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荣昌和会泽古城

 拾叁亿人 2019-10-09

陈荣昌和会泽古城

陈荣昌和会泽古城

陈荣昌和会泽古城

陈荣昌和会泽古城

信步昆明老街,有些累了,在福林堂老店门前休息一会,抬头见福林堂前所悬匾额笔力遒劲、气势雄浑,靠近细看落款,原来是近代云南四大名士之一的陈荣昌先生所书,没想到,竟然于此处得瞻先生墨宝。

陈荣昌(1860—1935),近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字小圃,号虚斋,晚号困叟。云南会泽人,壬午科乡试后入昆明籍,癸未科中进士,入士后入翰林院词馆供职,历任山东、贵州提学使,昆明经正书院山长、云南高等学堂总教习、云南教育总会会长等职。著有《虚斋诗稿》《虚斋文集》《虚斋词》《乙巳东游日记》等。

先生故居

陈荣昌先生故居,现位于会泽古城中心区东内街37号。先生故居门前,是一家热热闹闹的杂货铺,店内摆放烟酒糖茶,顺带出售猫、狗、鸽子等小宠物,杂货铺的招牌下挂巧舌八哥一只,看去满满的人间烟火味儿。

杂货铺旁临街一道小门,进门过道木楼板封顶,过道左右各有门房二间,门房的前半部分隔做临街的铺面,门房后半部分房门开在过道内,右边门房房门紧锁,左边门房现在是一间茶室,出售茶叶茶饼也可品茶,室内窗明几净,小木窗,木质墙板,室内大约十五、六平方米,如此宽敞的门房,在会泽这些老房子中还属少见。

过道前面是院子,院内长条青砖铺地,三级青石阶上正房一栋,并没有左右厢房。正屋阶前筑有两个小花坛,花坛里细细两棵小树,应该是院内住户近几年才栽种上的,几个眉清目秀的姑娘租下这个院子开了一家美容阁。正屋坐南朝北,两扇厚重的大门,门边格子窗上雕刻梅朵图案,高门槛,室内规整的水磨青砖地面,砖色深浅不一,看得出来年代久远。房里立柱一律鼓石为基,步测估算,屋子室内面积大约130平方米左右。楼下堂屋贴墙摆放一个木供桌和两把木椅,供桌是民国时百姓家常款式,扶手椅子却分明是清代风格,正在拖地的一个小姑娘说,这几件古老的木家具是她们租到房子时就摆在这儿的,因为喜欢,就一直没挪开。

沿着带扶手的木梯上到二楼,楼上的窗子没打开,光线略暗,梯子楼上出口处有半人高的围栏,如今在厚实的楼板上走上一圈,仍然感觉非常平稳,可见当年选料之精。

城东往事

陈荣昌的父亲陈惟恺先生,是清代道光丁酉年(1837年)举人,曾经在江川与镇沅县担任训导,后来到会泽(清代东川府)任教授一职。清代训导和教授是地方官学中的学官,辅佐地方知府,负责本地教育方面的事务,在清朝为从七品。陈荣昌8岁时,父亲陈惟恺先生在会泽重病,弥留之际,父亲嘱咐年幼的陈荣昌说,你才8岁,家境又如此清贫,我走后,你不可能再读书了,只有改为经商,或者帮人做劳役养家糊口。但陈荣昌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书又刻苦努力,失去父亲后最艰难的日子里,母亲一直没让陈荣昌兄弟几人放弃学业。

会泽名士孟光铎先生知悉陈家困境后,备礼登门拜访,招陈荣昌兄弟3人在自己门下读书,免去拜师费和学费。陈荣昌12岁时,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招到县署读书。清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云南乡试,陈荣昌高中乡试第一名解元(全省第一名)。第二年,清光绪九年(1883年),陈荣昌高中癸未科第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

陈荣昌先生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曾经唐继尧,亦是先生弟子。1902年,先生向云南督抚学政上书,建议派遣留日学生,开创了云南派遣留学生的先例。1914年,陈荣昌先生被聘为《云南丛书》名誉总纂,并担任《续修昆明县志》总纂。《云南丛书》共1212卷,该项工程由启动到结束,历时30余年,被誉为“滇省文献的荟萃”和“云南的四库全书”。

先生不但学识渊博,而且精于书法,擅长诗文,书法以颜真卿、钱南园为宗,有“滇南第一大手笔”之誉,在会泽留下了“护国首义匾额”、《为会泽老人会髯碑》文、城隍庙匾额、刘锟诰封碑文等众多墨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