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亘古流传,不褪色的记忆—国画

 大东村人 2019-10-09
019-08-21 10:21:37

“飞透纸窗斜取势,吹回溪面舞因风。身游水墨画图中。

在我看来,古诗和国画一直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代诗人的诗句里总少不了“昔我往昔,杨柳依依”的意境。时常的翻起书架上那本隐隐泛黄的诗经,带给我的不只是诗词的震撼,更是一诗一画的如临身境。始终忘不了那一幅画中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亘古流传,不褪色的记忆—国画

一、国画的起源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而追溯中国画则会更早。文与画在古代本无大异,又道象形字,就是一种图画文字,之所以为字,只不过是将画的概念减弱,字的概念深入而得。所以自古以来,字画或许在我看来,是一个密不可分却又独立的两个个体。画则比字更清晰的描绘出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喜怒哀乐。

在古代,国画是指画在宣纸和绢上,并且用卷轴加以装裱,是古代绘画的一种传统的形式。砚台磨墨,毛笔蘸水,如此笔触轻重不一,时而强劲时而孱弱,一幅国画,仿佛嫣然的出现在眼前,一花一木,依山依水,两人一世界,祥和且又宁静,像不像极了“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亘古流传,不褪色的记忆—国画

二、国画中的发展

中华文化五千年,我们拥有着大部分国家所没有文化底蕴,而我们的画如同朝代一样经过数千年的改变,最后形成的是具有我们独自特色的艺术特性,而我们则管这种特性的画叫做国画。国画的特点是将山水草木与人相结合,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表达古代所独有的特色。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最早会被呈现在壁画上,大多数壁画用于记录,壁画又大多包含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记等等。壁画作为最原始的绘画创作方式,为之后的绘画史创下先河,是绘画史上当之无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莫高窟,讲述了中国古代壁画的精湛的技术与史无前例的艺术高度,其中的壁画数量之庞大,现在仍让人觉得叹为观止。

国画的发展如同各个朝代的兴亡,一种形式的没落必定有另一种形似的崛起。如我看来国画的创造巅峰在盛唐。在唐代,人物画在宫廷里大受欢迎,宫女和士官,皇后和贵妃,都在绝美的画卷中留下最美的一面。因此留下的许许多多的绘画作品,描绘出一个朝代的辉煌。唐代的绘画大师会用精湛的笔触与线条描绘与勾勒出所画的人物,让所画之物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可以从纸上一跃而出。而说到这里就必须将一位我很喜欢的画家—吴道子。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后人尊称“百代画圣”擅长人物,生动而又具有相当的立体感。而其中的《送子天王图》在我看来堪称绝作。所描绘人物的一眉一目,表情所表达的情绪极度传神,画中的人物所具有的氛围和感情是许多后人画家所不能及的。

而后宋代的另一位大师张择端则造就了家喻户晓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宋代的绘画照比唐代则更具有空间感与整体的一致性。

最后清代,我感觉清代的画作更接近于现代的画作,不仅仅局限于花草人物,而将绘画的视野放在了更广阔的生活之中,色彩也较之前更加的鲜艳有活力,其画家的创作更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中的著名的画家齐白石,就是以为清代的著名画家。

亘古流传,不褪色的记忆—国画

三、国画的特点

中国的笔墨是一代代传承的传统艺术,笔墨的轻重有别,其中的每一笔一划都浓缩着浓厚的中国古典特色。国画的笔触与线条追求刚柔劲健,抑扬顿挫,这与西方的绘画也有着些许的区别,我会觉得西方的画作则更注重的色彩的搭配,通过足够惊艳的色彩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中国画的意境追求诗词的意境,不受任何形式的影响,画家通过笔墨表达自己的或喜或悲,喜兴于线条。

国画的寓意更是被赋予了强大的多样性。画鸟鱼时通常以白眼看天,以此表达自己不俗的傲气。用清瘦的梅兰竹菊来暗喻自己的一世清高,恬静淡雅的笔墨所描绘的一幅又一幅画,表达着画家对自己的期许,对国家的期待,对未来的向往。牡丹的欣欣向荣,梅花的傲立独群,竹子的谦虚容忍,国画的魅力与魅力,让人流连。

亘古流传,不褪色的记忆—国画

四、国画的传承

纵观国画的发展与传承,不管派系的不同或是风格的不同,都会有一点是及其的相通,就是“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画中的意与实,在各位大师的笔触下变得生动并且形象,山水画从来不止山水,同样的例子就在《清明上河图》上一览全观,如此惟妙惟肖的一幅画中精湛到每个人物所处在画中的氛围,如亲临在他们的身边,听闻他们的周遭与生活,这就是意,而实就在描绘当时老百姓的那一刻的平常却又熙攘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

国画所传承的不仅仅是特点更是精神,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而这个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绘画史。

亘古流传,不褪色的记忆—国画

五、小结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应当承认的事实,国画作为中国古典的传统艺术,是古代文化独创的美感,而这种文化和精神更是应该被后人所学习与传承。国画比文字更栩栩如生的构架起一座现代与古代的桥梁,去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服装甚至文化,就如同相见恨晚的知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参考书籍:

[1]《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中国文化报出版社,2017

[2](美)何慕文:《如何读中国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王世襄:《中国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雅平:《中国画花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