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技术开发区

 思树怀源 2019-10-10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据《2013中国开发区投资建设与转型升级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171个,其中东部84家,中部49家,西部38家,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区,普遍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经济技术开发区
  • 批准单位:国务院
  • 设立目的:促进经济增长
  • 发展类型: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相关推荐
相关搜索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毛笔
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哪个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英文

发展简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自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来,艰苦创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对外开放、体制创新、产业集聚、科技创新、集约用地、城市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1984年,中国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经开区建设也从沿海地区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拓展。经开区作为沿海开放战略以及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几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为中国构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内陆国家级经开区的加快建设,经开区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的经济区域。同时,经开区的内涵不断拓展,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总体水平最高、利用外资最多、投资环境最优的现代化产业重要集聚区。

发展历程

创建和探索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1984年-1991年,从1984年9月开始,中国陆续成立了14个经开区,这批最早成立的经开区在自身基础薄弱、传统观念制约、建设资金缺乏的不利情况下,积极利用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不断改革摸索出了经开区的基本发展模式,制定了对外经济合作的基本章法,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具备了加速发展的物质基础[1]。

高速增长时期


1992年-1996年为高速增长时期,在这阶段,经开区引进外资数量大幅度增加,引进项目的档次也出现了跨国公司。其次是引进项目在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上明显提升,填补了国家多领域空白,占据了国内同行业的技术制高点,促进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1996年,首批14个经开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887.86亿元,税收为101.45亿元,合同外资额达到57.8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8.04%、66.61%和48.04%。经开区也由最初的14个陆续增加到了32个,主要分布在沿海对外开放地区。

稳定发展时期

 
1997年-2004年为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经开区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全社会在各方面、多层次对经开区提出了新的要求。经开区在自身前进过程中叶遇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和商务部2004年对经开区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进行“二次创业”,更加使经开区面临政策扶持弱化、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升级换代、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政策环境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组织的要求,原先给予经开区的财税优惠政策等优势受到新的挑战;体制环境方面,随着经开区与母城区联动、辐射、带动作用出现,部分经开区己经恢复到行政区的传统体制之中,现行的管委会管理体制函待改革;在产业环境方面,经开区面临提高产业关联度,实现产业聚集的问题;在经济环境方面,经开区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逐步增强,外向型经济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经开区城市化趋势不可避免,这已以往得单纯工业区的定位相矛盾。未来的经开区要积极完善各项社会功能,逐步实现城市化发展。

增容扩区时期


2004年至今是开发区增容扩区时期。2004年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办20周年时机,各经开区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商务部指出未来经开区的发展要以“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为方针,以城市化和工业化相结合为发展方向。这为新时期的经开区发展指明了要求,同时也使各经开区面临着土地受限局面。
天津经开区首先在这一阶段提出扩大规划面积的要求,随后福州、青岛、兰州等经开区纷纷调整扩大规划面积范围,实施增容扩区方案。增容扩区不仅是指空间上的延伸,也包括发展质量的提升,它是未来经开区综合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经开区的数量和质量无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有目共睹。这一阶段也呈现了东部地区的经开区效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经开区,但是中西部经开区发展速度要快于东部经开区这一现象。[

历史

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加载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1984年5月,中国正式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先后建立了1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6年8月和1988年8月 ,又先后批准将上海市的闵行、虹桥和漕河泾开发区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 

至1993年初 ,中国已有13个开放城市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沈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福州、广州、湛江、上海。 

随后,又相继决定将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带、长江三角洲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辟为经济开放区,并着手在这些地区组建一系列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9年12月,廊坊开发区、扬州开发区 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等34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0年又升级一批国家级开发区。 

2010年12月新升级九家国家级开发区,分别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截至2010年底,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增至现在的116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