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时1年零10月的立嗣闹剧,深入探析光绪有志难伸的悲悯人生

 史海甄客百晓生 2019-10-09

1900年1月24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所下的一道谕旨,在举国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场历时22月的废帝闹剧

乃朕痼疾在躬,艰于诞育,以致穆宗毅皇帝嗣续无人。统系所关,至为重大,忧思及此,无地自容。诸病何能望愈,用是叩恳圣慈。于近支宗室中慎简元良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为将来大统之归,再四恳求始蒙俯允。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承继为穆宗毅皇帝之子。钦承懿旨,感幸莫名。谨当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以绵统绪。

谕旨当中,其先以光绪帝“痼疾在躬,艰于诞育”为由,从道光帝五子惇亲王奕誴一脉选出一位溥字辈后代溥儁(端郡王载漪次子)承继同治帝之祧,而且紧接着封为大阿哥称号以巩固其皇储之地位,并且在慈禧及一众王大臣的密议之下,计划1900年(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初一迫使光绪帝行清朝第二次禅位授受之礼,改元保庆。

1900年立溥儁为同治皇嗣的谕旨

慈禧及一众顽固派的愿望是美好的,其废光绪而立大阿哥的意图也是昭然若揭的,但未曾想却遭到了当时各方人士的强烈反对。在谕旨颁布后的第三天(十二月二十六),以上海绅商经元善为首的1232人联名上书谏言阻止立嗣,曾经阻挠戊戌变法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也公开反对,海外保皇党纷纷响应,就连外国各公使也以“各国兵轮皆鼓轮北驶”的方式表达己方对慈禧此举的不赞成态度。

面对如此态势,饶是素来权势熏天的慈禧也慌了神,只能将废立之事暂且作罢,以待良机。但素来自信心十足的她,并未等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最终只能将废立计划由暂且作罢改为了终身废止,而一度被其捧上天的溥儁自然也价值全无,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这一天慈禧正式宣布废除溥儁大阿哥以及同治皇嗣的所有名号,并将其逐出皇宫。

这场由慈禧所导演,被后世称为闹剧的表演,历经22月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反响之巨出人意料,但不得不说,通过此次立嗣进一步说明了光绪帝的人生无比悲悯,饶是在维新变革中胸怀满志但最终也无济于事。

溥儁

甫出生便成焦点,尽享殊荣

(光绪帝载湉)以同治十年辛未,六月二十八日子时,诞上于太平湖邸第,后更为醇贤亲王祠者是也。

1871年(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子时(23点—1点),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醇郡王府槐荫斋,一位婴孩的出世,使这个本来已显赫无比的家族更上一层楼,他就是爱新觉罗.载湉,未来的光绪皇帝。

1872年(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九,时年17岁的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孙女、郑亲王端华外孙女、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大婚,为庆此大吉之事,经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允准,特赐时年仅1岁零3个月的载湉头品顶戴。15个月后,适逢慈禧太后四旬千秋寿宴之喜临近,同治帝又赏载湉戴花翎之殊荣。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因同治帝遇天花之喜,故在两宫太后授意之下通过颁发一系列恩诏来为同治祈福,而载湉也在受封之列,被赏可食辅国公之俸。

光绪帝画像

钦奉懿旨,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1875年1月12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酉时三刻,因痘症而回天乏术的同治帝驾崩于养心殿,年仅19岁。因同治生前无子,作为生母的慈禧,未来得及作悲痛之隙,便于当天即召众王大臣确议,公开宣布将醇亲王奕譞次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之宗祧,从而为入承大统做准备。就这样,年仅4虚岁的载湉在同治帝去世的次日凌晨,被宫内专人从醇郡王府接至养心殿,以次年为光绪元年,成为了清朝第四位娃娃皇帝(前三为顺治、康熙、同治),于1875年(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正式举行了登基大典,从此清朝步入了光绪时代。

有违祖制被立为嗣,暗藏慈禧多方谋虑

按照清代皇位的传承祖制,在同治帝生前无子而崩逝的前提下,理应直接从下一代(即溥字辈)中成年且贤明者择优选择,并以皇太子身份过继同治宗祧以承大统。但慈禧却在有众多溥字辈成年者的前提下,从亲生儿子的同辈中选择了年仅4岁的载湉作为继承人,明显于理不合。很显然,在慈禧做出此等反常之举的背后,是有许多深层原因藏于其中的。

第一,从清代宗法辈分递进制度来讲。只有慈禧始终保持皇太后的身份,才可以巩固其继续掌控朝政垂帘听政的地位,如果按照常理以溥字辈为承继者,那么慈禧就会如同康熙时期的孝庄一般,从皇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如此一来,看似更为位尊隆显的表面之下,实则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掌控之权。

慈禧

第二,从血缘亲疏关系层面来讲。载湉的父亲奕譞是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弟,从这一角度,载湉是慈禧的侄子;而载湉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同时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如此一来,载湉又是慈禧的亲外甥,而且其年龄尚幼,不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易于操控。

第三,从慈禧母族长远发展角度来讲。自慈禧受到咸丰帝宠幸之后,不仅自己的后宫之路力求稳中求进,而且其母族之权势地位也无时不刻在她思虑范围之内,将亲妹妹的儿子送上皇位,既可以让自己继续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又可以大大提高母族在朝中的权势地位,如此两全其美之策何乐而不为。

第四,从奕譞本人的可靠程度来讲。作为备受咸丰宠信的兄弟,虽位居高位但素来对权势无非分之想,且因其嫡妻婉贞与慈禧的关系而与后者亲上加亲,正因奕譞常年来对慈禧的忠贞不二,才让生性多疑的慈禧可以放下戒备著其子入承大统,如此既可以使奕譞更加忠心于己,也可以巩固两家之间的休戚关系。

醇亲王奕譞

就这样,本来在宗法制度前提下对承继皇位毫无可能的幼年载湉,在慈禧的多方位谋虑之下,力促其登上了皇位,哪怕违反了祖制也在所不惜,这恰恰反映出慈禧在此事上的独断作风,但同时也由此开启了光绪长达34年的悲悯征程。

声势浩壮的大婚背后,实无幸福可言

因光绪年幼,所以慈禧继续开启了她的垂帘听政。如果说光绪的继位是一场悲剧的开端,那么他的大婚则是这场人生大剧走向悲情高潮的助推器。1889年(光绪十五年)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将慈禧想操控全场的意图再度体现地淋漓尽致。

早在一年前,慈禧便开始为光绪后宫挑选未来母仪天下之人。但殊不知与诸多少年继位的先祖相较,光绪的大婚却延迟很多,世祖顺治14岁娶博尔济吉特氏为后(后被降为静妃),圣祖康熙12岁娶孝诚皇后赫舍里氏,而在慈禧刚刚开始为光绪谋划婚事之时,载湉已经是一个18岁(放在现代都已成年)的翩翩青年了,而在他这个年纪,顺治帝已有两位皇子,康熙帝也成为4位皇子的父亲。

光绪大婚画像

在那个时代,说光绪是大龄晚婚一点也不为过。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其迟迟不能成婚呢?原因无他,不论古今,结婚都作为一件终生大事来对待,而古时皇帝的大婚更是对其蜕变成长的有力见证。而一旦成人,就代表着皇帝可以拥有亲政的权力了,但这并不是慈禧所想看到的,醉心于权势的她根本无意放权归政。

因此,怀着这样的打算,慈禧将光绪的婚事拖延至其18岁,在王公大臣以及各种外界舆论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才将光绪大婚事宜提上日程。立后一事何等庄重,早在1872年(同治十一年)为同治帝操办大婚事宜前夕,慈禧便为儿子择选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后位人选,但在位分上更为尊贵一筹的慈安太后却中意时为翰林院侍讲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后。在两人僵持不下之际,素爱与其母唱反调的同治最终敲板选定了阿鲁特氏,并于同年九月十四完婚。

光绪及垂帘听政的慈禧剧照

如此一来,相当于让慈禧这位生母颜面全无,为此耿耿于怀。而待为光绪择妻之时,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已于七年前(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初十)去世,慈禧再无顾忌,终于可以达成所愿。她深知皇后在自己与光绪之间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必须要精选出一位绝对可靠之人来担此大任,以防同治帝大婚之事再度上演。

癸酉,皇后由邸第升凤舆,銮仪卫陈仪仗车辂,鼓乐前导。由大清中门行御道,至乾清宫降舆,上礼服诣坤宁宫行合卺礼。

经过深思熟虑,慈禧最终还是从母族中挑选出一位可靠之人来正位中宫,她便是自己的亲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静芬。如此,在慈禧的精心策划下,光绪的表姐(生母婉贞侄女)在1889年(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成为了他的皇后。对于慈禧的安排,光绪毫无喜悦之感,不仅因为这场婚姻完全非己之愿实为慈禧继续操控全场之需,而且从两人流传下来的照片便可看出,确也实非良配。

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太后)

有志难伸,一生悲悯

就在光绪大婚后的第七天,即1889年(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慈禧终于宣布归政于时年已19岁的光绪帝。实际上早在两年前,慈禧迫于形势就曾公开诏告天下宣布于次年(1888年【光绪十四年】正月十五)令光绪亲政,但善于转换思路的她由原先听证状态改为训政,即使在1889年彻底归政,也只是对外走了一个形势而已,从1861年同治继位到1908年光绪去世,长达47年的时间里,慈禧未曾有一天放弃过手中的权力,所以不论归政还是训政,实际上与听证并无实质差别。

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途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

实权虽然仍在慈禧手中,但光绪在亲政时期还是可以以自己名义颁布上谕的。随着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海战的爆发,让时年24岁的光绪头一回有了想放手一搏的勇气。在同年七月初一,光绪力排众议特颁上谕,以“无理已极,势难再予姑容”的霸气语气,令李鸿章等人“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在大涨士气形势一片大好的前提下,光绪还是高看了自己亲政的控制力,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压迫之下,时为总指挥的李鸿章虽接皇帝圣谕但实为暗从慈禧密令,最终以海战的惨败而告终,无疑对于壮志勃勃的光绪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光绪帝

甲午海战的失败激发了有识之士的觉醒,也为戊戌维新奠定了充实的基础,这也使光绪帝重新燃起斗志。在康有为等人的影响下,光绪背负来自慈禧等人的巨大压力,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颁布《明定国是》诏令,开始对各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对《德宗景皇帝实录》相关记载的汇总,截止八月初六,为了变革光绪共计颁布上谕达190多件。只可惜,仅仅过了103天,便被慈禧强大的控制力下而扼杀。

1902年1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31岁的光绪皇帝随慈禧回到了京师(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西逃出京)。虽然因废立闹剧慈禧不得不放宽对光绪的控制,但他仍然被幽禁于瀛台之内。虽可参加一些活动,但依旧没有任何实权。7年后的十月二十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一生悲悯有志难伸的光绪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

瀛台旧影

史海君说:

入继之初,恭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

纵观光绪的一生,从有违祖制被立为帝的那一天开始,便注定他与幸福快乐无缘。在他刚继位时,慈禧便有懿旨“俟朕(光绪)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充分体现对于慈禧而言,光绪帝只不过是其为巩固自己势力所设的一枚棋子而已。

大婚立后一事,更是在从未征求光绪之愿下所定,而所选之人纯粹出于满足慈禧本人权势扩张和巩固母族地位的目的,唯一的两次自作主张(1894主动出击、1898百日维新),却早早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未能一展抱负。但不得不说,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光绪本人堪称胸怀大志敢于突破束缚的君主,只可惜长久以来的各项举措,加剧了光绪与慈禧二人之间的矛盾,也最终使他落得遗恨瀛台的结局。

光绪与慈禧剧照

试想,如果在同治帝去世之际直接立溥字辈为帝,或许就不会发生光绪悲悯的一生,他可能会以亲王之尊位无忧无虑过完一生。但历史不能重演,一切发生皆有其理,光绪的胸怀大志以及悲悯注定会成为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清皇室四谱》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穆宗毅皇帝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穆宗本纪》、《清史稿.德宗本纪》、《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