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古的城市 1.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 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2.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 a.阿尔伯蒂《论建筑》 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b.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图) 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是斯卡莫齐; 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c.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图) 1)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市场; 2)东西两侧为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通过; 3)城市中心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4)由于星形城市放射性锐角很难设计房屋,后来出现了有格栅型接道的矩形理想城市; d.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对整个欧洲的城市规划思潮都有影响; 3.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a.城市特点 1)突破了宗教束缚,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 2)地理学、数学等知识有力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 3)许多城市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而进行改建,但布局上没有大的突破; 4)设计思路由细节扩大到环境; 5)巴洛克时期的浮华雕饰及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 6)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构成整体环境; b.典型城市 佛罗伦萨(早期) 1)建筑主要活动是城市公共建筑和教堂; 2)修建了联通市中心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设骑楼的连排式多层房屋; 3)重视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 4)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成为城市标志; 威尼斯(晚期) 1)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府邸; 2)建造商业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等; 3)豪绅富商的大府邸多数在大运河两侧,形成屏风式立面; 4)修建码头和石拱桥; 5)完善圣马可广场的建设; 罗马(巴洛克) 1)开辟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城门,三条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 2)3条道路交叉点安置方尖碑,作为对景; 3)轴线构图的广泛运用; 4)强调建筑体积; 5)多数教堂采用集中式构图,具有纪念碑性质; 4.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及典型格局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 1)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 2)盛期和晚期: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间; 代表:圣马可广场 1)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拐尺形广场,透视效果好; 2)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 3)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 4)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5.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a.巴黎改建 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 1)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 2)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 3)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4)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 5)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 b.凡尔赛的建设 1)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 2)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 3)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 4)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 c.广场建设 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 典型代表: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 2)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3)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 4)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 5)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to be continu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