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难易二 ⒈【原文】如寇宗奭引《素问·玉机真脏论》黄帝之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谓之难治。”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虚实,以为诊法。” 【白话解】比如寇宗奭引用黄帝的言论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才进行治疗,而千万不要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气色浮润,病人是易治愈的;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是不易治愈的。”又说 【注】形气:《素问绍识》云:“气即气息之气。元气之盛衰,必征之于脉,又征之于气息之静躁,以与形貌之肥瘦刚脆,互相表里,而为诊察之紧要矣。其古书于病之系于呼吸着,多命以气。” 乃治之:“乃”副词,有“才”之意。 形气相得:王冰说:“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色泽以浮:王冰说:“气色浮润,血气相营,故易也。” 经脉之本三 ⒉【原文】《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白话解】《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到了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 【注】天癸:指男女之精。杨上善说:“天癸,精气也。”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颈部,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两支止于眼部。 太冲脉:太冲脉即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开始,夹脐两旁而上,到胸部为止。 ⒊【原文】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白话解】考察《痿论》中记载:阳明为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并且使关节滑利。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够渗透灌溉分肉腠理,于阳明合于众筋。阴经阳经都在众筋处相聚,再复合于气街,而阳明是它们的统领。 【注】机关:指关节而言。 渗灌:渗透灌溉。 阴阳总宗筋之会:张介宾说:“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跷九脉之所会也。九者之中,则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乎其间,故曰阴阳总宗筋之会。” 气街:穴名,在横骨两端,鼠蹊上一寸。 经脉诸脏病因四 ⒋【原文】如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白话解】如经脉别论记载:水液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到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经脉的正常现象。 【注】游溢:即放散 上输于脾:姚止庵说:“饮入于胃,其精华必先及脾。此言水循行而上,无所不至,始于脾而遍于五脏。 经不调五 ⒌【原文】薛立斋曰∶“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 【白话解】薛立斋说:《内径》记载:胃肠有病,就会发生严重的心痹症,病人经常感觉大小便困难,如果是女子的话,就会经闭不来。 【注】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谓胃和大肠二经。阳明病何以发为心痹?盖阳明属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如胃气弱,则不能化生精微,奉心生血,血不足则脉不畅,故发心痹之病。 隐曲:杨上善说:“隐曲,大小便。”按王注对“隐曲”有两种解释:一谓“便血”其后说与杨说合。胃肠既病,不能排除糟粕,所以易生便血之症,此理之易晓者。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⒍【原文】《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白话解】《阴阳别论》记载:阴脉虚,阳脉搏指,在妇人就会发生血崩的病。 ⒎【原文】《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白话解】如果伤了阳络,血就外溢而为衄血,伤了阴络,血就下行而为大便出血。 杀血心痛十三 ⒏【原文】《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白话解】《评热病论》记载: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于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得下通,所以月经不来了。 【注】胞脉:即分布在子宫上的脉络。 ⒐【原文】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风息贲者,死不治。” 【白话解】《阴阳别论》记载:胃肠有病,就会发生严重的心痹症,病人经常感觉大小便困难,如果是女子的话,就会经闭不来。若是病久传变了,或者形体发热消瘦,或者喘息气逆,那就不可治疗了。 【注】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谓胃和大肠二经。阳明病何以发为心痹?盖阳明属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如胃气弱,则不能化生精微,奉心生血,血不足则脉不畅,故发心痹之病。 隐曲:杨上善说:“隐曲,大小便。”按王注对“隐曲”有两种解释:一谓“便血”其后说与杨说合。胃肠既病,不能排除糟粕,所以易生便血之症,此理之易晓者。 风消:陈念祖说:“风消者,风之名,火之化也。发热消瘦,胃主肌肉也。” 息贲:陈念祖说:“喘息上奔,胃气上逆也。” ⒑【原文】《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涩为不月。” 【白话解】《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微涩表示气血不行,肾脉微涩,所以女子月经不来。 ⒒【原文】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白话解】《难经》记载:“肺脏虚损,宜补益肺气;心脏损伤,宜调和营卫,调补气血;脾脏损伤,应调节饮食起居,使其寒温适宜;肝脏虚损,宜用甘味药补血缓急;肾脏虚损,当补益精气。 【注】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荣卫,即指气血。心主血脉,血脉运行有赖心气的推动,故心脉损伤,当调和营卫,调补气血。 损其肝者缓其中:中,即里。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苦急而喜缓,故肝血不足而致筋脉拘急,或急躁懊恼者,当以甘味药补血以缓解里急。 胎孕类 胎脉十八 ⒓【原文】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动甚者,任子也。” 【白话解】《平人气象论》记载:妇人足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注】脉动甚:妊娠之初,正阴阳凝和之时,气血运行,理应有滞,脉象应之,而不条达,故其形如豆如珠,指下厥厥动摇,因谓之“动” ⒔【原文】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白话解】阴脉搏击于指下,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 【注】阴搏阳别:《医宗金鉴》卷三十四《四诊心法要诀》:“阴搏阳别者,寸为阳,尺为阴。言尺为阴之脉,搏指有力。寸为阳之脉,则不搏指,迥然分别,此乃有子之诊。” ⒕【原文】腹中论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白话解】《腹中论》记载:怎么知道妇女怀孕将要生产呢?回答说;诊病的方法,是看他身上,似乎有病,但切不出来有病象的脉息。 【注】且生:“且”作“将”解。“生”指分娩之际。 身有病而无邪脉:姚止庵说:“按帝问怀子之且生,是有二意,而伯答'有病无邪’,是止解'怀子’,而'且生’义,竟无所解,必有脱简。” 数堕胎二十六 ⒖【原文】故《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白话解】所以《五常政大论》记载:生物的生命,其根源藏于内的,叫做神机,如果神离去了,则生化的机能也就停止,凡生命根源于外的,叫做气立,假如在外的六气歇止,那末生化也就随之断绝了。 产后类 论产后大补气血四十六 ⒗【原文】观《六元正纪大论》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白话解】查看《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妇人怀孕,用剧烈的药品怎样?回答说:如果有症瘕,则病受药,既不伤害母体,也不伤胎。 【注】故:王冰说:“故,谓有大坚症瘕,痛甚不堪。” 殒:“殒”与“陨”同。《淮南·览冥》高注:“殒,坏也。”王冰说:“无殒,言母必全。亦无殒,言子亦不死也。” 产后喘促五十二 ⒘【原文】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正此类也。 【白话解】肝性苦躁急,应该吃甜味药以缓和它 妇人梦与鬼交六十 ⒙【原文】如《刺法论》曰∶“神失守位,则邪鬼外干。” 按:本篇历史中遗失,参考书未载。 癥瘕类 论证七十二 ⒚【原文】《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白话解】《骨空论》记载:任脉如发生病变,在男子为腹部的七种疝病,在女子为瘕聚病。” 【注】七疝:是五脏疝及狐疝疝 张子和曰∶“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后小腹有块,或时动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 气瘕七十五 ⒛【原文】《难经》曰∶“病有积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阴沉而伏;聚者阳气也,阳浮而动。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 【白话解】《难经》记载:积和聚;两种病症如何鉴别?积属于阴血的病症,沉静而内伏;聚属于阳气的病症,浮散而动摇。所以积是由属阴的五脏所生,聚是由属阳的六腑所成。 【注】:积:病名之一。积,蓄也,即血气积蓄,日积月累而成。 聚:病名之一。聚,合也,即气行阻滞,一时聚合而成。 21.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白话解】邪气的聚集,必定首先是因为正气的不足。 【注】有“聚“之义,见《文选·仿曹子建乐府白马篇》善注。 |
|