安县。又称海阳。

饶平县,饶平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析海阳地三乡八都置县,取“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之意得名。《郡县释名》广东卷:“国朝(明)成化十四年,都御史吴琛、朱英以饶界于江漳,地远民顽,请析海阳八县地置县于三饶。三饶者,上饶、中饶、下饶。今县治在下饶也,曰三饶太平矣。”饶平取“三饶太平”之意。又称饶邑、饶阳。

揭阳市,揭阳是广东古县之一,因揭阳岭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103:揭阳故城“在(揭阳)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县在揭岭之南,故曰揭阳。

榕城区,原榕城镇,据《揭阳县志。物产》载:“揭最多榕,故名为榕城。”可见揭阳境内自古多榕树,是“余荫百里凉”的“古榕乡”。所以,以榕城名县治。

揭东区,1991年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东部境地,故名。

普宁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取“普遍安宁”之意,置普安县。

惠来县,明嘉靖三年(1524年),析潮阳隆井都的一半和大坭、惠来、西头三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置县,因治设惠来都,故得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6潮州府《古迹》“惠来都”条云:惠来县“治惠来都,因以名县”。又称葵阳。

揭西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云浮市,1914年,因与直隶、四川、湖南等省东安县同名,改名为云浮县。因县内有云雾四时不散的云浮山而得名。又称石城、石都、硫都。

云城区,因云浮山多云而得名。

云安区,1996年1月设立云安县,2014年撤县设区。

罗定市,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镇压罗旁山区(包括今罗定地)少数民族起义后,升泷水县为直隶州,取罗旁平定之意命名,叫“罗定州”。明万历五年(1577年)罗旁瑶民起义被镇压后,改泷水县为罗定州。1912年改州为县。罗定者,即“罗旁已平定”之义。

新兴县,《今县释名》:“汉临允县地,有新江(即新兴江),晋分置新宁郡,并置新兴县。”县以江名。

郁南县,1914年,因它与青海省西宁同名,并且在郁水之南(西江古称郁水),故更名郁南县。

东莞市,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广东新语》卷16《器语》云:“莞音完,又音官。盖其为用最古。东莞人多以作莞蓆为业,县因以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亦曰东官。”又称莞城、香市。

中山市,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以其本籍之县,改名中山县。

东莞和中山为全国不设市辖区的四个城市之二,俗称直筒子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