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的制造者

 猪头兔脑 2019-10-09

  艺术有着强大的传统的力量,而艺术同时也要求有着更加强大的现代新鲜气息。绘画和雕塑自然是有着勃勃生机的传统艺术,可后来的照相发展成了摄影艺术,电影也成为让人沉迷的艺术门类——若非技术的革新,我们如何能看到《阿凡达》这种把想象化为现实的电影?艺术的发展,其实一直是技术在背后作为推动,远古时候,用小石块在岩洞上随手的涂抹,已经是当时艺术表现的极限,而后来,青铜、刻刀、毛笔、水墨、水彩、油漆等等东西的诞生,也不断在拓宽艺术家的想象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家是制梦者,是渴望把私密、独特、斑斓而丰厚的内蕴展示给循规蹈矩者的那个人。

  宋效民也是一个制梦者。版画、水墨、水彩、油画……几乎所有的画种,他都涉及了,他用各种技法来表现自己的美术理想——甚至梦想。可在把浑身解数都使用上之后,他也发觉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有一副枷锁始终让他没法自由挥舞:传统笔墨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真正展现他所希望展现的那个斑斓、诗意、浩淼、烟波、梦幻……的世界。经过思索之后,他选择了一个破釜沉舟式的做法,使用数码,使用新媒体,从根源处,重新描画他内心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个没有退路的做法,因为新媒体引入绘画,而且还试图表现传统写意的境界,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最为人质疑的是,用新媒体绘画,仅仅只是技术的使用还是可以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圣山

  绘画的工具当然是重要的,但却不是目的本身,故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说到底,不过是为了达成所希望表现的效果——也就是说,要考量宋效民的绘画成就,从作品本身来看,才是最不失偏颇的。当我们关照一幅画,到底是为画中所表现的内蕴和精神所打动,还是纠结于那幅画是用什么画出来的?翻看宋效民的画册《虚静为道》,最强烈的印象是,宋效民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和传统水墨画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全部都是山川河岳、秋色雨景、雪光月华……绘画手法的先进,折射的绘画精神却和传统息息相通。中国的书画作品,更讲究的,是作品当中所流露或隐藏的境界和心神,是趋向内心深处、引往灵魂高处的东西——这才是中国绘画中最宝贵的财富,宋效民用与时俱进的技法,表现了中国人最有共鸣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他这批新媒体画的成功。

  宋效民这些新媒体画,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是水墨画的淡约色调,而是融入了油画鲜艳、光感强烈的优点,加上数码技术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金属感”、“玻璃光泽”,这些作品竟洋溢着一股奇异甚至梦幻之美。《初雪》中白红映照、《巴山秋雨》的迷蒙如诗、《春》的写意、《过高原》的辽远、《洪晃》中的高古、《湖上初日》的烟雾、《静夜》里的寂静、《千里明月》中月色撩人、《万里清秋》的阔大、《物语》的轻柔、《塬上暮色》的苍凉浑厚……整本画册透露出来的,是一批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画作,是一批有着奇异到令人不安的美感的画作,这些画的对象为我们所知,而传达的感观却别开生面。

  初雪

  要是找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这些画传达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梦。这些作品所展现的,正是宋效民所希望表达的,那种带着某种虚幻、高古、悠远、迷蒙、斑斓、奇异的梦。宋效民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愿用新媒体绘画模仿已有的任何一个画种——要是表现水墨画、油画或水彩画的效果完全一样,那新媒体绘画存在的意义又在何处?运用新技术时,展现出新技术的特长,区别于原有的艺术门类,这才是一个新艺术诞生、存在的必需条件。宋效民无疑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发觉到了,新媒体绘画这种有着强烈的技术要求的创作,最能体现的,恰恰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复制的迷梦——不能复制,可最能表现。通过这一批画作的创作,宋效民这个制梦者,也穿越梦境,寻找到了他所追求的虚静,寻找到了他的道,寻找到了他所追寻的“虚静为道”。

  本文出自宋效民:梦的制造者

  ——序《虚静为道——宋效民新媒体绘画作品集》

  作者:李少君 林森

  李少君,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一级作家,出版诗集《草根集》、《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等,诗作入选大学教材,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

  林森,《天涯》杂志编辑。曾获多种奖项,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小镇》、诗集《月落星归》等。

  作品欣赏:

山居

曲江春色

贺兰风光

秋日桦林

昌江人家

月是故乡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