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首次审议《慈善法》草案,洛克菲勒家族做慈善的六大教训

 艾问人物 2020-07-22

艾问,为你而问!每天给你讲一个有用、有趣、有料的人物故事!

2015年10月22日,在京师公益讲堂一场主题为“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与传承”的会议举办正酣,据悉此次活动的举办恰逢中国将首次审议《慈善法》草案。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总裁斯蒂芬·汉兹(Stephen B· Heintz)先生,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老师,艾问传媒创始人、中国第一档扶贫卫视节目《第一书记》爱心大使、嘉宾主持艾诚等一起出席了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讨论重点:

(1)洛克菲勒家族与中国的渊源;
(2)洛克菲勒家族做慈善的六个教训;
(3)关于慈善模式的探讨
背景资料: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它成立于1940年,是由小约翰·洛克菲勒的5个儿子创立,分别是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大卫,管理资产总额8.5亿美元,致力于民主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人类进步等一些公益项目。中国最早接触到的基金会,也是洛克菲勒最早和最重要的海外工作对象。

  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公益研究院是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李连杰壹基金于2010年6月合作成立,由老牛基金会、万达集团、泛海公益基金会、燕宝基金会、深圳壹基金等国内有影响的基金会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公益研究机构。
  
对话嘉宾:

  斯蒂芬·汉兹(Stephen B· Heintz):洛克菲勒兄弟基金现任总裁。

  王振耀: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艾诚:艾问传媒创始人,中国第一档扶贫卫视节目《第一书记》爱心大使、嘉宾主持,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
(以下内容整理自嘉宾演讲及讨论,小标题为小编自加)

  洛克菲勒家族与中国的渊源

  斯蒂芬·汉兹:我第一次到访中国是在1975年,现在是我第15次来中国,中国这几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约翰·洛克菲勒先生为人所知的是他很富有并且是一个慈善家,但我想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他在变得富有之前,就已经投身于慈善事业了,他在16岁作为记账员的时候,一年的收入是45美元,他把10美元都捐赠给了慈善。在洛克菲勒先生在24岁的时候,尽管他从来没有虽然他没有到过中国,但是因为宗教上面的信仰,当他得知当时中国有这方面需求的时候,他把第一笔海外捐赠捐给了中国。

  后来随着洛克菲勒变得富有,他在中国做的慈善事业也是持续增加。1915年的时候,他在中国建立了协和学堂(现在的协和医院),之后就进一步地去扩展。1947年,虽然大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些性,但是洛克菲勒家族还是向中国的协和医院的理事会捐赠了1000万美元的赠款,希望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它能够生存下来。洛克菲勒家族一直很强调协和医院的重要性,而协和医院现在是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事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的受助机构,另外它也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以外的地方最大的一个捐赠的接触方,所以这对于洛克菲勒家族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洛克菲勒家族进入中国的第一项慈善事业是在医疗健康方面的,之后他们也开展了很多其它方面的慈善,比如说在农村方面的慈善,提高人们的阅读识字能力方面,还有经济方面的一些慈善,总结来说,到1937年洛克菲勒的基金会,它的赠款已经覆盖了中国的13个省和60多家机构,可不幸的是在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很多曾资助的这些项目被迫缩小了规模或者是不得不关停了。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第二个洛克菲勒家族的建立的这样一个机构,他们的父亲一直鼓励他们从事慈善,把金钱用作能产生社会变革,能带来社会价值的地方去。所以在建立了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之后,他们所做的第一笔赠款,就是帮助二战后中国的一些救援项目。他们通过在美国组织演讲向人们去宣传中国的一些需求,并且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赞助了美国国家的球队同中国的乒乓球队比赛。

  今天兄弟基金会的一个使命,就是帮助世界去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地、可持续发展、和平的世界,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帮助美国、中国,还有世界上其它地区,能在一个国际的层面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洛克菲勒家族做慈善的六个教训: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做慈善事业75年的过程中,在审视我们过去历史的时候所吸取的六个教训。

  第一点我们要学会合作和杠杆化。这个基金会建立之初就是5个兄弟一起协同所建立的,所以这种协同的文化,也一直传承到了现在,那无论是在基金会的内部还是外部,这种精神也都一直支持着我们的工作,还有我刚才所说的杠杆化就是利用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源,去撬动更多的资源,这样我们才能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变化。

  第二点其实慈善并不仅仅是金钱,虽然金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慈善也关乎于价值、想法,去说服人们,也关乎领导力。

  第三点就是在非营利的部门去做投资,我们觉得这个非营利部门,包括慈善,它是人们向善的一种力量,我们应该要不断地去滋养这样的部门,让它不断地去改善,不断地参与。而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样的氛围内,能够去不断地支持非营利部门。

  第四点我们要把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一些事情联系到一起,然后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在看待社会的时候,其实是把社会分成了不同层面和纬度的,这里面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像文化、艺术、和平、社会关系、公民的参与、经济和政治等等,我们所做的是希望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我们能把它构建起一些联系,然后通过多学科的方式,不断地作出创新和改变。

  第五点就是我们要保持一种实验的姿态。资金会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去冒险,去实验,去冒公共和私有部门不愿意去冒的风险,我也相信我们会一直保持这种敢冒风险的精神,并且能不断地去实践,去实验,在失败和错误中去学习,去创造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方法
  第六点做自我审视,就是从我们成功的经验中学习,从我们失败的教训当中改正,通过审视历史,我们能够不断地去评估我们做一些事的影响,能够去了解对于我们的捐赠方一些反馈,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学到经验,学到知识,向着我们希望达到的方向去发展。

  我很荣幸地能够在慈善业当中去工作,用我们的方式去改变人们的生活,去启迪人们,不断地去做出改变,做出贡献,做出进展。虽然是非常艰难的一项工作,但是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充满了欣喜的。
关于慈善模式的探讨

  艾诚:兄弟基金会做慈善最大的的快乐在哪里,那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

  斯蒂芬·汉兹:我先说一下这个挑战,挑战就是我们需要使用非常小的资金,非常有限的资源,去带来一些非常巨大的变化,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个针灸理论,我们必须要用非常细小的银针,也就是非常有限的资金和成员,然后去找准地方、找准问题,去扎这个针,这样才会带来非常系统性地变化。然后我觉得做慈善工作,给我带来最大的欣喜,就是在我们经历了这些艰辛的工作之后,我们可以切实地改变人们的生命与生活,而且这种变化是我们可以真正看到的,而且能够真正从心里面感受到的。

  艾诚:基金会的运作模式以及商业模式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

  斯蒂芬·汉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是一个永续基金,也就是在小约翰·洛克菲勒建立这个基金会的时候,他给了这个基金会一定的资本的基础,我们的资本它是用来投资于全球的市场,这个投资的收入将在回到基金会当中来支付基金会的一些年度的活动。所以对我们来说有非常有重大的责任,去维护和保持这样的资金,但是我们也试图想出一些非常有创新性的投资方式,这样的话才能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工作,比如说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深表担忧,所以尽管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财富来源是在石油领域,但我们现在是尽可能避免不去投资矿石燃料的领域,而是转而投向那些更多的清洁能源的领域。

  艾诚:刚才我们借鉴的洛克菲勒家族的运作模式,是否有些地方值得目前中国的这些慈善基金会去借鉴呢?

王振耀:关于借鉴我想说:第一修养,这是一个基金会要特别保持的。第二我也觉得不在乎多少钱,而是在乎传承,我在和他们家族交往的时候,包括斯蒂芬·汉兹组织的很多项目的时候,我就感慨,我就不如人家。他们家族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很不同,那么富的家庭,小孩是不给零花钱的,想花零花钱,他们会去告诉你:去刷碗、去刷盘子、去干活。你们知道咱们在座的包括我在内都很难!这个家族却能把这点(孩子教育)做的很好。


  第三个,你们看他们做的很多项目,都良好地处理了政商社会关系,中美建交以后,大卫·洛克菲勒为了等中国代表团,在中国代表团下榻的地方等了三四个小时;五年前大卫·洛克菲勒是95岁高龄,见我们代表团的时候,95岁高龄,你知道见到中国人就激动地喊周总理,这是他对周总理,对中国人的印象是极好极好的。还有,大卫·洛克菲勒90多岁的时候来参加理事会,就在会议室后头搬个凳子,坐下来旁听,这个家族是很神奇的百年家族,修养、价值,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再今天,这些都是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可以骄傲的资本,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观众提问:宗教信仰相对于商业模式来说,才是真正慈善事业的核心?

  斯蒂芬·汉兹:在19世纪老洛克菲勒开始他的慈善工作的时候,确实是起源于宗教信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年宗教信仰,已经不是我们开展慈善活动的一个核心了,但我想说的是在精神领域方面,我们仍然觉得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精神方面的一些信仰,它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善良,更加有人情味,但是这种精神信仰方面并不仅仅只是宗教。

  观众提问:中国慈善业从2008年到现在出现了七年之痒吗,存在哪些问题?

  王振耀:我得站起来,这两个题目很大,可能中国要回答的只有我,我管全国的慈善,我管了十几年,曾经在国际上以色列教徒问了我一句话,他说:你告诉我,哪个民族能待以色列人好到让他忘了他是以色列人?”我说:“这是美国、哪儿呀等等”,他都摇头他告诉我:“是中国!”他说:“任何时候你都要记住,中国这个民族,他的善是非常厉害的,他的善是值得全世界尊重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善!所以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心不差,但是缺经验,缺一些基本的现代慈善的经验和常识,因此质疑闹了不少笑话,社会情绪闹了不少笑话,出现了一些矛盾。你再想想,国外慈善家拿出钱以后,我们怎么样尊重,难道他们没有缺点吗?难道他们没矛盾吗?一个家族200多口人,人家难道没负面丑闻吗?我再说的狠点。有没有?都是人嘛,怎么会没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们会包容,他们会为了家族的荣誉而去解决问题。

  在这一点我们中国就不如人家,说实在的,谁去做慈善,马上查他过去,哎呀!那吓的人家都不敢做了,这就是咱们没经验,善心都很强,但是咱们缺少这一套现代慈善管理开发的精神。所以咱们做慈善千万不要总是挑毛病,挑政府的毛病,挑社会的毛病,挑慈善家的毛病,我们慈善工作者,一定要非常包容,非常智慧。

  这个月《慈善法》草案审核的通过,是中国慈善界里程碑史。2005年,当时我在救灾司当司长,从 2005年到现在整整10年,到现在是一个法终于立了,终于全国人大开始讨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大里程碑来了,我这一段为什么老说“善经济”,我就想让慈善的经济,像创造GDP的力量给激发出来,去解决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整理编辑:常江江;摄影:艾问首席摄影师贺鑫)
(本文版权归艾问传媒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