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捷:为什么于永正老师的“约法三章”还那么管用?

 培根阅读 2019-10-10
大家阅读了,似乎看不出什么门道,同时发问:“为什么这些还管用呢?”青年教师们总是用现代化的管理条例来应对班级,应付教学中出现的危机,他们崇尚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治的是当下,救的是眼前。而我的师父于永正老师的“约法三章”,恰恰治的是“未病”,管的是未来。


书中,于老师谈到了他自己定立的与学生相处的“约法三章”。说是“三章”,实际上也有十几条。我们特别选择其中三条和大家细细分析,其他的条目,也可由青年朋友们自行理解。我阅读后的感受是:于永正的“约法三章”可以作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恪守的教育教学信条。因为只要做到这些,青年教师就能尽快和学生打成一片。

和学生打成一片了,你才算真正是个教师,也才有了执教的广袤空间。

第一章:不倒背着手在班级里走。


光是这条,足够有意思了。很经常看到青年教师“少年老态”,总喜欢倒背着手,在班级里走来走去。其实,更多看到的是像我这样的中老年教师,倒背着手,在班级里走来走去,没想到青年朋友们也学得很快。实际上,一想就通的是:最常倒背着手走来走去的,不是老师,而是高高在上的人。因此,认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是谁,也就记住这条了。

为什么至今依然管用呢?于老师给我们的解释是:倒背着手在班级里走来走去,学生会觉得你有架子。人,一旦有了“架子”,不就被抬高了?不就很难接近了?这一个小小的姿势,是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

那么,该怎么在班级里走来走去呢?是否把手交叉在身子前,感觉像个空姐?更不好,那样很可能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摔的。其实,你可以自然地在班级中行走。一边走,一边传递你对同学的关注——遇到这个孩子很认真,就摸摸头;遇到那个孩子不留神,就敲敲桌子。你的行走,也成了一种教育关怀。

第二章:不要给学生回礼。


这条乍一看,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不给学生回礼”?难道说,学生主动和我们问好、敬礼,我们都要无动于衷?都不回礼?当然不是。于老师的意思是:教师不要等到学生跟你问好了,才去回礼。教师应该主动地跟学生问好,主动问礼,这叫在礼仪上“占据主动权”。这样做,会让学生感觉:嘿这老师,真亲切。

也许有青年教师认为,这么做,太掉价。师道尊严,应该长幼有序。其实,这一条我是深有感触的——越是没有地位,越希望获得尊重。我从教数十年,至今在一个研究部门上班,不论是在一线校园里,还是在今天的单位,遇到人我总是抢先向对方问好。以至于写下此文时已是年近半百之人,大家还觉得像个小孩。瞧,主动问礼,让自己活成小孩,多么值得啊。

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我有问题——你怎么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行走在路上问个好,声音有必要用那么大么?其实,这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在一线做了二十多年老师,每当遇见小朋友,我都是主动挥挥手,回一个微笑。这样做,和小孩之间没有隔阂。我想得也简单:反正小孩都要问好的,不如先问吧。小孩就是这样,问好如同条件反射,是必然的。关于孩子的问好,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时常让我忍俊不禁……

在一线教学时,在校上“大号”,是件尴尬的事。因为当时学校厕所蹲位紧张,教师和同学共用。所以,与我看来,不亚于公开课。万不得已而为之,且速战速决,绝不拖沓。

记得一天早晨,昨夜的冰淇淋开始产生化学反应。早读刚开始,脸上像拧了麻花一般,双腿紧夹,似缠脚老太般用极小的碎步奔向五谷轮回之所。一路小跑不过二十秒,心里却已倒腾开喽。这般年纪,露着光腚极为不雅,倘若是有学生路过,他们可是会问好的啊……咳,后果不堪设想!转念安慰自己:早读铃声已响,同学们刚刚到校入班,应该无碍。更何况,此乃危急存亡之时,容不得半点犹豫!

刚刚就位,一张稚嫩小脸就摆在半墙之巅,我立刻笑着问好:你好。快去上课吧。

他也一笑,回应:好的。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门,我觉得可以安享太平了。未曾想到半分钟不到,他带着大部队杀到:瞧,老师在那里耶。

一群孩子围观,齐声说道:何老师好!

这个故事虽然囧,但在我看来,师生关系的融洽,赛过一切。

第三章:不要站在讲台上。


不要站在讲台上,难道说,要藏在什么地方?于老师指导说:上课时,教师不要立定不动,要常到学生中走动。即便没事,也到学生中去走走。走着走着,你就看到许多有意思的事了。找事儿的功夫,真的要练。

我上课时,摄像师可休息不了,满世界找我,因为我从不在讲台上停留。这都是在一线教学时养成的习惯,也是师父教导的结果。记得走动时,我获取了太多。例如,作为班主任,我才看到学生在桌面的各种“艺术刻画”,这样的“天赋”发挥错了地方,一定更要及时问责,否则不过一个学期,整个班级就是“文艺复兴美术馆”,且处于野兽派专区。再比如要求学生读书,做批注,教师不走动,鬼知道学生批注什么,也许是书中插图旁多了个小人人。还比如说学生在课桌里做小动作,正在面红耳赤酣畅淋漓之时,教师到了身边,就成了无声的警告,学生也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无法罗列完毕,因为太多意外的状态。而这些,都需要老师去关注。


现在你应该理解这“约法三章”了吧,不是规矩,而是一种理念;不仅仅是理念,更准确说是一种信仰。而且,这样的“约法三章”简单易做到。只不过,很多人却没有重视,更不至于正儿八经地说出来。于永正,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教师,他做到了返璞归真,切近真理。

我读了师父的书,感触很深,特别和青年老师们分享,也解答大家心中的疑问。


编辑:影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