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听了几节关于写意人物画的课程,对“中国画的写意性不是指笔墨的表现形式上的写意,更深刻的体现实际是绘画性的意象表达”一句划了重点。 在绘画领域,具象、抽象和意象一直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儿,具象和抽象好理解,这个“意象”么……
做了些功课后,发觉“意”和“象”碰撞出的是一种与浪漫有关的情感,而意象又与意境有着剪不断的前因后果。 如美学中的意象是情意与现实物象、景观的结合,是主客观形神兼备的结果,并在审美欣赏与创造中形成一体。 汉语中的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在艺术领域,意象就是以人的感情来掺入客观现实,对客观现实进行有取舍的改造,保留一定形态,却又明显有人为的因素,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效果 绘画语言中的“意”,主要指意识、情感、观念等抽象概念的的抒写,“象”主要指形状以及色彩、线条等客观原形特征的再现。 当画家的“意”寻到合适的“象”时,两者就会合成头脑中的“意象”,一种并不完全确定可辨的镜像,它不仅存于作者的头脑中,也存在作品中和观者的头脑中。 在绘画创作中,意象是通过形象而又超越形象的表现,它不受时空观念的限制,去自由表现画家的理想和性情,抒发画家内在的情感。 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一幅画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意象与意境,就这样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 战国《人物御龙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传统人物画经历了从尚意到传神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特色,这与当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追求的是客观物象的“形似”,虽然看起来很抽象,却是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表达方式。秦汉时期,绘画起的是“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的审美意识高度自觉,思想文化动荡,玄学盛行,人物画主张生动自然,传神写照。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表明传统人物画上升了一个新境界,也看出人们在审美情趣方面的变化。 梁楷《布袋和尚图》 赵孟頫《调良图》 宋元时期,绘画是文人画家一种自我消遣、自我表现的工具,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在创作方法上一味的追求写意,忽略形似,偏重主观精神的表现。 金农《醉酒图》 黄慎《渔妇图》 传神论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时代社会文化思想背景的不同,形与神在不同时期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物画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但都无一例外的散发着浪漫色彩。 虽然东方文化观念和艺术审美情趣偏于含蓄、内敛,但画家的骨子里都是浪漫的,而无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划分,若没有足够的浪漫情怀,又如何感染他人,如何滋生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呢? 绘画是画家把理想寄寓自己塑造的形象之中的一种途径,一旦形象的真实性不能够表达这种理想的时候,画家宁可舍弃表面的真实而去追求内在的美。 任伯年《雪中送炭图》 ![]() 任伯年《柳荫洗马图》 任伯年的人物画,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人物整个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 ![]() 齐白石《铁拐李》 ![]() 齐白石《清平福来》 齐白石画人物,将八大山人、石涛和金农的画风融为一体,形象简括而不草率,用笔减省却更富意趣。 ![]() 潘天寿人物画 ![]() 潘天寿人物画 对于客观物象的取舍是画家常常思考的问题,为了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有时要强调细节,有时又要舍弃与主题不相干的东西,即使是非常写实的画家,对于形体的塑造也是有取舍的。 “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 ![]() 秦嗣德水墨人物画 作为一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实主义画家,秦嗣德对意象审美与意境的表达,有着更深刻的解读以及更直观的诠释。 秦嗣德长年到各地写生,深入当地生活,在他的作品里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从这些生动而真切的人物表情、肢体语言和服饰上,无不表现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地域特征,透露出画家对他们细致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 ![]() 秦嗣德水墨人物画 秦嗣德的精神和情感最贴近这些普通民众,在他们身上捕捉最能代表他们精神实质的情态瞬间,精妙的把它表现出来,也以此释放自己的诸多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