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住在解放路”

 苏迷 2019-10-09
《苏州日报》
2019-10-06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路以“解放”命名。如今,解放路遍布全国大小城市,一条条解放路上发生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居民的生活变迁、城市的飞速发展,如同一块块拼板,镶嵌进了解放路,最终融合进时代的大潮,成为一个个丰满而生动的记忆坐标。

  在老苏州的记忆里,苏州的解放路原是苏福公路的城区段,20世纪30年代,苏州乡贤集资建造了一条通往光福镇的公路。这条公路后来成为解放军进城的重要通道之一。这条从县城进入苏州城的马路最初蜿蜒在古城的城乡接合部。两边都是农田,种植着水稻、蔬菜。后来为了庆祝苏州解放,公路上的“苏福桥”改名为“解放桥”。2002年,苏福公路改造,这条路被正式命名为“解放路”,分为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近日,苏报记者走进两位家住解放路的老居民家中,在老照片和老人的口述中,探索解放路的往事。

  “我们是看着解放路一点点兴旺起来的”

  1980年,李光照和钱润瑜夫妇搬到位于解放路沿街的巴里新村,这里原来是林业局的试验田,他们可以说是第一批搬到解放路的居民。两人都在苏州非金属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每天要坐班车到位于浒墅关的设计院上班。

  当时还不叫解放路,而是苏福路(城区段)的土路。苏州人管那一带叫“冷水盘门”,周边都是农田。生活、交通非常不便,菜市场也没有,买菜还要跑到农民家里去买,“早上连根油条也买不到”。

  大概是1983、1984年左右,金塘新村、解放新村也开始建起来了,沿街的建筑多了起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大润发、小商品市场建起来了,路也开始一点点兴旺起来。2002年,苏福公路改造,被正式命名为“解放路”。随着盘门景区周边的改造,风景优美、游人如织,“冷水盘门”不再冷。

  老两口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生活、交通都十分便利,附近就有金塘菜市场、盘溪菜市场。轨交五号线正在建设中,以后步行到胥江路出口只要几分钟,去哪里既快又方便。

  “住了三十七年,还是不想搬走”

  解放路老居民潘中音家里,这位78岁的土建高级工程师看起来比实际岁数年轻不少。从1982年开始,潘中音一家搬到这里,成为解放路最早的居民之一。这些年来,尽管两个儿子一直鼓励她搬离老新村搬去新居,潘中音还是习惯了这里的便利和邻里温情,“这么多年来,生活很方便,社交圈基本都在小区里,不想动了。”

  1942年,潘中音出生在苏州观前街蔡汇河头一处民居。在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合肥工作。上世纪70年代回到苏州后,随爱人一起搬到了解放路这里。当时来的时候,周围都是农田,荒凉得很。“如今大润发所在的地是一家工厂,基本没有商业和工业。”潘中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后,苏州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从农民转型为工人,从田间走进了车间。居民新村盖起来,人们纷纷搬进了楼房;商场楼宇盖起来了,生活越来越便利,解放路也随着这座城市一起,慢慢变得热闹起来,改变了人们印象中“冷水盘门”的格局。

  从光福通往苏州城的乡间小道开始,一条解放路成为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以前人们印象中温婉精致的古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苏城人口破千万、GDP 向2万亿靠拢,成为国内最具活力城市之一。

  走在解放路上,入耳的不仅仅是吴侬软语,各种方言、各种肤色在这里汇聚。老百姓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关于这条解放路的记录也将越来越丰满。

  □记者 王亭川 倪黎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