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瓒,字卣臣,号随斋,是清代名臣、文学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老宰相)张英的长子。有《传恭堂诗集》五卷传于世人。 公元1678年,即康熙十七年,张廷瓒考中举人,次年,考中己未科二甲二名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曰讲起居注官,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八年典试山东,后官翰林,侍读学士。康熙御驾三征绝漠,皆扈从。 公元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张廷瓒不幸先于其父张英而卒,时年四十八岁。二弟张廷玉忍痛经办丧事,“兄弟相依为命,一旦遭此惨变,五内摧裂也”。 张廷瓒墓位于桐城市大关镇旵冲村大塘洼的右侧,民间名曰“虾子地”。背依公堂山,逶迤向东。山腋部有一平岗,向南四百米处,自然隆起一团形山丘,张廷瓒墓便葬于此。 墓位座北朝南,墓前缓坡七八米远就是田地,面向旵冲村道,放眼远方山峦起伏,锦绣延绵,所谓“五道香案”是也!左有来龙,右有去脉,坟冢位于“大虾”之两爪间,两侧内勾状向前。两爪之间数米前方有为墓葬或完善风水而人为挖掘的小星塘一口。爷爷说早年这口塘里有山泥鳅和虾子存在。这一说法为“虾子地”更增加了一道传奇色彩。 墓地面积10×7平方米,坟豖面积4×3平方米,为石灰三合土夯实的“大伞”,后矿嵌碑,有碑帽,土面以上碑高0.7米,宽0.55米,厚0.14米。 碑正中阴文镌刻:皇清诰中议大夫曰讲起居OO(左侧并行有一“恭”字)詹事府少……(下面土遮住),右上款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嘉善年……左款:大清康熙四十六年岁次丁亥季春月吉旦,男,若霖,若霈,孙…… 张廷瓒墓,远远望去,青山绿水之间,气势磅礴。墓前右侧长有一棵古松,高大正直,任风雨洗礼,四季常青。如当年的锦衣卫士,忠诚地守护着他的主人。 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张廷瓒的墓冢保留如此完整,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五庄(汤庄,黄庄,叶庄,束庄,姚庄)人民,浑身一跌,保护有加。墓前数百米的黄庄村民组,勤劳善良的二十余户村民,出于对墓主人的人品的尊重,以前修锅台的烟囱不直竖,或橫或斜着往外出烟。 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张氏,唯以清白传家,方能父子多人几代为官高位,传承后世的是其博大精深的文学财富和千古传唱的和谐美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六尺巷”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理解与包容,是和谐和礼让,更多诠释的是当今为官者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理应加強廉政建设,完善监督体系,让“贪”不欲生,“腐”处无存。 2003年6月9日,沉睡了数百年的张廷瓒墓,被桐城市人民政府列入“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以昭示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