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哪座城比北京更怀旧

 老鄧子 2019-10-09

北京的旧,是一种容器,承载着过去人和事的回忆。因为懂得旧,才更珍惜新。新旧之间,一转身,一晃眼,妙就妙在满满的回忆,足够这辈子消化的了。



01

10年间,去了不少城。
 
有的城依山傍水,新建筑则五官嚣张、直耸云霄。有的城则老态龙钟,像老妪,衣着灰暗,眼大漏光。有的城则像大姑娘、小媳妇,看着羞答答的,其实桃花盈眶,暗藏温暖杀机。
 
上海是摩登之城,你站在外滩,很容易产生穿越民国的错觉,但历史往上走,就走不了了。西安肃穆,井然有序中透着特有的市井烟火气,再大的历史,都不如清早一碗热气缭绕的羊肉泡馍。

西北城市底色孤独,夜幕之中,飞机降临兰州,你会置身在巨大孤独之中,仿佛已在边陲之地。杭州、苏州过于典雅,走在街上,会让你觉得每个漂亮的女人都是苏小小、都是西施,只是每个人都不属于你。
 
我去过最远的城市是新疆的塔城,在那里,我没有看见塔,只有一望无际的草甸。置身其中,会感到巨大的孤独,因为它距离海洋实在太远,任凭太平洋的风怎么吹,也翻越不了绵延高耸的天山。
 
中国大多城市,有些城太新,新到爷爷去接上幼儿园的孙子,都能走错路,新到外出的女人下了车,都会摸错了门回不了家。而北京似乎和每一座中国的城市都不一样,也和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不一样,他比每一座城市都从骨子里怀着旧。
 
02

去年,姜文拍电影《邪不压正》,第一幕就是雪后银装素裹的街景,一列嘟嘟冒着白烟的老火车开进北京城。
 
接着,是连绵起伏的屋顶,浮现天际的城楼、箭楼,天安门前的长安左、右门,在历史中被轰掉了一个犄角的内城东南角楼,以及北海南门前一层套一层的三座门和牌楼。

《邪不压正》里老北京

以前在老照片上见过的老北京城,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电影里。我像是穿越了般坐电影院里,听旁边的姑娘,在那嘀咕:我是冲着主角彭于晏来看的呢,原来最大的主角是老北京啊。
 
听得我很想跟她握个手。
 
之前,我一直都搞不懂,这些待在北京的导演,管虎的《老炮儿》、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等等,为什么都执迷还原过去那些老北京的味道?
 
就拿姜文来说,1994年的时候,才30啷当岁,盛气正足,完全还没到怀旧的年龄。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这部电影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世界十大最佳电影”的第一名。但在中国,大家都当成老北京怀旧教科书去看。都到2018年了,你以为他会拍点21世纪的新北京,结果他在《邪不压正》里,拍得更怀着旧,旧到民国去了。
 
几年前,一个叫尹丽川的导演,重庆人。她一个下雪天去北京后海喝酒,回去后,随手写了句: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结果这就成了老北京的怀旧金句。一个重庆人,都在怀老北京的旧,实在太有意思了。
 
去年,和一个北京朋友坐一块吃饭。他是个90后,讲起北京,绘声绘色,八旗子弟、天桥艺人、京剧名角、鳌玉蝀桥,四合院、八大胡同,全是老北京的人和事。我就问了句,你就说说,老北京到底有什么好?他一拍桌子,说:
 
嗨,这么跟您说吧,老的北京,好就好在伟大的悠闲。
 
伟大我知道,悠闲我也知道。伟大是一种历史的重,悠闲是生活的轻。后来我在北京常住过一段时间,才懂得轻重之间的美妙。

这座曾经做了八百年帝王老巢的古都,达官贵人也好,贩夫走卒也好,都为生计奔忙着。谁都可以在皇城里大声地讨论某个旗人,也可以像达官贵人一样,提笼架鸟,进茶馆喝茶神侃,最后在天坛的白玉台阶上坐下,静静养神。
 
这些都是过去的北京,遗留下来的历史感与烟火气。北京的旧,不是隔夜的茶,而是陈酿的酒,是历史和生活层层沉淀,所以如此迷人,如此令人想念。
 
老北京胡同

03

北京的百姓也喜欢怀旧。
 
老话说“京民三品官”,北京的老百姓都相当于三品官,关心政治,见过一些波云诡谲的历史阶段。北京的百姓,有历史的宏观思维,眼里有兴衰,说点陈芝麻烂谷子的琐事,也带点俯瞰时代浮沉的史家气。
 
在北京,往出租车上一坐,司机就开始跟你一通神聊。上下五千年,从夏商周侃到奥运,尤其爱侃大清,全当免费给人补习历史。街边下棋的大爷,捏着棋子,嘬着豆浆感叹,现在的豆浆什么玩意儿啊,跟过去的豆汁比差太远了!
 
北京的文人更喜欢怀旧。
 
马未都年轻时穷,进餐馆点菜,老琢磨菜价。后来做出版、影视、收藏,成为名人,进再豪华的酒店吃饭,只看左边的菜品,不用管菜价。后来梁文道问,你吃过这么好东西,最喜欢哪道菜?
 
马未都突然愣那儿,慢慢说:以前我有忘年交,大收藏家,叫王世襄,最爱做一道菜:焖葱。
 
就拿一捆葱做菜,没别的素材。现在想想,还是那道菜最好。王世襄先生是民国人,去世都10年了。但马未都还在想念他那一道家常菜。这个故事的底色,其实也是怀旧。
 
2010年,史铁生去世。他的好友王安忆经常在采访里讲,有一回去看史铁生。那时候史铁生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两人聊完天,史铁生硬是拉着她留下吃饭。王安忆想,这也没人做饭啊。谁知史铁生撸起袖子,坐在轮椅上,切菜颠勺,坐着给她做了顿饭。王安忆坐在一旁,闻着葱香烟火,突然泪流。
 
后来的人回忆史铁生,都是地坛、苦难、向死而生这些大词,但王安忆永远记得的,是那一顿普通的饭。这个故事的底色,是暖,是旧。
 
在文人的笔下话里,北京的旧,是一种容器,承载着过去人和事的回忆。因为懂得旧,才更珍惜新。新旧之间,一转身,一晃眼,妙就妙在满满的回忆,足够这辈子消化的了。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

04

放在文化的尺度里,北京是一座旧城。放在时间的尺度里,北京又是一座新城。
 
从2008年以后,北京建了许多的新楼。这些高楼,雨后之笋,连夜就架起了。估计那几年,全世界没一座城比北京新。早些年,作家余华跑到北京,写出了《许三观卖血记》。有天编辑跟他说,你这不对啊,你写的是一个江南小城的故事,“小巷子”怎么写成了“胡同”?余华说:
 
不要紧,现在的人,已经分不清小巷和胡同的区别了。
 
在人情的尺度里,北京还是一座小城。聚着小小的情,小小的义,小小的真诚,小小的适度和纸醉。
 
北京就像茶壶,不同的人像不同的叶,泡出不同的滋味和人生。有的人走了,茶味还在,情还在。北京也像是一只火锅儿,有人是午餐肉、有人是鸡爪,有人是黄喉,天南地北,都在一个锅里涮,涮出来各自滚一身麻酱,炼一颗红心。
 
在空间的尺度里,北京也是一座大城,浩瀚无边,像陆地上的海洋。没有智能手机那两年,我一远亲,开车去北京,早上8点上的立交桥,下午3点愣是下不来。北京和世界任何一个城市比,都显得特别庞大无边。君住海淀头,我住朝阳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北京水。这都不算什么,2.5个上海、14个香港、585个澳门才让人真正结舌。
 
这就是北京,有它的新,也有它的旧。有它的小,也有它的大。在不断的变迁中,只有这座城里人的情感是不变的。就像我的一位老朋友,每次约吃饭,都是一碗卤煮。吃了十几年不变。我问兄弟:“您不烦吗?”他说人生快乐不是太容易,能做到不烦已相当不错。
 
3000万人的北京,好故事多了去了,风景自然更不必说,长城、天坛、地坛、故宫。可最好的风景还是人,有人味,有人情,有一街一巷的美食烟火,有一家一户的灯火通明。有一瓢饮、一箪食的极简人生,同样也有喝了70年,味道品质不变的三元牛奶的情感陪伴。
 
这些,骨子里都是念着那份旧呢!
 
怀旧的其实就是心念时间,疼爱时间。就像扎根于北京七十年的乳业老品牌三元,以一以贯之的品质陪伴北京人的点滴生活。以自己的方式见证北京这座城的发展,三元牛奶的味道里,蕴含着北京这种特有的生活的烟火之气,温暖之气,与不论新老,生活在北京这座城里的人在世俗中相伴,在温暖中前行。
 

旧的是不变的品质和坚持,新的是更多样化的沟通方式。这样老北京人的温暖,也体现在本次三元联合新世相所发起的“70个热爱 70年新鲜”活动中,面向从上世纪40年代,到上世纪00年代,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的投入所爱、新鲜故事。最后全力将这70个故事展现在首都机场线地铁车厢内,打造“所爱与新鲜”故事专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平凡而又伟大的小故事,传递“投入所爱 持续新鲜”的生活理念,三元为一座城的爱起航。
 
在国家70年的历史长河里,三元也一直用温情陪伴你我的点滴生活。三元的“投入所爱 持续新鲜”其实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烟火气,是热忱、是生活,也是改变,这都关于你我。
 
三元坚持70年如一品质,投入对消费者的关爱,是由三元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这也蕴藏着老北京的基因。赋予了这座城的厚重与温情,古旧与鲜活。来一盒三元牛奶,一口一口是老北京的新鲜。就像给疲倦的皮囊充电,去吧,投身浩浩荡荡的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