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色黄入脾,和胃、养胃气,所以连生孩子这种大耗元气的也能补。一碗小米汤里那么多的种子,就是用它们的生命力来强化你的生命力。 1 小米的营养元素 小米熬粥有“代参汤”之美称。这是因为小米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较高,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都不低于稻、麦。一般粮食中不含有的胡萝卜素,小米每100克含量达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等重量的小米中含铁量比大米高一倍,因此,对于老弱病人和产妇来说,小米是最理想不过的滋补品。 2 小米最精华的部分,是熬好后那层米油 米油是小米力量最足的地方,它最主要作用是养胃气,健脾胃,温肾阳。 真正好小米熬好以后,稍微凉一些,米油会在表面结成一层皮。米油越厚,小米的能量越足。米油,也是检验小米质量的最直观标准。 煮粥时千万别把那层粥油给熬洒了,不然粥就没什么作用了。 3 喝小米粥,能养脾胃 中医认为,同是种子,数量越多则能量越大,滋补力就越强。故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中粟米最佳。小米春种秋收,得天地之气最全,得土气最厚,为脾之果,最养脾胃。小米味甘、咸,性凉。味甘、色黄入脾胃经,味咸入肾经,既养先天之本——肾脏,又养后天之本——脾胃,成为养生保健之佳品。 4 喝小米粥,还能促进睡眠? 国外营养学家发现,喝小米粥还有助于缓解失眠。这是因为,实验表明色氨酸与人类睡眠愿望的产生和困倦程度密切相关。食物中蛋白质内色氨酸含量越高,越容易入睡。这是因为色氨酸能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一种催人欲睡的“血清素”。而小米里含有丰富的色氨酸,在众多的食物中名列前茅。 小米粥有安神之效,是养脾胃的最佳食品之一,可单独熬煮;亦可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混合熬煮。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小米的芽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可以入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由于小米不需精制,因此它保存了许多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其维生素B1的含量可达大米的数倍,无机盐含量也高于大米。 5 小米食疗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6 小孩子腹泻先别吃药,喝点小米粥油 曾经看到一个中医小儿专家的采访,他说对小儿腹泻,小米油就特别管用。 小孩子如果是因为脾胃虚寒,消化能力弱导致的腹泻,热热的连着粥油这层皮喝下去,喝几次就能好。 因为孩子消化能力弱,脾胃的生发力量就弱。小米本身就是温性的,它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长,它具有极强的生发之力,所以气往上提了,腹泻就会慢慢止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经常有胃灼热,反胃,呕吐的话,也适合喝小米粥油,润养脾胃。 如果大人是虚寒性的腹泻,煮小米粥的时候加一些生姜、红糖进去,驱寒的效果也很好,红糖能益气补血,小米健脾胃补虚损,总比吃药来的舒服些。 消受不了大补之药的肾阳虚(多表现为精力不济,腰痛畏寒等),日常多喝一些小米粥油也可以温补肾阳。 脾胃、肾阳双补,所以小米很养人。农村有很多孩子吃得没城里孩子好,但是他们吃的都是新鲜的谷物,没有陈粮,所以长得很结实。 红龙丹心的小米产自陕北米脂,陕北因为其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方面的原因,导致陕北小米营养丰富。陕北地区因为热光源比较充足,而且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所以是小米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3%以上,同时富含一些矿物质,富含多种维生素.有人体所需的蛋氨酸和赖氨酸,适当的吃一些,对于身体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而在陕北小米里,米脂小米最为代表,,是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一种特产。 它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质粘味香,储存数年,米质不变;焖成干饭,香甜松软,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煮成稀饭,粘糯爽口,清香四溢,饭汤表面有一层明亮的米脂油。米脂小米,因其质优,誉满全国,为我国“四大著名小米”之一。四大著名小米为山东“龙山小米”、山西“沁州黄小米”、山东“金乡金谷米”、陕西“米脂小米”。曾是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米脂小米营养丰富。据测定,蛋白质含量达11.2%~13.4%,脂肪含量4.5%,比普通小米高1%~3%。所含蛋白质、脂肪均高于大米、面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丰富而比例协调。如赖氨酸0.22%~5.24%,蛋氨酸0.4%,色氨酸0.25%,亮氨酸1.87%,苏氨酸、异亮氨酸及缬氨酸等含量在0.42%~2.88%之间。维生素的含量亦较丰富,而粗纤维的含量又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中最低的。为产妇、幼儿及老人的滋补佳品。 小米不及珍馐值贵,却居在五谷之首。世间多有饮食禁忌,唯小米与人相伴甚宜。饥时可充饥,患疾可医疾,冬能暖身,夏能去暑。入宫为皇家膳食,入狱及囚徒茶饭。从不因附高而兀傲,也不因渺小而自卑。谷子浑身是宝,米粒养人,稷饲家畜,糠喂家禽。陕北农家院里“人欢马叫,鸡鸭成群”的热闹景象,几乎由谷子一物营造而成。 已故著名作家柳青就在米脂写过长篇小说《种谷记》。米脂小米仅用凉水淘洗时,便可看出油脂似的汁液,再经沸锅熬煎,盛碗里即刻凝脂一层,且不说张口品尝,仅此一见,足可令人垂涎三尺,浮想联翩。据县志记载:“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故名。” |
|
来自: 为什么73 > 《红龙无名氏丹心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