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分钟谈枪:11XB枪的继承与创新

 CaoJunRuix5g8a 2019-10-09

70周年国庆阅兵已经结束,国内新一波的军事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有信息发布,有评论解说,有技术分析,反正都在一片自豪中亢奋着。

在庆典中使用的枪械可有两种,一种是XB枪,一种是QCQ15冲。

今天我们来分析国庆阅兵中首次亮相的XB枪

标准型与卡宾型

总体造型图

首先来看型号,从公开的图片相关信息来看,依然没有正式定型,在枪身上看不到制式代号,而出现的是XB+生产序列号,从这方面可以判定,XB枪并没有正式定型,只能算是试用。

图片来自网络,可清晰看到代号。

从整体布局来看,总体采用欧美式风格,具体的说是AR风格,如果将其按照谱创新的谱系划分,这把枪就是AR步枪的汉化版,准确的说是HK416的汉化版。我们中国人内心都对血统分的很清,这点虽然不及以犹太人,但也是紧挨的,要说这个枪的血统,无疑是AR血统。当年95的外形与法国的法莫斯相近,很多人都说是山寨法莫斯,但其实外部细节不同外,内部完全不同。而XB枪呢?就说不过了。枪械作为一款设计作品,它与艺术作品和文艺作品也一样,是讲究风格和血统的,估计这也是阅兵直播现场解说中不好意思解说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解说词中也没有对XB枪的特别介绍或是赞美之词。

整枪图片

携行状态

从总体外观造型看,XB枪抛弃了95的无托结构,也没有靠向传统的AK系结构,而是以身相许的投向AR。从此,中国在轻武器的设计上将摒弃意识形态,跟上欧美。在这里为什么不接说引领呢?这主要是体制条件不具备引领的沃土。即使有好的设计思想和理念,没有大大佬的支持也只能胎死腹中。我们还是言归正传,继续说枪。

左侧视图

左侧视图

下面我们结合公开的图片对相关结构进行详细解读。

1.膛口装置

卡宾型枪支的膛口装置与调节器

首先来看膛口装置,这个从M16到95,再到今天的XB枪,这种结构的膛口已经50年左右了,还是长那个样儿,难道这个膛口装置天生就是最优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还长这个样呢?可以肯定的说,XB枪研制中在中间弹道学这方面没有进行深度挖掘,轴轴的继承了不该继承的。

2.调节器

先来分析导气孔的位置,从标准型和卡宾型的图片来看,两个枪的调节器在距离枪尾端的同一个位置出,这一特征的背后是面临较大的技术公关,这主要涉及自动机开锁时机的问题,存在长短枪管难兼顾的现象。

两型枪的对比

导气式自动机的导气孔位置是经过内弹道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定的,涉及到的参数较多,一般都难以实现位置的统一,所以很多枪都根据枪管的长度比例确定不通的导气位置,这也是最简单,最可行的方案,其它方案都存在较多的技术问题或概率成分,结果会出现量产难度大问题。XB枪把这个位置统一了,确实很可贵。对统一导气孔统一位置后的结果,将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研制过程中自动机多次出现问题,最终得到优化根除;另一种是隐藏着不可靠的隐患,在研制过程中试验时没有暴露出来,或是暴露出来,进过举一反三得一解决。但我要强调的还是概率,一千次没有出现,并不代表两千次不出现;一千支没有,也并不代表两千支没有,总之,这种刻意的统一导气孔位置的方案将存在开锁与弹丸出枪的矛盾,主要表现有:膛口火焰大,弹道不稳定,弹丸终点离群率高,拉壳钩易疲劳,枪击导转轴工况苛刻,节套闭锁处烟熏重等方面。看国外互换性枪管的导气孔位置,一切都将明白。当然,我们对XB枪不同长度的枪管内膛参数未知,如果不同枪管内膛有异,在此做的分析也就不一定准确。

调节器特征

再来说调节器的结构,与95-1相近,想必整个导气系统的参数是继承了95-1步枪的,这包括导气孔大小,气室结构尺寸,活塞及活塞簧等,不同的就差长度和活塞限位了。参考整体结构,它的自动机结构与AR18是相近的,估计狠狠的参考了一番HK416。形成HK416的自动机加95的导气系统,全部采用了有先例的方案。至于原理,爱好者们可直接搜索相关HK416的介绍。

3.上下机匣的结合

上下机匣由两个销子联结

从图片可看出这与AR步枪很相近,都是前后各一个联结销子,不同的是后联结销被设计到了上方,这样的设计在生产工艺和拉机柄设计上确实方便,但存在的难点也不少,主要体现在枪械使用频次较多或大量拆卸后,后部接口处的间隙变大,导致上下机匣之间结合稳定性变差,大晃动或大间隙使握持时松松垮垮。当然新的表现不出来,旧了就明显了,这种结构的不足就是老的快。说这个肯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只要一分析铝合金材质的U型槽在多次使用后口部会不会变大?就会对这个分析的对错立马做出准确与否的判断。当然还有人说AR系的枪械都不存在这个问题,那这个也不存在。在此我还是继续解答吧。AR系枪械的上下机匣在后端的结合在快慢机的边上,位置比较偏下,几乎与前端结合在同一水平线上,具有较好稳固性,同时AR步枪的上机匣的尾端是封闭的,接口在下方,上机匣的尾端是较稳固的,并具有耐用性。XB枪就不一样了,从上下机匣右侧拉机柄的开槽可以推断出,它的上机匣尾端是开放的槽形,这个与03式步枪相近,可以说是继承03式步枪上机匣的工艺特征,直接没有理会03的用户体验。对这个接口性能的推断,需要时间来验证,对它的推断暂时就说到这儿,等待时间来判定吧。

4.护木

护木处可清晰看到螺钉,销子和内衬

护木作为枪械握持部件,从最初的防护已经发展为全枪的战术功能拓展的载体,这种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了护木的固定难度。以前的AK,即使护木松动也属于正常,但现在不得有松动,一旦有松动,战术拓展性能就得不到保障,为此护木的设计难度在逐渐增大,在护木上倒下的设计不在少数,从事枪械设计的再清楚不过。

我们来看XB枪的护木,从外部照片来看,在护木的前端上方是内六角的螺钉固定,后端的导轨下方也有销孔,但后端又是圆形的,#由此推断出护木的安装是过约束安装。机械装配中,最头痛的就是过约束装配,希望护木不是,要不然装配人员会骂娘的。

对前端内六角螺钉的结合,不知采用了放松垫还是螺纹垫还是螺纹禁锢胶,如果是螺纹禁锢胶,那早些准备挨骂吧,装配的作业人员会骂,修理所的作业人员会骂,使用者也会骂。同时骂的还有那个内六角,这个再被禁锢后在拆卸时一旦将内六角打滑,那直接没的卸。至于网络上指出的护木内衬等,这个不是什么新技术,新工艺,M16四十年前就有,就是一个简单的注塑时镶嵌钢板,铝合金或其它异性材料。

5.弹匣

装在枪械的弹匣

看图片上的弹匣,并没有继承95的,在相关网文上看到,95的弹匣能够装入,但会有挂机故障,这就让人觉得有点点遗憾了。弹匣作为战时损耗较大的器材,又不能完全继承,这在日常训练,装备配置和战时都是较大问题,至于经费,那就不用思考了,你不不差钱我也不给你省。

安装95-1弹匣

安装95-1步枪弹匣

下面来分析接口,XB枪依然继承了前挂后拉卡的AK式风格,这种接口经过实战验证,确实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95步枪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将前挂后拉装入与直插装入完全融合,这两种方式都可装入弹匣,在设计上绝对是下足了功夫。但不知新步枪有没有这个功能,如果没有,那就是倒退。因为这个功能很多天天玩枪的老兵都不知道,对换了研发队伍的设计人员来说也存在不知道的可能。

在弹匣的上端两侧留出了透明的余弹判断窗口,这点儿是比较实用的,既解决了全透明弹匣整体外观和材质脆硬的不足,又有效的实现了功能,这是95步枪的弹匣所不具有的。

6.弹匣卡笋与更换弹匣

弹匣卡笋左侧没有凸起,有空枪挂机卡笋

弹匣卡笋右侧有凸起,

大家都知道枪械更换弹匣的快捷性是判定操作机动性能的主要指标,为此探索各种快速更换弹匣的动作,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AR系枪械的按压弹出和AK系枪械的用弹匣敲击弹匣卡笋来掉下弹匣。XB枪采用的是AK风格的前挂后拉动作装入的弹匣,但相对于AK,弹匣卡笋距离护圈很近,切偏小,敲击掉下并不好操作,用右手食指推弹匣卡笋,对于手指较短的人是够不上的。将图片上打入矢量化标尺,测出握把到弹匣卡笋右侧按压位的距离,就会发现这一参数不能满足中国人手形参数标准的0.95的百分位,只能满足0.5的百分位,也就是只能适应一半人,所以右手食指按压弹匣卡笋是存在不足的。

对弹匣卡笋的优化,在此提出个人建议,就是在左侧也加入侧面按压凸起,对这个按压凸起的操作是在枪机挂机时,左手从枪左侧一抹,弹匣卡笋直接被抹掉,也可以用新弹匣从侧面刮过,直接刮掉枪上的空弹匣。在更换弹匣方面实现“一抹掉匣,一拍上弹”的快捷操作,在不改变其它零件的基础上有效弥补当前存在的不足。

对这个功能,在有枪体验的爱好者可以直接体验,进行左撇子持枪,右手更换弹匣,由于弹匣卡笋上有右侧按压凸起,所以左撇子持枪会立即体验,当你体验完后就知道我说的是否有理了。

7.抛壳窗

可看到抛壳窗处的细节

对XB枪上的抛壳窗实在是伤感,远看是个黑洞,近看里面参差不齐,也不知怎么通过扬尘试验的,看看AR系枪械,那个一拉弹开的防尘盖将抛壳窗护的严严实实,规规整整,生怕被看到内部,新步枪尽然搞了个一眼看破的黑洞,琢磨不透哦!在抛壳窗后缘还有AR系枪械的挡壳凸起,难道新步枪也采用了弹性抛壳机构吗?在这里还是不再推断的好,要不然读者肯定会烦了。

8.肩托

肩托采用了与AR系步枪相近的伸缩结构,但接口并不是圆形的,是多面结构,也比AR粗壮了很多,不知在限位,档位和转换操作等方面是否也做出优化,这需要在这方面公开更多信息时才可进一步解读。从肩托的长度来看,比以往枪械要短,这在机动灵活的战术需求和紧凑式握持要求下是合理的。

肩托与座的结合,多面柱形结构

9.拉机柄

拉机柄枪械右侧,抛壳窗下方

枪械左侧上下机匣之间无开槽

在枪械的右侧的上下机匣之间有一个开槽,再对比枪械的左侧,并没有相同的开槽,所以这就是拉机柄的让位孔,由此可推断出拉机柄采用了固定式设计,与枪机为一体,这在图片中也看的到,结构与03式步枪是相近的,估计是借鉴了03式的经验,但并没有重视03式步枪拉机柄偏低存在的用户体验,这种不渗入用户体验的设计在产品研发中是非常忌讳的,既然03式在军方已经有这方面的体验,那么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就要重视,要不然客户体验永远都渗不到后期设计中。

10.背带环

背带环分别在护木前方和机匣后方

传统枪械背带环大多布置在护木前方和肩托上,对肩托上的背带环还基本能去适应人,但护木前方小那个在将背带挂装后,存在挡手或影响战术附件使用的问题,大多使用者表现出不适或反感,对此,让枪械设计者很是难堪,直到有人将QD-Sling接口引入到背带上后,背带的挂装才得到好的评价。在XB枪上看不到QD孔,实属遗憾。

再来看新步枪的背带环,一个在护木前方,一个在机匣尾部,肩托上没有,枪械整体背带接口过少,携行灵活性不足哦。

今天我们就暂时评论这10点,后期有时间或相关资料丰富后再继续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